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歲之海
《十七歲之海》是一本中短篇小說集,是舞鶴重新整理各時期實驗性作品,窺探其實驗精神與手法的源頭。此再版收入《姐姐》《午休》《漂女》等文,收錄更完整;其他像《一位同性戀者的祕密手記》《飆的少年我是》《祖母的死》等,都是屢被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
思索阿邦.卡露斯
本書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推廌獎,是舞鶴第一部書寫原住民魯凱部落的小說。收入原住民人權運動主將奧威尼.卡露斯〈我所知道的舞鶴〉、生態學家金�鑣〈驚喜的報償〉二篇推介文。作者的筆遊走於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之間,或紀實與虛構之間,它有種異樣的美,有時美得令人嫉妒,並且詩意處處。本書以相當文學的手法描繪了原住民的生存狀況,同時也逼使讀者去思考目前的(以及歷史的)漢人與原住民的關係,較諸許多有關原住民的直截了當的報導作品,本書更具有說服力與震撼力。 本書在當今文壇上閃著異樣的光彩,是無法預期的一件令人驚喜之作品。 -
悲傷
目次 序:原鄉裡的異鄉人──重讀舞鶴的《悲傷》 /王德威 __________03 悲傷 __________013 拾骨 __________077 調查:敘述 __________123 逃兵二哥 __________145 微細的一線香 __________169 牡丹秋 __________205 後記 __________241 舞鶴創作年表 __________245 <悲傷> 體現了舞鶴藝術創造力的顛峰狀態。結構上,它用心良苦卻又渾然天成。內容與書寫風格皆具足了種種相反相成的質素,使得書寫充滿了張力。它有鄉土的笑謔,又有現代主義式的黑色幽默。它似乎頹廢已極,卻又散發著生之熱力。它的性描寫誇張放誕,卻又彌漫著古典的詩意。它是最荒唐的,也是最傷感的。是最張狂的,也是最內斂的。在最哀傷的時刻製造歡樂,也在最猥褻的情節中流露天真。 更重要的,在這樣一個不斷向深層推進又不斷自我消解和意義再生的文本中,敍事者引我們進入一個迂曲複雜的精神空間,它展現了淡水/台灣現代化過程中自然與人文精神的流失,更內涵了一個人格失散與尋找的寓言。深藏於失散的人、失散的古典、失散的自由與創造力之間的「悲傷」,將使〈悲傷〉在更久遠的時空中存留。 ──李娜 <拾骨> 以一個喪葬拾骨儀式為軸線,演示了一場當代台灣文學極其傷感,也極其性感的悼亡儀式。從枯骨到女體,從傷逝到尋歡,從母親到娼妓,舞鶴的敘述轉變太急太快,使我們幾乎無言以對。 <逃兵二哥> 寫國家機器──軍隊──如影隨形的控制,使任何逃兵都無所遁逃。 <調查:敘述> 寫二二八事件為受難者家屬所帶來的無盡壓力。 <微細的一線香> 寫家族潰散,對歷史/知識的頹廢看法。 <牡丹秋> 處理一段春夢了無痕的戀情,已預示了之後出版的<鬼兒與阿妖> 「肉體自由」的內涵。 初讀舞鶴的讀者,最好的起始點正是小說集《悲傷》。寫作是為過去立下紀念碑的方法,但誠如舞鶴在《餘生》一再強調的,他的碑失去了史詩的、英雄的意義,充其量是「餘生」紀念碑。 舞鶴的寫作實驗性強烈,未必篇篇都能成功。我卻仍然要說,他面對台灣及他自己所顯現的誠實與謙卑,他處理題材與形式的兼容並蓄、百無禁忌,最為令人動容。論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王德威 -
舞鶴淡水
本書是舞鶴的長篇小說,主題圍繞在淡水小鎮的變遷及人物的內在省思,兼及主角的性冒險。台灣本土文學大老葉石濤強力推薦,楊惠姍小姐代序。 作者以被毀滅的舊淡水和新生的嶄新淡水為小說的主題.把淡水當作整個台灣的縮圖,尖銳的批判新、舊淡水之間的頡抗和矛盾,思維富深奧的思索性,令人有深刻的感觸。 小說並無明顯的故事和情節,小說主角在淡水的性冒險也使用隱喻表現。作者充分發揮了他的性思想和考察性的奧祕,文字象徵意義頗深,這是這本小說的優異處。 作者以這樣的風格貫徹全書,為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文學樹立一個重要里程碑。 ──葉石濤 -
亂迷(第一卷)
就像喬伊斯、普魯斯特為二十世紀的西方文學開拓了藝術技巧與語言風格的新境界;舞鶴為二十一世紀的中文小說創新了書寫自由與實驗藝術的無限可能。 如果你喜歡世界文學大師的作品,你一定不能錯過舞鶴的小說! 舞鶴捨「精準」而就「亂迷」的書寫方式──如詩的短句、不間斷的長句敍事,將內在的生命體悟與外在的社會關懷相互交融,呈現出有如「追憶似水年華」般繁複卻靈動的文學圖景。 「在我的創作裏面,不管寫任何題材,形式是非常重要的,「適當」不足以表達我對長篇小說的追求。寫任何一個長篇小說,都應該思考如何去追求出一個獨特的形式,這個獨特的形式應該是過去的作家從沒有用過的形式。一個有才能的作家,不僅可以把內容表達得非常深或非常廣,同時作品在形式上也應該是創新的。既然是創作,內容應該是「創作」;同時,跟內容同等重要的、是對於形式的「創作」。形式本身應該創新,每一個作品都應該這樣。這是我書寫的一個最主要的觀念,當然這個觀念造成我的作品閱讀起來很困難。 -
餘生
舞鶴是九0年代台灣文學最重要的現象之一。他的作品可以置於近年台灣情文學的傳統旗下觀之。他所呈現的「異質」的本土現代主義風格,已為日益僵化的主流敘述,注入另類聲音。《餘生》是舞鶴最新的長篇小說,以一九三一年發在霧社泰雅族馬赫坡社的「霧社事社」為故事背景,作者對一歷史事件別有所思,於九七、九八年二度來到泰雅清流部落停駐,並完泰雅部落事件餘生調查,作者言道:此書目的有三:探尋「霧社事件」的「正當性與適切性」如何,兼及「第二次霧社事件」;所居部落一位「姑娘的追尋之行」;在部落所訪見的餘生。他將此三事反覆寫成一氣,全文不分段落,讀來別有韻味。作者簡介 舞鶴,一九五一年生,台灣台南人。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作品結集《拾骨》、《詩小說》、《思索阿邦.卡露斯》、《十七歲之海》、《餘生》。曾獲吳濁流文學獎,賴和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推薦獎。舞鶴是九0年代台灣文學最重要的現象之一。他的作品以扭曲晦澀的筆觸,記錄狂人囈語,憑弔歷史傷痕,充滿實驗精神。而穿剌其間的笑謔,性,瘋狂,與暴力,尤其引人側目。藉此舞鶴幽幽的探索一種台灣人與社會的曖昧處境,形成他特有的「餘生」記憶及敘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