-
谁人不思乡
过去的一切都不过是比喻。
反正我们啊,总在漂泊流浪。
---------------------------
《谁人不思乡》是跨界奇人寺山修司的自传散文集,以虚实相间且极富表现力的叙述方式写就,风格独树一帜。
“你是在奔驰的火车上出生的,所以弄不清具体的出生地。”寺山修司着迷于居无定所的思想,因此对母亲半开玩笑说出的这句话抱有深深的执念。父亲酗酒成瘾,母亲是私生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他整日离家,将新宿的酒馆当作学校,度过了青春时代……
阅读本书,揭秘寺山修司的童年和青春时代,了解诸多佳作的创作原点。
--------------------------
一种令人醒悟的高音。在高音域和高清画质的表现力上,寺山修司应当是当代写作者之最。
寺山其实是假借自传之名,唱出了一支《马尔多罗之歌》。
——平冈正明
-
音乐即自由
因为无法定义
所以现身说法
全世界乐迷的“教授”
坂本龙一 唯一自传
拾取记忆里的片段,然后汇整成一个故事,这种事情完全不符合我的本性。然而,我对于自己如何成为今日的坂本龙一,也很感兴趣。不管怎么说,这些记忆都与世上独一无二的自己有关。我想了解自己为何会走上现今的这条道路。
——坂本龙一
☆ 编辑推荐
◎国际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口述自传,是坂本龙一对自己从出生到 2008 年的活动与思考的总结。书中全面讲述了他如何“走上音乐道路”,如何“成了现在的自己”,充满了对音乐的体悟和感恩之情。
◎五个乐章、五个阶段,看金句频出的坂本龙一如何自述自己年少时的成长、青壮年的成名与进入晚年开始的反思。
◎30余张珍藏私人照片,展现了“教授”从幼儿时期至老年的人生历程,为“教授”的自述增添了一抹亲切感与私密性。
☆ 内容简介
这是日本著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自传。从坂本龙一幼时接触音乐与作曲,一直讲述至他近年的音乐思想。
幼时的坂本龙一,因幼儿园作业所作的一曲《小兔之歌》,使他第一次强烈地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强烈冲击。小学时,他随波逐流的学起了钢琴与作曲,最终成了朋友中唯一坚持下来的人。中学时,他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愤青”,罢课抗议、游行示威。期间,他曾一度拒绝学习音乐。但却正是这次“拒绝”带来的空虚,使坂本龙一察觉到“自己原来是如此喜爱音乐啊”。他从来没有想过,将音乐当成自己人生的使命,但音乐伴随了他的一生。参与YMO乐队,取得国际性成功;凭借《末代皇帝》的配乐,他获得电影配乐领域最高荣誉的奥斯卡金像奖……
在本书中,坂本龙一不断回望自己的成长与音乐创作,以期看清现在的自我。书中还穿插着他不同时期的照片3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历程。
☆ 名人推荐
他半数的作品是配乐,但是它们本身就具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完全可以作为纯粹的音乐单独欣赏。坂本龙一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Billboard杂志
当它(音乐)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你会觉得它几乎是一种,就像你读任何一本很深厚的哲学论著一样,有同等的智力探索的效果跟意味,远远不止是一种情绪的抒发、刺激,或者挑逗那么简单。那么同样这番话,类似的意思我在另一本书上,另一个音乐家身上也看到了,就是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本书,坂本龙一,著名的日本音乐人,他的一本书叫做《音乐即自由》。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
-
兰波评传
- 编辑推荐 -
★法国当代举足轻重的世界级诗人、《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作者伊夫·博纳富瓦动情抒写,诗人写诗人的典范之作,不仅是见解独到、风格别具的兰波传记,更是属于兰波的精神现象学。
★伊夫·博纳富瓦:“我的很多成就都归功于兰波,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对我产生本质的影响,只 有他告诉我什么是生活、生活对我的期待、应该如何去改变生活。”
★兰波诗学的出发点是一种现实主义。他对巴黎公社的关注,对“客观诗学”的宣扬,对超越个体语言以进入普遍性的狂热,都表现出了他对改造社会现实、用“新的爱情”来重塑人与人的关系、重建词语与世界的联系的意愿。
★兰波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对“诗人何为”的不断质询的苦恼意识,对存在的可能性核心处的不可能性的持续探寻,在于他数次失败后的执着与生命的活力。而博纳富瓦将诗歌称作希望的运动,如同西西弗推动石头,诗人必须无限次地期许和开始。他们都是西西弗式诗人。
★兰波,一位在矛盾中屡战屡败的悲剧英雄。只有真诚的人,才能如西西弗一样屡败屡战,勇于面对位于诗歌核心的不可能,并把所有的可能性建筑在这种不可能之上。我们需要兰波,因为在他的诗里,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有限性的人对爱的真实渴望。
- 内容简介 -
本书不仅是见解独到、风格别具的兰波传记,更是属于兰波的精神现象学。全书共分八章,细致剖白兰波作为诗人的生涯,深情呈现兰波精神活动的轨迹。辅以延伸说明的三篇附录、简洁清晰的生平线索、丰富详尽的参考文献和精彩纷呈的译后手记,并配有大量照片、画作和手稿插图。
正如作者伊夫·博纳富瓦在开篇所提示的那样,“为了理解兰波,让我们阅读兰波吧——将他的声音从混杂的诸多声音中分离出来。不用去远方、不用去别处寻找兰波亲口对我们说的话。鲜有作家像他一样如此热忱地认识自我、定义自我——想要通过认识自我来改变自身,成为另一个人。因此,让我们严肃地对待这最为严肃的追求。我建议我们去找回一种声音——识破它的意愿,重现它的腔调,尤其是这些激荡,这无从模仿的纯洁,这些胜利,这些破碎。”
如果没有这本在对兰波精神的描摹方面如此准确且卓越的书,我们对兰波的阅读将大为失色。
-
哈德良传:罗马的荣光
哈德良身处一个风云激荡、惊心动魄的时代。公元2世纪,他成为罗马帝国主宰,堪称最成功的罗马统治者。身为久经沙场的士兵和才干非凡的管理者,他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君临天下,并提出了让罗马长盛不衰的两个主张……
本书为国内译介的首部哈德良皇帝的传记。作为罗马“五贤帝”之一,他给混乱无序、战火四起的帝国带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局面,给罗马经济、社会带来了一段黄金时期和空前繁荣。对内,他缓和了与元老院的关系,与之形成了较为良性的互动;同时,他倡导改革,巡视边疆,操练军队,编纂法典,改善民生,振兴经济。对外,他改变了罗马一直以来的对外扩张政策,修建哈德良长墙,缓解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位极具军事与政治智慧的统治者,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皇帝,在文学、艺术、数学领域造诣颇深。他热爱并推崇希腊文化,使希腊艺术在罗马生活中占据着显著位置,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在位期间哈德良两度排除异己,诛杀元老和功勋人士;他残酷镇压犹太人起义,犹太人流离失所,导致了延续两千年的犹太人问题。这些也使他多遭诟病。
-
硬着颈项的人
★ 2009年度《纽约时报》十大好书!
★ 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了100周,至今依然高踞各大畅销书排行榜!
★《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今日美国》《书单》《科克斯书评》《图书馆期刊》《娱乐周刊》隆重推荐!
★“一生必读的100部传记&回忆录”《玻璃城堡》作者珍妮特•沃尔斯另一代表作!
这是一部带有传记性质的小说。珍妮特•沃尔斯在她最畅销的回忆录《玻璃城堡》中,记录下自己困苦而发人深省的童年生活,这次她又追溯起她外祖母莉莉•凯西•史密斯更为扣人心弦的故事。莉莉,一位出生于1901年、不受成规禁锢、大胆开明、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汉子”,在她热闹非凡的一生中,每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插曲,都兼具高度娱乐性及刺激性:5岁开始驯马;15岁独自穿越人迹罕见的沙漠,去偏远的乡村做代课老师;和一群男人赛马、玩牌赢钱;学开飞机、贩卖私酒;经营辽阔的牧场。她绝顶聪明,百折不挠。
珍妮特以一种浅白流畅、清新动人的笔调讲述了她“野性未驯”的外祖母更加扣人心弦的故事,重温了她那教人血脉偾张的精彩家世背景——正是这份背景,形塑出珍妮特的母亲(在《玻璃城堡》一书中有令人难忘的描述)看待人生兴衰的独特品位,也造就了珍妮特自己,使她成为这一脉相承、不屈不挠女性中的第三代。
这部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劳拉•英格尔斯•怀德的西部开拓故事,不同的是,劳拉65岁开始在女儿的鼓励下把自己的拓荒生活写成了九部经典文学作品,而莉莉则通过她的外孙女书写了属于她自己的这部美国拓荒史上的平民传奇。
《硬着颈项的人》入选《纽约时报》2009年度十大好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了100周,至今依然高踞各大畅销书排行榜。
-
斯图尔特的倒带人生
一段迷乱、疯狂的流浪岁月,一段温情、意外的特殊情谊
《每日电讯报》“定义二〇〇〇年代的百本图书”之一
汤姆·哈迪、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同名电影
《斯图尔特的倒带人生》诉说了身兼小偷、人质挟持者、精神病人与游民等多重身份的男子斯图尔特·肖特那伤痕累累、前科无数且放荡不羈的鲜活人生。本次出版为全新纪念版,使用同名电影海报作为封面。关于斯图尔特的人生,他们如是说:
---------------------------------------------------------------------------------------------
斯图尔特·肖特:
我的一生非常有争议,非常不愉快。
亚历山大·马斯特斯:
斯图尔特不喜欢我的手稿。
他要的是畅销书,是汤姆·克兰西写的那种。
“你要反过来写。把它写得像个谋杀案之谜。是什么将我这个少年谋杀了?明白不?你要倒过来写。”
所以,我不得不重新创作关于斯图尔特·肖特的故事,用倒叙的方式写这个盗贼,这个挟持人质的歹徒,这个精神病患者,这个反社会的街头流浪汉,写我如何像侦探一样去调查二十一世纪初英国杂乱无章的最底层人士怎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这个人的一生十分重要。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 亚历山大·马斯特斯):
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不太可能成为朋友的人之间一段不可思议的友谊,尤其讲述了那个最不可思议的男人斯图尔特的人生,他一生要做的全部就是对付外部疯狂的世界。
汤姆·哈迪(饰 斯图尔特·肖特):
斯图尔特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他简直是一团妙不可言的乱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