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赋与汉代制度
《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在汉赋与汉代制度的交界面上开辟了一块研究空间,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选择了都城制度、校猎制度和礼仪制度三个方面,从文学史、制度史、政治史、思想史、科技史、风俗史及考古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精细的阐述,进一步拓展了汉赋的研究。论文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论述充分,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思路开阔,文字流畅,体现出了求实创新的科研态度和扎实的功底。 目前对汉赋的研究虽然比十年前有许多进展,但是绝大数论著只是就汉赋本身进行分析评价,而没有从更广阔的角度进行探讨。《汉赋与汉代制度》则跳出了文学本身,既以大量的史料印证汉赋中的叙述和描写,从汉赋的文本出好,审慎地加以考证,进而探讨汉代若干制度的细节,出入于文、史两大学科,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其中,关于东汉京都赋兴起之社会背景的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从汉赋的一些细节描写,考证汉代校猎制度,补充这个制度的若干未曾被人注意的细节;从汉赋看两汉礼仪制度变迁的趋势,也很有创新性。 -
全汉赋校注(上下)
本书收录汉赋九十一家(含一位无名氏作者),有赋三百一十九篇,其中可以判定为完篇或基本完篇者约一百篇,存目者三十九篇,余为残篇。 本书作为断代文体总集,所收作家以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为限,凡此后还在世者不收。各作家按时代先后排列,生年失考者,一般以卒年为據,生卒年不详者,参考亲属、仕宦关系。 何谓汉赋,研究者或有不同的界说,本书作为断代文体总集,不能不对收入的作品有所限制,收录作品的取舍标准可参阅本书附录三《全汉赋·前言》的说明。一作家之下,先列以[赋]名篇者,后列其他,同类之内,先列完整者,后列残篇、存目。 所據底本、校本,在每篇校注[一]中交代,以后一般用简称。 凡经见原书称[某书作某]、[某日某],凡转见者均称[某谓某日某]、[某引某谓某]等。 《文选》、《古文苑》作校本,凡称[《文选》作某]、[《古文苑》作某]者,指各版本同,否则分举各版本。 今见《文选》五臣本与六臣本中之五臣非同一本。六臣本中之五臣与所见五臣本不同者以[六臣本谓五臣作某]别之。 本书编写体例为:作者介绍、原文、校注、 历代赋评。存目者仍出篇名。历代赋评所收为古代赋评,无赋评或暂未能发现赋评者不出此目。 语词注释力求简明,典故、地理沿革、名物制度和风俗习惯的说明力求准确,必要注时出处,地名、地理位置都注之现在的名称,以便对照。难字注音用汉语拼音,再加同音汉字。 -
全漢賦
本书收录汉赋八十三家,二百九十三篇,其中可判定为完篇或基本完整者约一百篇,存目者二十四篇,余为残篇。 各作家按时代先后排列。生年失考者,一般以卒年为据。生卒年不详者,参考亲属、仁宦关系。一作家之下,先列以[赋]名篇者,后列其他,同类之内,先列完整者,后列残篇、存目。 残句有上下文可据者,称[据某书补],否则称[录自某书],并另行列出,以避免误缀。 -
汉赋史略新证
这本集子收录了十一篇读书报告。其中六篇曾以《习赋椎论记》为名,于1999年3月在臺北、由臺湾学生书局出版。其中除了 及其相关问题>于此次出版时增补幾个字词疏释、稍事修订第六节,除者幾乎率仍舊贯,仅改正某此明顯疏误,儘量将洲解格式画一。承璇琮先生惠薦,得在大陆面世,非常感激。 因为这本集子所及作品的时代限制,雖上涉先秦,下迨晉、宋,但碻以汉赋为研讨焦点,名從實定,因此谨遵前辈学人的意见,以汉赋署题。需要解释的乃为什么叫史略。纂辑講求的是網殆盡,很多常谙 曾面的材料也不得不涉及,但章学诚曾说过:真正的著述不是纂辑,要有别谙心裁,至少在取材上要畸轻畸重,详人所略,略人所详。 -
汉代琅华照寒烟
《汉代琅华照寒烟》内容简介:汉赋和乐府诗就像古老的情书,至美、深邃、感伤;汉赋和乐府诗就像一个王朝的情感库藏,她的美不可言说,情至酣处,浓烈得让人不忍回眸。提笔吟咏,细品个中滋味,诗赋里的帝王情、酒仙乐便溢满胸口,几番言辞足裁成一尺华美,三寸忧伤,织成那年夜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