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战国文化史
《春秋战国文化史》记述的,是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代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人才辈出的时代,发生重大社会变革的时代,其文化成果在中国文化史和人类文明史上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 -
明代文化研究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至公元1644年春由于李白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人北京,其统治全国的政权宣告灭亡,而后福王在南京即位,建立起控制南部中国的第一个南明政权。公元1645年福王政权被清朝消灭,福王做了清朝的俘虏。后来又有鲁监国、唐王、桂王等南明政权的存在,直到公元1662年桂王做了清朝的俘虏,由朱氏子孙为首的控制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南明政权才最后结束。但是,此后尚有郑氏政权,沿用桂王的年号永历,作为南明政权的最后一支势力存在于台湾。公元1683年,郑氏政权降清,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至此才算最后终结。上述复杂的历史状况,使得明朝存在的时间下限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或取公元1644年之说,或取公元1645年之说,或取公元1662年之说,或取公元1683年之说,各说皆有一定道理。而统观其时中国大势,在公元1644年以前控制中国大部分地区,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最有力量的势力为明朝,而至公元1644年春天之后,这一角色则被清朝所代替。因此从宏观的角度讲,公元1644年春应视为中国明朝时期与清朝时期的分界线,在此之前应称为明朝时期,在此之后应称为清朝时期。有鉴于此,本书在写作过程中,遵循着以公元1644年为明朝存在的时间下限的分期主张,基本上将所论述的内容限制在公元1368年至1644年的范围之内,只有个别情况,稍有突破。 -
新语探源
本书的前半部分以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为线索,对中西方语言文字的交流和融会贯通做了具体的阐释;后半部分着重剖析汉语、英语、日语之间的变化与互动,并从宏观上将三者之间的关联做出提炼的分析,并列举丰富的实例予以佐证。 -
穿越中世纪
一场中世纪的穿越之旅,揭秘超现实主义的广阔世界 法国著名文化史学者让•韦尔东瑰丽文采的极致展现 让•韦尔东用生动的实例和能够说明问题的文件描绘了中世纪一个广阔世界,从视野超不过所在教区、市集、磨房或离得最近的乡镇的农民,到“旅行者”,再到伟大的探险家(分别去过亚洲和黑非洲的马可•波罗和伊本•巴蒂塔)和那些在幻想世界里旅行的人,各色人等,他们旅行生活,勾勒出了中世纪的社会风貌。 -
晚明名妓文化研究
本书旨在从妇女文化史的角度探讨晚明的名妓文化,通过透视晚明名妓的内心世界、价值追求、艺术才情、婚恋态度等方面来分析她们的生活空间与其他阶层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从而给予她们较为科学的历史定义。本书有别于以往的史学研究著作,以女性作为研究主体,以文化学、女性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于认识晚明期间的历史具有新的意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晚明名妓的生存空间 一、狭义的生存空间:名妓自身周围的生活环境 二、广义的生存空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第二章:晚明时代名妓群体兴起 一、晚明时代各地的妓业情况 二、晚明名妓群体形成 三、晚明名妓的出身观照和成长特色 第三章:晚明名妓与中国古典文化艺术 一、名妓与中国古典文化艺术 二、晚明名妓的文化艺术才能 三、晚明名妓的艺术活动及其意义 四、晚明名妓的艺术精神 五、晚明名妓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艺术关系 第四章:晚明名妓的气质风貌与大众审美 一、晚明名妓的气质风貌 二、心理层面的支撑 三、与晚明社会大众审美的关系 第五章:晚明名妓的社会交往——以名士为例 一、名妓与名士互倾情节分析 二、名妓与名士交往的简单历史回顾 三、晚明名妓与名士的交往活动及社会原因 四、晚明名士名妓交往活动的文化意义 第六章:晚明名妓名士婚姻文化解读 一、晚明时代名妓名士婚恋状况 二、对婚姻爱情的执着追求 三、不同婚姻的结果 四、名妓婚恋观分析 五、晚明名妓名士婚姻文化解读 第七章:晚明名妓文化悲剧性探析 一、依附于男性的附庸地位 二、作为妓女文化性态的两面性 三、生活中的际遇遭逢 四、凄凉的结局 第八章:晚明名妓的历史评价 一、与前代名妓相比 二、与清代名妓相比 三、与西方、日本名妓的参照对比 四、晚明名妓的历史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
雅債
本書以一個嶄新的研究取向,拓展了我們對文徵明(1470–1559)這位偉大藝術家的瞭解。不同於以往的研究成果聚焦於文徵明作品的外在形式,作者於本書中特別關注作品的製作情境,例如時機與場合,盡可能地利用文徵明當時的文獻材料(特別是其詩文)與作品,並參照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和藝術史學的研究成果與方法,自人情義務與禮物交換的角度,重新審視文徵明的生平與作品,探索文徵明如何在各種活動場域中建構主體與自我。 書中共有八章,每一章皆以某種場域、某一組特定的關係類型作為參考架構,這兩者不僅定義了文徵明的自我認同,同時也是他據以待人接物的出發點。第一部分的三章處理了與文徵明前半生有關的場域,包括家族、師長、同儕;第二部分是透過官場與地緣檢視其社交關係,援引的資料橫跨其一生;第三部分則著重處理他後半生的場域,包括顧客與弟子。最後一章檢視在文徵明死後如何凝聚出一個一貫且鮮明的「偉大藝術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