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的城市
-
城市知识分子的社会形态
《城市知识分子的社会形态:袁枚及其交游网络的研究》从前近代中国城市知识分子社会形态的角度来论述袁枚及其交游网络,着重研究处在前近代城市空间网络中的知识分子如何应用各种文化策略,以适应城市空间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是一种文学社会学研究。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往往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似乎“过于”注重袁枚及其性灵派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细节”问题,而比较忽略各种社团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学意义以及作品本身所体现的文学自律性。 -
文学社会学新编
《文学社会学新编》每章均由两部分组成:一、经典文本阅读;二、相关问题概说。“经典文本阅读”由经典文本、作者简介、背景知识和文本解读四个部分组成。所谓“经典文本”,当然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不过,我们不会吹嘘这就是最佳选择。对于我们可能遇到的责难,即《文学社会学新编》没有选录中国的相关论述,也许有一种回答,即大多数“中国观点”可以归人《文学社会学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文学与社会”,一章。然而,我们还找不到能与《文学社会学新编》选录的文章平起平坐的经典文本。 《文学社会学新编》中约三分之一的经典文本是我们自己翻译的,这其中约一半是首次译介到中国。尽管这些选文中的部分篇目国内已有译本,但是考虑到译文的质量,我们选择了重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译文完美无缺,疏漏亦在所难免。此外,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和理解,编者对部分所选译文中的明显错误或不妥之译(个别字句)做了必要改动。
-
文学社会学
-
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物语三千——复活平民的历史》。 乡土社会学大家费孝通说:“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学者张冠生(费孝通助手)说:“曾经,它们仅是浩瀚中的一滴……如今,可怜巴巴一片,却成文化标志。” 沈继光说:“老物件的记录收集,对普通人来讲,是贴近的、亲切的、虔敬的、温厚的,是对人性的抚摸和吟唱。”“给普通平凡的事物,增加意义,也许这就是生活,就是生命。” 从2001到2004年,沈继光涉足燕赵、中州、三晋、巴蜀等地的村落古镇,将镜头对准那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琐碎物件,“生活用品”褡裢、火镰、鞋拔子、烟丝袋、煤油灯等等,“劳动工具”犁、耙、锄、镐、石磨、碾子等等,拍摄了1200多幅图片。本书选取其中420多幅老物件照片和13万字的图片说明及随笔感言,以此记录一种不能复现的生存形态、生活方式。全书24个专题,从“燕郊山村”、“中州古镇”,到“阿坝藏居”、“三晋高墙”,从“驭牛饲马”、“凿井而饮”,到“学闲游戏”、“木轮远行”,“收复人类的生活,成为人类的遗产”,读者可透过具体的物的历史,切实感受到生活的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