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维纳斯:法外的思想
-
时间性:自身与他者
《时间性:自身与他者(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就是对这种他者言说的学理性梳理,是国内第一本对作为现象学家的列维纳斯的哲学思想的追溯性研究著作。其主要观点是:时间问题是现象学思想传统中一以贯之的根本,胡塞尔的时间意识就是主体性本身,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性就是存在的境域,而对于列维纳斯,正是在时间中才有真正的他者出现,或者说与他者的关系才真正有时间的呈现。时间之谜,就是主体之谜,就是他者之谜,列维纳斯正是基于时间,才另立了“作为他者的主体”这一后现代伦理之要义。 -
Totality and Infinity
-
总体与无限
本书是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是其前期思想的核心,对现象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中,列维纳斯把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哲学视作一种总体哲学。这种哲学以作为总体的存在为最终的意义来源,抹杀作为个体的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充满了对于他者的暴力。与这种总体哲学相反,列维纳斯通过对面容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在面容中呈现出来的他人标志着绝对的外在性,是真正的无限,不可还原为内在性。他进而证明,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联既先于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也先于自我与对象的存在关系。在此意义上,伦理学先于存在论。本书最终表明,自我与他人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是存在中的终极关系。因此,哲学必然是“多元论”的,世界的本原是多元,是每一个表达着的自我。这多元之间则通过作为主体性的善良而最终走向和平。 -
面对他者
《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主要内容:“他者”最明显的体现者应该是“他人”,现代哲学似乎更熟悉“主体际”(inter—subject)这一理论话语。“他人”与“主体际”两者无疑密切相关,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似乎也难以严格区隔。但是,提法的不同已然包含着理论旨趣的差异,“他者”问题绝不止是一个关于“主体际”的问题。是从总体上来看,还是站在我的立场上看;是“俯瞰”人与人的关系,还是“面对”迎面而来的“他者”,其中的理论内涵大异其趣,问题艰涩判然于中。人们既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主体际”各单子间的关系,也可以从“自我”出发来面对“他人”,来体味这个“他”的真切涵义。“主体际”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从一个总体的角度提出的。当然,“总体”的目光是需要的,可它隐含一内在矛盾。“总体”是否也有一个限度呢?这个“总体”要么有限度,这便意味着有一个不同于此的“他者”;要么至大无外,“他者”便荡然无存,由此我们便可深切体会巴门尼德在思考“存在”问题时提出“一”的苦衷了。本论题虽然也涉及“主体际”问题,却不以“主体际”之名冠之,因为诚如书名所示,《面对他者》始终是站在“面对”他人的立场来谈。“他者’:不仅仅是有关“他人”的,有关另一个主体的问题,“他者意识”的提出关系更关系到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转变(DF 291)。 莱维纳斯一生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著作,收集在他各种文集中。其著作大致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是发展和深化他哲学思想的著作,是其“哲学”著作:主要有早期的《论逃避》(1935),《从存在到存在者》,《时间与他者》,《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和《别样于存在,或超越本质》。另外还有一些论文集,如《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一起发现存在》(1949)、《他者的人本主义》(1972)、《专名》(1975)、《论布朗肖》(1975)、《来到思想中的上帝》(1982)、《主体之外》(1987)、《在我们之间》(1991)、《上帝、死亡和时间》(1993)、《自由和戒律》(1994)、《未能预见的历史》(1994)、《相异性与超越》(1995)等。第二类是关于犹太文化和《塔木德》研究,可以称之为“希伯来”著作:主要有《艰难的自由》(1963)、《塔木德四讲》(1968)、《从圣洁到神圣》(1977)、《超越章句:塔木德的阅读与演讲》(1982)、《在众族国的时代》(1988)、《塔木德新解读》(1996)等。 1995年l2月25日,莱维纳斯在巴黎死于心脏衰竭,二十世纪哲学的一颗巨星陨落了。 -
导读列维纳斯
列维纳斯是20世纪最深刻和最具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以其关于伦理和责任的理论而闻名于世。本书的作者汉德探究了列维纳斯著作诞生的智识和社会语境,以及那些影响了其形成的事件,汉德论及了这些方面: • 现象学和犹太教对于列维纳斯思想的影响 • “面容”、“他者”、伦理意识和责任等核心观念 • 列维纳斯论美学的作品 • 哲学和宗教在列维纳斯作品中的关系 • 他的作品与历史探讨的互动 • 他与其他理论家和其它理论时常很复杂的关系 这一对列维纳斯作品的出色导读,对于诸多学科的学者和学生都极有价值,这些学科可以涵盖从哲学和文学批评到国际关系和创意艺术的广阔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