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邪西独
《东邪西独》是当红著名主持人何东出版的第二本书。书里写了何东欣赏的人和事,也写了他不欣赏的人和事。何东文字的刁毒、刻薄、古怪,揭示出教授、作家、明星、社会底层按摩女的酸甜苦辣、人生百态。何东的文字,让众多明星看了心惊肉跳,让读者看了痛快淋漓。他笔下的毒、辣、不做作、真性情、直击要害,让读者见识一个在娱乐圈快意恩仇的老何东。 目录 第一辑 从此学会拒绝 鹰者易中天 孙俪的眼睛 马伊琍和文章的互动 王刚的悬念性、侦探性与故事性 李娜的两首情歌 A型的王志文 预审葛优 书卷剑气陈道明 韩寒真寒 袁立的戾气 傅彪:从此学会拒绝 傅彪:黄泉路上我找你作朋友 悬疑导演张建栋 猜说刘若英 第二辑 熬白天 熬白天 门的腐败 装修可比失恋 三陪有时是男人 惦记终点站 书的氛围 小时候过年与老时候过年 永久的负疚 不再拒绝她们 面对面具 第三辑 水萝卜配人头马 女明星的臀部 巩俐的户口已经迁到农村去了 我最喜欢北京什么 最恨被人叫“老师” 我这张嘴 拍马和骑马 男导、女星——还有多少觉可以胡睡? 浑身是假雄赳赳 阴差阳错 水萝卜配人头马 龙种的负担 都都:我的心情一直比较烦 第四辑 谁为八卦织新衣 金融危机:大腕明星们的“聘礼” 你不脱与她脱光的本质不同 关于偷拍的题外话 他们真的成了“亿”人 谁为八卦织新衣 听说采访。群访。表演采访 戏说影视剧翻拍热 葛优幽默小品6则 第五辑 压抑与超越 压抑与超越 龙文章精神 潜伏——我们自己的成长史 为《南京、南京》而震惊! 人文的《叶问》,打出了儒雅 话说小姐和推荐《鸡窝》 韩红的力量 寂寞中的奏鸣 刻薄——评张洁的小说无字 无名英雄张艺谋 邹静之话剧:人情如戏 第六辑 东邪西独之深度报告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条路:一位按摩女的自述 黑土地上的梦和泪——写在我下乡四十年之祭 -
他们的中国
《他们的中国》 柴静、刘瑜、黄章晋推荐 从中外交流之门打开以来,我们在阅读历史中几乎一直是“被他者观察”的对象,这种被动的角色,对一个当代的记者来说显然是不满足的,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带着这种不满,扭转身躯试图观察他者,却又忍不住要探求对方眼中的自己时,那种强烈到几近痛苦的欲望。 ——柴静 读《他们的中国》,让我想起毛姆的小说,里面充满了流落东方的西方人,他们鲜有宏大历史叙事中西方征服者来到落后世界的轻狂和自得,更多的是孤舟漂流于大海之上的惊惧与茫然。身后的故乡已模糊,神秘的新世界却始终神秘。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的老外”这个边缘群体的书,但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本关于每个人的书:就我们偶然坠入的这个世界之不可适应不可深入不可征服而言,每个人都生活在异国他乡。 ——刘瑜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不是那些外国人在中国独特的生活经历,而在于,从他们那里,我们会发现还有一个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中国。 ——黄章晋 因为我是外国人,所以老公的户口本上没有我的名字。他是已婚,但是户口本上没有老婆,只有他自己和孩子。——Kim(韩国,到中国8年) 我认为所有保持目前轨道的政策是最好的造福于民的理由。——Dr Uwe Weber(德国,到中国4年) 虽然北京人太多,我还是很喜欢中国,我就准备老死中国。——James Learnard(美国,到中国6个月) 也许正是应了那句“生活在别处”,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选择生活在异乡。如今在北京市中心任何地方一站,都会看见很多外国人,有人一脸行色匆匆,有人像在自己家的街头行走……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故事。 作者席越自2010年起,采访了三十余名在北京、上海生活的外国人,将采访录编辑成本书。 书中的主人公来自世界各地: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巴西、以色列……他们到中国的时间长则二十年,自己的故乡反倒成了“回不去的远方”。短则几个月,脑海中的中国印象每天都在刷新。在中国的身份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将中国名家作品翻译介绍到母国的翻译家,有的是到中国交流访问的专家学者,有的是满怀憧憬到中国创业的热血青年。在他们眼中,中国又是怎样一番不一样的图景呢? -
岩松看美国
《岩松看美国》内容简介:在中美两国建交30周年及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前往美国华盛顿、纽约等重要城市,采访美国新一届政府团队和政治、经济界要人,同时深度观察美国在经济危机后的政治、社会和民生,带着中国民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疑问,将一个真实、立体的美国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
无物之阵
一本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纪实访谈。两岸三地的文人墨客们,一来到香港这个独特的地方,就忍不住诉说着心中的欢喜与哀愁。 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对庸众的质疑,对法治的呼唤,对自由的渴望,对压迫的不满,对愚昧的伤感,反复出现在阎连科、王安忆、毕飞宇、许知远、陆川、冯唐的叹息与抱怨里。他们不只是文化人物,也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 或许这些声音并不能改变什么,无物当道年代,总得有人说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希冀。 -
世界观2011
《世界观2011》,本书系《新周刊》专栏的结集。对30名知名人士就他们各自的生活,社会责任以及生存状态予以探讨。访谈人士涉及社会各界。 -
詞家有道
本書每章由一位訪談者與一位流行歌詞創作人,圍繞詞人藝術取向、個人風格展開對談。詞人在對談中以創作者第一身,回顧和解說自己的作品構思,並分享對於流行詞壇、音樂工業發展的看法,藉此探討流行歌詞與文學、社會、文化種種千絲萬縷的關係。 本書的訪談對象為香港不同年代的重要詞人,如七十年代的盧國沾、黎彼得,八十年代的林夕、周耀輝,九十年代的黃偉文、喬靖夫,廿一世紀初的林若寧、周博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