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知道你是谁·我知道你做过什么
【内容简介】 你是否会纳闷,莫名其妙的推销人员是如何得到你的手机号码的?又是为什么,自打你上次网购以来,弹窗广告就像长了记性似的,不断地为你推荐同类商品? 其实,这些只是网络跟踪的冰山一角。 当你以为被设置为“私密”的信息只有本人可见时,它们其实正在暗地里被人日常性地买 进卖出,服务于各种商业目的。当你以为把公民分门别类只会出现在电影的虚拟世界里时,数据整合商正在根据你在网络上留下的蛛丝马迹描绘你的形象(其中甚至可能包括早在几年前就被你删掉的照片),然后把你归类到对应的集群里去:11号集群是“富有的”,50号集群是“单身人士”。最终,你的数字身份可能会比真实的你更能决定你能否贷到款,能否被录用。 当我们崇拜大数据,像上瘾一般时时更新动态、求点赞、求关注,我们很少想过这些用户数以百万计的社交媒体其实无异于任何一个世界大国。作者希望通过本书将真相呈现给读者: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哪些基本权益正在被侵犯;我们的一举一动正在被谁监视、咀嚼、资本化,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目的何在;以及在未来,是否有一套准则可以营造出更安全的社交网络。 【媒体推荐】 把你蒙在鼓里,滥用你公开在网络上的个人信息,跟踪你、揣测你,甚至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害于你……安德鲁斯这些扣人心弦的真实案例使她的书具有颇高的权威性,并能告诉我们如何在社交网络的世界中保护自己。 ——《柯克斯书评》 安德鲁斯不仅是一名法学教授还是一位伦理学家。她在书中提出的问题总是充满挑战性和爆炸性。 ——《纽约时报》 这本书表明社会与网络世界之间的交易方式需要三思,现有的信息交易模式无疑将我们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潜在受害者。 ——《纽约邮报》 为了保护社交网络国度里的人们,安德鲁斯从许多方面审视了社交网络的监管缺失(或者在一些案例中,是过度监管的一面),提出了为数字时代建立“宪法”的倡议。本书将会引起读者对自身网络行为的反思。作者的“立宪”思想也将成为一场重要对话的开始。 ——《出版人周刊》 安德鲁斯揭露了所谓的隐私设置其实是非永久且难以操作的,她解释了我们的信息是如何从各个网站被整理汇总,以创建出令人不安的个人信息档案。我们理应享有的许多权利在社交网络的世界中都无迹可寻。那些活生生的惊人事例,无不在告诉你你的网络隐私权利是多么微不足道。 ——《书架意识》 这是一部扣人心弦又令人不寒而栗的作品,揭露了没有监管,只有对每一个互联网使用者进行没完没了的信息搜集的人间地狱,同时暴露了我们在免遭侵扰、中伤、窃听等方面的无力。安德鲁斯说我们需要一部“社交网络宪法”,对于这一点我举双手赞同。 ——丹·凯维勒斯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部开创性的作品展示了一旦掉入了社交网络的蜘蛛网中,原先在离线世界如此在意隐私的我们会如何在不经意间卸下防备。 ——斯科特·图罗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 安德鲁斯一直是隐私权领域的先锋人物——在人们尚不知DNA为何物时,她就曾告诫世界基因隐私权的重要性。在这本书里她又一次站在了时代前沿,与我们探讨着一个人人都在面对的网络隐私权问题。她所讲述的案例不仅骇人听闻,更是事关每一位社交网络使用者。 ——瑞贝卡·思科鲁特 著有《拉克丝的不朽生命》 -
数字迷城
《数字迷城:信息爆炸改变你的生活》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分析和阐释了互联网技术发展及“信息大爆炸”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尝试探讨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洞察力。全书内容丰富,涵盖了信息学基础、信息安全、搜索引擎、密码学等信息通信领域热门话题,除此之外还详细地阐述了“信息大爆炸”所带来的有关网络共享和内容安全等问题。书中在讨论每一个话题时,均列举了相关事例或数据,这些内容能够极大地开阔读者的视野,使其跟随作者的脚步,探索互联网影响下的人类社会。 全书语言精练而不失细节,内容翔实、丰富,主旨明确、深刻,兼具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和启发性,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数字迷城:信息爆炸改变你的生活》可供信息通信领域的相关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社会上对信息技术改变人类社会生活这一现象感兴趣的普通民众阅读。 -
隐私不保的年代
风靡全球的网络隐私安全圣经 高危信息生态环境的生存指南 这是一部及时、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著作,可以改变人们对隐私、名声以及互联网上的言论的看法。丹尼尔•沙勒夫讲述了一系列关于博客、社交网站和其它网站如何散播与人们的隐私生活有关的八卦与谣言的引人入胜和令人害怕的故事,并进 行了别开生面和令人深思的分析,详细阐述可行的建议,以及面对这些挑战时,我们能做些什么。本书的目在于,深入探讨一系列极有吸引力且非常棘手的问题,同时在介于隐私与言论自由的矛盾中,提出某些适度的妥协之举。 ----------------------------------------------------------------- 我们身处网络的世纪,人人都喜欢网络,离不开网络。 但网络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它如同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呈现出所青春期特有的狂野特质:莽撞、任性、无畏、不受约束、不计后果…… 于是,层出不穷的艳照门、无处不在的人肉搜索和大量随时随地的微博爆料……种种故意、意外或未经同意的信息,在网上大面积流传分享,而且永不消失。 无论你是强势的政治人物,或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学生,在网民集结的意见暴力面前,你都可能遭到无法无天的欺凌! 那么,网络能建立我们的人气还是毁坏我们的名声?掩饰我们的身份还是揭露我们的身份? 使用网络越自由,越使我们陷入更多不自由──如果分享八卦和散布谣言真的是人类不可悔改的天性,我们该如何应对? 国际著名个人隐私法权威、网络法律专家丹尼尔•沙勒夫通过本书为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两难寻求平衡点,教你如何在网络的高危信息环境中捍卫你的言论自由,并同时确保攸关个人名声的信息受到保护! -
咖啡机中的间谍
我们正在进入一种新的、全球性的过度监视状态。这很可能会彻底颠覆我们对隐私的理解。当我们在工作和娱乐方面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时候,我们的电子活动会留下可以用来追踪我们一举一动的数字脚印。在我们的汽车、电话甚至咖啡机中都可能隐藏着可以进行无线通讯的微型计算芯片。它们可以成为微型证人,并构成强大的监视网络,而这一网络的行为可能会非常复杂,具有智能和侵略性。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它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侵犯了我们的隐私?这些智能网络是否会被政府、罪犯或恐怖分子用来侵犯隐私或者实施犯罪?我们是否值得为获得这些新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牺牲我们的隐私? 本书真实地揭示了从监视摄像头到博客的各种新技术在多大程度上侵犯了我们的隐私,并探讨了我们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才能够防止我们的隐私在数字时代的终结。 -
动了真情的掠夺者
★80后北京女孩以理性之笔,写就清醒之作。袁腾飞倾情作序,邀你一起为爱动容。 ★一个天生失明的人痛苦,还是一个见到过蓝天和阳光的人失明痛苦?我觉得是后者。因为我就是。 ★你见过流星吗?它怀着巨大的热情和献身精神扑向我们这个淡蓝色的星球,一路上,它光焰四射,魅力非凡。但是当它最终降落在地面上时,已燃尽所有能量,熄灭夺目的光芒,变成一块貌不惊人的陨石了。 你的身边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女孩儿们,她们美好而明亮,带着纯真和理想,用专属于女性的柔韧和坚强探索爱情。即使经历了迷茫和曲折,经历了挫折和幻灭,她们依然信念不灭,依然心怀期待。是她们让你明白,爱情很美好,但比爱情更美好的,是向往爱情的心。 “如果你爱过,你会懂得快乐和悲伤;如果你错爱过,你会懂得连快乐中都充满悲伤。” 这是一本爱恨交织的情感纪实。让我至今无法忘怀并且决心写出此书的,是书中那些奋不顾身,好似飞蛾扑火一般疯狂、纯粹和勇敢的爱情信仰者们,以及她们令人唏嘘感叹的命运。毕竟,她们爱过、痛过;即使凋零,也曾盛放过。 伤痛和爱一样可以让人成长,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