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鉴版本谈
这是一部有关《资治通鉴》版本知识的简明读本。全书以清嘉庆胡克家仿刻的胡注《通鉴》入手,细致探讨了胡三省《通鉴注》出版以来有关《资治通鉴》的版本源流问题。全书最大的贡献在于,作者充分利用自己的版本学知识和历史学方法,将胡注《通鉴》撰述及出版的相关历史背景与中国古代图书的版本学基本问题,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让广大读者在了解《通鉴》版本的基础上,对其史料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这是本书在版本学、历史文献学方面的重要贡献。
-
西谛书跋
本书共分七卷,前四卷依四部分类编排,另析诗余及散曲为卷五,小说及讲唱文学为卷六,杂剧及传奇为卷七。 -
缘督庐日记
-
朱修伯批本四库简明目录
本书是邵懿辰、莫友芝之外,对《四库简明目录》所做的另一种名家标注。作者朱学勤,清末士人,自富藏书,驰誉当时。其所批标注可与邵、莫二书相互考证,足资珍贵。三人各注见闻,互为增益,均为“四库目录”之功臣。邵、莫二人之标注久已刊行,广为人知。惟朱氏所作,只有传钞,知者甚罕。今我社据以影印出版者,乃光绪年间管礼耕传钞本,也是现今所知传世之惟一善本。书中除朱氏标注外,尚有王颂蔚、翁炯孙等人的校勘,及近代版本学名家顾廷龙、黄永年之序跋。 -
宋本
这套丛书分宋本、元本、明本、清刻本、少数民族古籍版本、坊刻本、家刻本、活字本、插图本、新文学版本等等多种专册来撰写,力求反映出我国版本研究的最新风貌和水平。当然,有人怕这样体例会欠统一,还会出现重复,编者认为不必担心。体例是大体上做到统一的,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像教科书那么章节井然。编者回忆当年步入古籍版本领域时看了些什么书,有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有叶德辉的《书林清话》,有孙毓修的《中国雕版源流考》,有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还有各家的书目和题跋,真可说是五花八门,哪拘于一个体例,一个框框,可就是把版本之学学到了手。一套丛书十几种,内容有时出现点重复也不要紧,如有说毛晋汲古阁是家刻,也有说应属坊刻,各人写各人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尽一样,来点百花齐放,岂不比一花独开更有意思。 -
中国古籍版刻辞典
作为一种版刻研究的参考资料,收录范围包括了四个部分: 1、版刻名词。包括各种版本名称(地区、时代、出版机构等)、印纸、款式、装帧以及一些习见的书业用语。 2、刻字工人。范围一般至清代乾隆前后为限,记录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所雕刻的图书)。收录总数虽逾万条,不过限于见闻所及,当还有不少遗漏的,有待于今后的增订补充。由于他们所署姓名,很多使用简写字,按照著录原则,凡查明原体字,或虽未查清楚,但确证为某字简写而来的,则一概著录其原体字;其简写字或用括号,或在条前以“或署××”说明之;简写、原体并见者,一般以简写字作“见×条”,但个别如裘裕、金时亨、龚华、熊汝敬等,已习惯沿用了“求裕”、“时亨”、“弓华”、“汝敬”,本资料著录即以后者为主。刻工有名无姓、有姓无名者,考虑它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概不收录。 3、刻、抄书家。刻书家也就是旧时代的出版发行者,包括官刻、私刻和坊刻。时间方面,则着重于宋、元及明代(明代以嘉靖以前为主),也包括少数清代前期、中后期(抄书家的选条范围同)稀见的和有学术价值的书籍的刻印者,个别以刻书著称包括书坊刻书的代表者。他们热心整理和总结科学文化的经验,刻印、翻刻、影抄、传抄了许多前人、同时代人或本人的著作,在版本研究问题上,有必要记载下来。但由于所刻书有自刻、代刻、合刻之不同,所抄书也有自抄、家抄、影抄和佣书抄之别,情况复杂,故条中就一般不再按类别顺序排列。为了适合古籍著录的传统特点,词目有很大一部分都以室名(包括堂名、书房名、书坊名、书塾名)著录,人名另作参见条备查。无室名或室名不著称者,即以姓名著录之。 4、参考书。收录了部分版本方面的专著、书目、题跋(附部分类书、丛书),并简介其内容和使用价值。 过去有关版本方面的典籍很多提到古代著名的藏书家,考虑到这方面的材料较多,本辞典不予专门收录。但刻书家、抄书家如果同时以藏书著称者,在条目中亦附带述及之。 考虑到作为查考版本的需要,凡明嘉靖以上的刻本,尽可能查明其行款著录之。刻书家条下已注明,则刻工条下不再重复,只著录为“×××(刻书家或室名)本”。 为节省篇幅,刻工条目下只著录其所刻书名及版本,至于其著者、卷数、附录等,基本上一律省略。刻书家条目中涉及丛书,一般亦不再胪列子目。但抄书家条目则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