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岛访谈录
-
哈佛主义
这本书是在不知不觉中写成的,因为写之前并没有用太多的时间去构思,而是在不断的采访中形成这本书的轮郭。书中23位主人公基本上都是2002年7月份在国内大学毕业,然后马上飞赴美国留学,其中12位去哈佛,6位去斯坦福,5位去麻省理工。这排人称得上是中国2002年最优秀的中国大学毕业生,也是名副其实的一批中国“青年精英”。 排在前3位的学校基本不分上下,各有千秋,称之为“世界三大校”,也是世界超级名校。国内的“三大校”指的是清华,北大和中科大,中国高中生对“国内三大校”也是各有所好,正如中国大学生对“世界三大校”各有所好一样。能去“世界三大校”的人在国内都是不简单的,我主要采访的是去哈佛的学生,今年被哈佛录取的中国学生有三十多人,我基本上都联系到了,有的人老早去美国了不方便采访,有的人拒绝我的采访,有的根本就不理睬,最后真正采访到的只有12位。斯坦福和麻省理工两所世界名校跟哈佛处于同个档次,我同时采访了今年去这两个学校的中国学生,在他们身上我同样发现了很多闪光的东西。 -
“断裂”:世纪末的文学事故
1998年,朱文与韩东聊天,聊出一个“断裂”行为。他们以一个作家向另一个作家提问的方式,设计了一份有十三个问题的问卷。问卷发放以后,反馈回来的答案,以一种有进攻色彩的方式,明确了一代作家的基本立场与形象,被认为是对过去数年来文坛上业已建立的既定秩序的否定。这本书,就是作者事后所做的这一文坛突发事故的备忘录。 -
亲爱的风流人物
《亲爱的风流人物(58位港台妙人素描)》系当今港台风流人物的趣事与思想的记录。所选人物,名气在两岸三地读者中耳熟能详,作者却另辟蹊径,以举重若轻的笔调,刻画出名家鲜为人知的一面。 -
小凤丢手绢:寻问当代26位先锋人物(A、B卷,2CD)
他们所谈内容,均有鲜明的个人特点,既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又是对新文化含义的阐述与探讨。 -
罗伯-格里耶访谈录
●阿兰·罗伯-格里耶的这组长篇访谈是2001年在位于卡昂附近的阿登修道院内的法国当代出版纪念协会(IMEC)录制的。作家把生平及其作品的所有档案都存放在该资料馆:照片、手稿、报刊文章的摘录、通信…… ●作为熟悉罗伯-格里耶作品的行家,阿努瓦·皮特斯成功地把这位作家引出了人们所熟知的路径之外。他在书里提到了他在一个不合常规的家庭读过的青少年时代;随后,他又讲述了新小说与新电影的历程。他用富有才华的方式激活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氛围,也为一些历史人物,诸如热罗姆·兰东、罗兰·巴特、玛格丽特·杜拉斯和让-保罗·萨特勾了出人意料的肖像…… ●伯努瓦·皮特斯,作为一位熟读阿兰作品的作家与研究者,在阿兰手稿的档案馆(IMEC,法国当代出版纪念协会)与他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访谈并拍摄下来。而阿兰·罗伯-格里耶作为一个出色的讲故事的人,他带领对谈者以及读者,做了一次漫长的穿越,主题则是法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新小说”以及组织起这次变革的阿兰自己的作品。他同样也谈到了自己的电影,可尽管他将舞台照亮,他电影中的谜团却由此完全解开。 ●研究罗伯-格里耶新小说与新电影的权威访谈录; ●最精到的解读,最幽默的分析,还原一个真实而富有才华的罗伯-格里耶; ●国内第一本关于罗伯-格里耶的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