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僚制内幕(中文修订版)
《官僚制内幕》一书是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安东尼•唐斯的代表作品,也是剖析官员与官僚组织行为、透视官僚制内幕的精品力作。在本书中,作者将官员分为权力攀登者、保守者、狂热者、倡导者、政治家五种类型,对这五种官员的动机与目标、心理与行为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官僚组织的行为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可以说,本书是一部美国版的《官场现形记》,其对官员心理与行为的剖析,以及对官僚组织运行机制的深入探究,都极具启发意义。
官僚制研究经典著作,影响深远:本书对官僚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规律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使其成为官僚制研究的经典著作。
系统构建官僚制研究的独特理论:本书构建了一种有用的决策理论,该理论通过对官员动机、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分析来帮助人们认识官僚组织的行为,从而提高决策质量。
深刻剖析官员及官僚组织行为规律:本书从动机与目标、局限与偏见、心理与行为等方面对官员进行深入剖析,从信息沟通、内部控制、组织变革等方面对官僚组织的行为规律进行研究,帮助读者更好地洞悉官员的动机与行为,把握官僚组织的决策机制,加深对官员和官僚组织的理解。
-
民主的模式(第二版)
本书考察了1945—2010年期间的36个民主国家,将它们置于一幅二维的民主“概念图”之中。凭借有力的证据和深层次的比较分析,作者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共识民主的效果比多数民主更好。作者认为,这一发现讲为正处在民主化进程中的国家以及新兴民主国家提供参考。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阿伦·利普哈特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本书第一版于1999年出版后,在政治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入了多所高等院校政治学专业的必读书目。在本书第二版中,阿伦·利普哈特对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制度进行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全面的分析。本书学术视角新颖、研究领域宽广、实证材料丰富、论证过程严密,是比较政治学领域的一部当之无愧的杰作。
-
谁统治美国?
• 《谁统治美国?:公司富豪的胜利》的作者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G.威廉•多姆霍夫。本书1967年首次出版,至今已经重版至第七版,多个历史版本都曾是当时的著名畅销书。
• 本书在美国具有相当的经典性和权威性,经常被指定为社会学教科书,是读者全面了解美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美国21世纪头10年社会剧烈变化的一个窗口。
• 本书接续了韦伯、马克思、米尔斯等人的研究传统,从而发展出一套既从组织维度出发,又强调阶级支配和阶级冲突的“权力结构研究”范式,在精英研究中自成一派。尽管多年来围绕本书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但几乎所有从事“精英研究”的社会科学家都认可本书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
• 本书旨在反对美国上层阶级的权力和财富的集中。多姆霍夫指出,一个权力精英阶层通过对智库、基金会、委员会和学术部门的支持来掌控美国的权力。此外,他认为,权力精英们通过公开的权威而不是隐蔽的影响来控制各种机构。
• 访问本书网站www.whorulesamerica.net,获得进一步了解。
那么,究竟是谁在统治美国?
统治整个联邦和统治地方的是同一群人吗?
他们是否像阴谋家一样在幕后进行秘密操纵?
民主选举究竟有没有用?
社会学研究对于社会变革有何意义?
本书是考察美国社会权力运作的一个极具价值的工具,它将阶级、组织以及制度视角有机结合,同时汇聚了诸多独特而新鲜的实证信息。而经过全面的修订,这一经典之作更记录了美国在二十一世纪前十二年中所经历的巨大变化的全貌。
第七版特点
• 详细分析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间,公司共同体中的保守派如何为里根政府的上台以及此后的收入不平等创造条件。
• 考察了竞选资金法律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竞选的影响。
• 提供了与免税慈善基金会、智库以及政策研讨团体有关的新信息,公司富豪正是通过这些机构力图塑造公共政策。
-
正义与差异政治
在这部女性主义政治思想的经典作品中,艾丽斯·M·杨挑战了将社会正义还原为分配正义的主流理论。杨长期关注甚至积极参与女性、非洲裔美国人、美国印第安人、同性恋者等等边缘群体和被排斥群体所发起的各种社会运动,正是对这些新兴运动的经验与观察构成了本书的批判起点。她认为,民主理论家们假定公共空间本身是均质的,从而无法对那些在文化上不符合欧洲白人男性规范的人们加以制度安排,由此也就难以纾解包容性参与框架内产生的困难。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美好的?杨的思考直接面对着当代城市生活中的多元文化网络,并以此为基础,着重指出规范理论和公共政策应当去确认而非掩盖社会群体差异,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地消除群体压迫。
丹尼尔·艾伦在本书序言中为杨的理论还原了语境,也阐述了本书自初版面世以来,对那些围绕社会正义展开的辩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实现了怎样的改变。
杨的这本著作极为重要,为挑战自柏拉图以来直至罗尔斯的各种正义理论,提供了一个确切的位置。——安德鲁·墨菲(Andrew Murphy),《政治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s)
这是一部杰作,为正义理论打开了许多新的视野。问题需要得到正义理论的回应,同时也需要有能力思考这些问题的理论,杨在这两方面都有着诸多深刻的见解。——威尔·凯穆利卡(Will Kymlicka),《加拿大哲学评论》(Canadian Philosophical Reviews)
这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作品,对女性主义理论与政治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精彩地阐发了普遍主义的后现代批判和具象思维之间的关系……就个人阅读经验而言,艾瑞斯·杨最为令人信服地阐发了后现代主义所包含的解放内涵。——塞拉·本哈比(Seyla Benhabib),耶鲁大学
-
解放的悖论
【内容简介】
“二战”后,扎根“民主”等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然而一旦实现民族独立,新创设的国家制度与原则总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宗教领域超乎寻常的激烈反扑。
美国首屈一指的政治思想家迈克尔•沃尔泽通过分析印度—印度教激进分子、以色列—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和弥赛亚犹太复国主义者、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教激进分子三个民族解放运动的现实困境,试图解释20世纪上述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政治趋向。在本书中,沃尔泽发问,为什么这些扎根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未能将其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传承至第二代、第三代?他还把当代世俗主义的困境与美国初期在世俗政治方面的成功进行比对,提出了一种支持“美国例外论”的观点,但同时也警告道:如今的美国可能已经不那么例外了。
···
【学者推荐】
迈克尔·沃尔泽天赋异禀,他用自己的雄辩、谦和与道德感将历史上三个难以忘怀的失败故事转化成了悖论与希望的故事。这本书精彩地发出了再造世俗民主的呼唤,沃尔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南希·L.罗森布卢姆,哈佛大学政府学院院长
在这本颇有新意的书中,迈克尔·沃尔泽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见解:由于民族解放运动醉心于世俗的抱负,忽视了传统的宗教和民族立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在解放斗争胜利数十年之后,这些强大的力量杀了回来,与解放运动纠缠。沃尔泽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
——伊恩·夏皮罗,耶鲁大学政治科学教授、麦克米兰中心主任
为什么世俗的解放运动会招致带宗教性质的反扑,这一成问题的潮流是不是无法避免?通过分析阿尔及利亚、印度、以色列,迈克尔·沃尔泽深刻而扼要地回答了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玛莎·C.努斯鲍姆,美国著名哲学家
迈克尔·沃尔泽是政治哲学中的巨匠,《解放的悖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入木三分、胆大心细、切中时弊、思想坚定、文笔明快。
——保罗·伯曼,《恐怖与自由主义》和《知识分子的逃亡》作者
民族主义始终是现代政治中一股最强劲的意识形态力量。《解放的悖论》表明:解放运动怎样走到了自身的对立面……当我们的政治充斥着无聊和轻浮时,迈克尔·沃尔泽提醒我们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史蒂文·B.史密斯,耶鲁大学政府学与哲学教授
直指民族主义的核心,就解放运动所塑造的三个社会中最迫切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解放的悖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堪称一本最出色的作品。
——泽夫·施特恩赫尔,以色列历史学家、政治学家
(本书)足以证明沃尔泽“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的卓越地位。
——理查德·沃林,《东风》作者,美国政治思想家
···
【编辑推荐】
◆当代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荣休教授迈克尔·沃尔泽在社会伦理、分配正义、政治革命等领域声名卓著。
◆本书追溯了将阿尔及利亚、印度和以色列民族解放运动激发出的世俗和民主希望引入歧途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并犀利地指出解放的蓝图已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作者以晓畅易懂的文字厘清了相关事件的历史渊源,在宗教冲突和恐怖武装不断发生的今天,本书也极具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书收录于三辉图书策划的“倾向与可能”书系,该书系汇集迈克尔·沃尔泽、本尼德克特·安德森、约翰·邓恩、查尔斯·泰勒等当今世界的一流头脑,他们试图用历史的经验和政治的知识,为今天的困难提供部分开放的讨论,这些讨论并没有最终的结果,然而其中所蕴含的视角和线索,每一个都充满深刻的洞见和面对真相的勇气。三辉将这些洞见和勇气集合在这里,奉献给所有愿意为当下和未来努力的汉语读者。
-
国家权力与社会势力
本书通过一系列密切相关的主题和方法,对既往的“国家理论”建构做了一番检视,并指明其未来必须遵循的精进之道。
发展中国家比较政治研究是一门分支学科,近四十年来一直在寻找理论内核。现代化理论学派和依赖理论学派以及它们之间的争论,一度喧嚣,如今沉寂。在过去十到十五年中,一种更注重国家取向的方法取而代之,并引起相当大的关注。本书是上述学术传统的延续,提供一种社会中的国家研究视角。本文集的作者们既有从一般层面、也有从具体国家层面切入运思,希望说服其他人转向几个相互关联且推陈出新的理论方向:超越“找回国家”,将国家研究重新定位于它们的社会背景之中,进而采用一种更具平衡感的社会中的国家视角;将国家分解成各种研究对象,既视之为目的,也视之为更好地理解国家和政治变迁的手段;重新思考那些惯常用来界定发展中国家变动不居的社会势力的范畴;对国家—社会关系相互转化的特质持续保持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