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经叫莎拉
伊・贝蒂・格列宾希科夫的回忆录感人至深。1939年,她以犹太难民的身份来到上海,因为这里是当时世界上惟一无需签证即可进入的城市。 《我曾经叫莎拉》细述了作者一家颠沛的逃难历程。就在纳粹拘捕其父的前夕,他们成功逃离德国。作者带着幽默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她在柏林的童年时光,以及日后在上海的成长经历。 二战期间,作者全家被日本占领军围困在虹口隔离区。 格列宾希科夫的回忆录是个关于希望和幸存的故事,刻画了乱世之中一个坚忍而乐观的女子。 1950年,格列宾希科夫离开上海,前往澳大利亚。1953年移居美国,定居在新泽西的文特诺。 -
人,岁月,生活
-
所忆:张申府回忆录
《所忆:张申府回忆录》内容简介:吾兄申府,青年时期喜好数学,继而对于数理逻辑深感兴趣,由于研习逻辑,于是进而探究哲学,对于罗素、穆尔的新实在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钻研较深,曾撰写关于哲学的论著多篇,已出版的有《张申府学术论文集》、《所思》、《罗素哲学译述集》等。 申府于20年代曾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活动,中岁以后从事于救国民主活动,曾因“一二•九”运动而被捕入狱;抗战时期奔走于武汉、重庆之间,为救国民主运动而尽力。他是一个学者思想家,又是一个政治活动家,一生经历颇丰。70年代以来,有些研究现代中国革命史的学者曾多次访问申府,深询有关现代史的问题。7申府也撰写了一些回忆录,“文革”时期,曾撰文自述生平经历。侄女燕妮将吾兄的自述与回忆录文章汇编为一集,以与《所思》相对衬,题为《所忆》,实为回忆录。 -
艾哈德·劳斯大将东线回忆录
二战经典图书,著名将军的功过回忆录。 他出生于奥地利,军人生涯始于一战,最终却成为德军将领,跻身德国国防军“奥地利三大将”之一。 他从师长到集团军司令,转战四年,却在战争结束前最后一刻被解职; 他不是“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但却被美军誉为德军最出色的装甲战术专家; 他没有曼施坦因的生花妙笔,但笔耕不辍更胜后者,为西方军界赞为被埋没的将领。 国内首次引进出版,全书语言生动,细节翔实,读之仿佛置身于东线战场。 -
郑天挺学记
-
战争回忆录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我们只能回忆、铭记 法国总统戴高乐亲撰回忆录,一部有关二战的个人化历史书 独裁者、总统、将军、士兵和普通人的烽火岁月 中法建交50周年在中国最具影响的30本法国书籍之一 毛泽东参考此书判断50年代末国际关系、中法关系走向 法国国父戴高乐关于二战的个人回忆,披露丘吉尔、斯大林等重大事件中的历史性瞬间 关于英、美、法、俄、意等国的历史叙述对今天的大国关系思考仍具借鉴意义 1953年,“法兰西守护神”戴高乐将军退出政界、隐居乡间。此后,他耗费数年心血完成《战争回忆录》。这部回忆录以第一人称撰写,是他从个人和法国的角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性回忆。 《战争回忆录》共分三卷:第一卷名《召唤》,叙述的时间从1940年起,到1942年年中为止。第二卷名《统一》,从1942年年中起,到1944年为止。第三卷名《拯救》,从1944年8月起,到1946年1月止。在《战争回忆录》中,戴高乐将军代表了虽然有过战败和投降历史,却仍不失其价值的一个真正的法国。 在《战争回忆录》中,戴高乐批判地审视整个“二战”历史的行动,经常思考当时他是否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从而对过去的行动重新评估。此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更是所有怀抱经世济民思想的有识之士必读之经典。 毛泽东在读戴高乐的《战争回忆录》时,从中了解到戴高乐对待英美的态度,欣赏他敢于和英美“闹别扭”的勇气。此后多次在和中央领导层讨论中,提到《战争回忆录》,并据此判断“法国跟英美闹矛盾很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