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畴论
本书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从书的第二种,旨在全面清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发生发展历史、范畴的构成方式、主要特征和系统联系。由于以诗文、词曲、戏剧和小说等各体文学范畴的运用为考察对象,以揭示横向的逻辑联系和结构体系为研究目的,使得全书既保持了传统文学理论批评本身所固有的无限丰富性,又凸现了范畴的理论品性及其之于当代文学、美学建设的意义,堪称是中国古代文学范畴研究的开创性的专著。后来又修订出版,定名《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 【本书目录】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范畴的哲学定义 第一节 术语、概念和范畴的界定 第二节 范畴的理论地位 第三节 范畴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第二章 范畴的构成范式 第一节 范畴的语言形式与构成 一 汉语特性笼盖下的文学批评 二 范畴的结构与活性 三 象形的意义 第二节 取式于自然与人事 一 在仰观俯察中肯认 二 感性形态的获得 三 得失的检讨 第三节 向观念论趋进 一 单个范畴存在形态的演变 二 系统范畴的抽象化趋势 三 由有迹之形走向虚眇之境 第三章 范畴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直觉思维的硕果 一 范畴的整体性与直接性 二 认识超越的实现 三 相关论说的考量 第二节 超越逻辑 一 充满暗示性的定义 二 模糊识别与解读 三 具象批评与范畴模糊性关系之辨识 第三节 可运作的动态系统 一 承传变易的双向运动 二 历史性与学派性 三 对范畴衍生力和统序特点的考察 第四章 范畴与创作风尚的关系 第一节 历史的转捩 一 由范畴出现频率切入 二 “百代之中”的中唐 第二节 风骨范畴与汉唐文学理想 一 六朝文学背景下“风骨”的提出 二 对唐初文风的匡正 三 完满的落幕 第三节 作为宋元人心境与文境折射的平淡范畴 一 以道家思想为底里 二 沉静于内省的境域 三 “平”“简”“清”“野”之美 四 由陶诗的发现看平淡理想的确立 第四节 格调:明清人回归传统的旗帜 一 从“体格”“气格”到“格韵”、“格致” 二 “调”的涵义与“格调”范畴的逻辑指向 三 “格调”之于总结期文学批评的意义 第五节 一个正反合的过程 一 理性思潮的冲荡与相关范畴的抬升 二 禅宗、理学与心学对范畴的滋养 三 以复古为解放”的范畴统合 第五章 范畴与文体 第一节 诗文体裁与范畴 一 唐前文体探讨中基本范畴的确立 二 两宋诗文范畴创设的丰富 三 明清范畴诠解和运用的成熟 四 相关概念、范畴例释 1释“响” 2释“脉” 3释“波澜” 4释“圆” 5释“老” 6释“本色” 7释“家数” 8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 第二节 词的体制与范畴 一 宋代词学范畴解说 二 骚雅与沉郁:元明以后范畴的振兴 三 词学范畴总结与重要范畴分释 1释“妥溜” 2释“涩” 3释“深静” 4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 第三节 曲的体制与范畴 一 词曲体制同异与范畴的分际 二 元明清诸家曲学范畴论 三 曲学范畴总结和重要范畴分释 1释“豪辣灏烂” 2释“俊” 3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 第四节 戏剧体式与相关范畴 一 明代剧学范畴通论 二 清代剧学范畴与金圣叹、李渔的贡献 三 剧学范畴总结与重要范畴分释 1释“局段” 2释“主脑” 3释“机趣” 4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 第五节 小说体式与相关范畴 一 小说观念的萌起与明清小说范畴 二 晚清的进步 三 小说范畴总结与重要范畴分释 1释“幻” 2释“避犯” 3释“白描” 4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 第六节 诸文体与范畴的对应关系 一 各体文学范畴成熟度与理论品级 二 各体类范畴集束与小结 1诗文体式的范畴集束 2词曲体式的范畴集束 3戏剧、小说体式的范畴集束 4几点小结 第六章 元范畴:文学理论体系的枢纽 第一节 元范畴问题的提出 一 范畴的位序与元范畴的界定 二 确立过程中诸种观点的研判 三 元范畴唯一说驳议 第二节 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考察 一 “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及其对文学的浸入 1“天人合一”的提出与儒道两家的论述 2通天尽人的“人文”追求 二 由此确立的元范畴的剖解 1“道”与文学的归趣 2“气”的本原意义 3作为创作发生论和接受论的“兴”范畴 4“象”的发现与营构 5执中平允与“和”生万物 三 元范畴联结成的范畴体系构架 1诸元范畴的相互关系 2元范畴之于体系构建的可能 第七章 范畴的逻辑体系 第一节 本原性范畴 一 主体本原及相关范畴序列 二 客体本原及相关范畴的联结 第二节 创作论范畴 一 指涉创作发动的范畴序列 二 揭示创作思维规律的范畴系统 三 “才”与“法”:关于创作机理范畴 第三节 作品形态和风格论范畴 一 风格范畴体系的导入途径 二 作品物质构成提供的视点 三 基于格制体调等实性构成的规范范畴 四 虚性构成形态的规范范畴 五 对冥合主客体的生态构成的范畴指说 第四节 鉴赏与批评论范畴 一 规范批评主体的范畴序列 二 涵括批评原则和方法的范畴序列 第五节 文学范畴体系的整合 一 “潜体系”状态下范畴钩连的凸现 二 一个尚未闭合的系统 结语 -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繁体版)》是在一九六四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的基础上经过较大修改、增补,编写而成的,由郭绍虞主编,王文生任副主编,饯仲联参加校订全害并担任部分编写工作,顾易生参加阅读全稿,李庆甲、张海珊担任先秦及近代主要部分的编写工作,王文生、田念萱、黄屏担任两漠、魏晋南北朝及明、清部分的编写工作,顾易生、蒋凡担任隋唐、五代、宋、金、元部分及部分近代的编写工作。 -
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晬语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啐语》主要内容:在我国古代发展史上,“复古”的口号有时含有进步因素,有时则是完全反动的。例如韩愈、欧阳修等人提倡古文,名义上是“复古”实际上有反对当时形式主义文风,进行文体革新的一面,因而有一定的进步因素(他们在阐扬)“文”与“道”的关系时,当然散播了许多对建槽粕。和这相对立的是“今不如古”论者的“复古”。历来的“今不如古”论者,如葛洪所批评,叨叨不休地说什么“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作上也跟着要“复古”企拖着历史的尾巴向后拉。这自然是完全反动的。 清代葉燮1627-1703的原诗,是一部推究诗歌创作本原、以反对复古主义复古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 严羽字仪卿,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一生未仕。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没有很突出的成就,但《沧浪诗话》却是一部极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其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门,以第一部分为核心。严羽论诗立足于它“吟咏性情”的基本性质,而《福建文苑传》亦以“扫除美刺,独任性灵”总括严氏诗论。全书完全不涉及诗与儒道的关系及其在政治、教化方面的功能,而重视诗的艺术性和由此造成的对人心的感发,这与理学家的文学观恰成对立,很值得注意。 -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
尚书・尧典〔节录〕 帝①曰:夔(2)!命女典乐(3),教胄子(4)。直而温(5),宽而栗(6),刚而无虐(7),简而无傲(8).诗言志(9),歌永言(10),声依永(11),律和声(12)。八音克谐(13),无相夺伦(14),神人以和(15)。夔曰:於(16)!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17)。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注释】(1)帝:指舜。(2)夔:人名,相传是尧舜时掌管音乐的人。(3)女:汝,你。 典光:主管音乐。(4)教胄子:胄,长。这句谓教育子弟,使其成长。一说,胄子指嫡长子。《史记・五帝本纪》作《教子》。(5)直而温:正直而温和。(6)宽而栗:宽弘而庄严。栗,坚貌。(7)刚而无虐:刚毅而不苛刻。无,不,下句同。(8)简而无傲:简易而不傲慢。(9)诗言志: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史记・五帝本纪》作“诗言意”。(10)歌永言:永,长。这句谓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徐徐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11)声依永:谓声音的高低又和长言相配合。声,五声,宫、商、角、徵、羽。(12)律和声:谓律吕用来调和歌声。律吕,六律六吕。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13)八音:《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里金指铜钟,石指石磬,木指木制的祝(音祝,形如漆桶)、(音语,形如伏虎),大抵都属体鸣器;革指鼓,属皮乐器;竹指帘,匏(葫芦之属,古代制笙的材料)指笙,属气乐器;土指埙(音勋,陶哨),兼涉于体鸣乐器和气乐器。这是八音的原始分类法。后来因乐器所用的材料逐渐复杂,分类也好生变化。八类乐器不同,所发的音也不同,所以称为八音。 克谐??达到和谐。(14)无相夺伦:不要搅乱次序。 无,毋。(15)神人以和:原书以为神和人通过诗歌音乐可以交流思想感情而能协调和谐。(16)於:音乌,叹词。(17)击石拊石二句:石,磬。拊,小击。二句旧注谓击附石磬,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按:百兽率舞疑为原始社会的图腾舞。百兽指各种化装的动物图腾。 【说明】 《尚书》是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是为《今文尚书》。《尧典》为其中的一篇。近人以为由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著,又经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伪《古文尚书》把下半篇分出,并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这里节录的一段文字,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学理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之一是“诗言志”。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由于“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影响的特点,也就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时,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说明,古人在“诗言志”的认识基础上,已注意到“采诗观志”,并曾经把“采诗”作为一种制度,力图充分发挥诗的认识作用,使之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 -
诗话总龟(上、下册)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诗话总龟(共2册)》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种。阮阅字宏休,自号散翁,亦号松菊道人,舒城人。元丰八年(一0八五)中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后来以户部郎官出为巢县知县。宣和中做郴州知州(依诗总序及郴江百咏序,始官为宣和二年,郴州志秩官表「知军」作政和七年「由朝散大夫任」),曾用七绝作郴江百咏(四库著录,实存九十二首)。因为擅长绝句,所以有阮绝句之称。南宋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以中奉大夫作袁州知州,致仕后定居宜春。明抄本「绍兴辛巳(一一六一)长至日散翁序」说「戊辰(一一四八)春余宦游闽川」,就阮阅生平、仕历观察,序文显系伪托。阮阅的著作有松菊集五卷(今佚),郴江百咏,诗总十卷(即诗话总龟之前身),巢令君阮户部词一卷(见皕宋楼藏书志),全宋词存词六首。正德本袁州志有重修郡城记无讼堂诗序及宣风道上题春波亭两首七绝。诗话总龟后集的阮户部诗,疑即阮阅,所引仅七绝一首。 -
瓯北诗话
《瓯北诗话》内容简介:少日阅唐、宋以来诸家时,不终卷,而已之才思涌出,逐不能息心凝虑;究极本领,不过如世选家,略得大概而已。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觉向之所见,仅十之二三也。因窃自愧悔:使数十年前,早从此寻绎,得识各家独至之处,与之相上下,其才高者,可以扩吾之才;其功深者,可以进吾之功;必将挫笼参会,自成一家。惜乎老致耄及。精力已裵,不复能与古人争胜。然辛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于终身不窥堂奥者。因念世之有才者何限,度亦如余之轻掉过,必待晚而始知,则何如以余晚年所见,使诸才人早见及之可以省数十年之熟视无睹。是于余虽不能有所进,而于诸才人实大有所为也。爱就鄙见所及,略为标举,以公诸同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