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砍去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
-
维特根斯坦论伦理学与哲学
本书反映了维特根斯坦从重返剑桥直至去世期间(1929—1951)对伦理学、哲学性质以及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等人类基本问题的独特思考。书中收入的五篇文章,写作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多,几乎涵盖了维特根斯坦所关心过的重要问题,从语言、逻辑和经验,到伦理学、美学和人类学,从哲学的性质到数学的基础,所有这些内容都是维特根斯坦重返哲学舞台后有过深入思考并认为已经或接近形成最后思想的主题范围。本书对于人们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全貌有着重要意义。 -
形而上学的巴别塔
《形而上学的巴别塔》由张志扬、陈家琪合著,分上下两篇,陈家琪完成上篇内容,围绕着存在、认识、表达这三个西方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重新清理,把问题归结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中的表达问题;张志扬承担的是下篇的写作,进一步从“重审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的角度提出了本体之辨、主体之辨和存在之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语言之辨的准性分析”。这《形而上学的巴别塔》20年前产由华中理中大学出版社出版过,由于当时哲学中的语言问题刚刚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所以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但由于当时印数很少,远远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就是到了今天,在解构“形而上学的巴别塔”的同时为人的精神家园寻求另一种依托,就这一永恒性的主题而言,也依旧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才有此再版。 -
偶在论谱系
从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向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开端”回溯,发现原来作为形而上学“开端”奠基的“始基”却是人为建立起来的,它掩盖了更早在“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思想者那里所探寻的自然本源。其实,破裂(阿那克西曼德)与隐匿(赫拉克利特)都指涉着那个“不确定的确定”的显隐相关。而这个最自然的本源正好与东方中国的“大道无形”同源:所谓“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事实上,海德格尔的“知其是守其在”正期待着与东方的“知其白守其黑”对话,虽然现在尚未到来。 《偶在论谱系:西方哲学史的“阴影之谷”》就是这种对话的“索引式”准备。 ——张志扬 自引入西方传统哲学以来,中国人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哲学事业,但一直缺少对于这么重大的思想史事件的有效反思,致使在崇西潮流中懵懵懂懂地就丧失了清明的思想良知,以很不合适的西方传统哲学的方法来切割中华古学,而毫不意识到其中的不合适,于是做出了不少焚琴煮鹤、买椟还珠的事情。志扬教授的这本书会有助于改变这种令人绝望的状态,摆脱他所说的“凡西学皆普遍必然即为世界性、现代性,凡非西学皆特殊偶然即为民族性、传统性”的哲学屈辱。所以,我相信此书也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它会刺激人们从理性上反省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负面文化效应。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 张祥龙 目录 序曲 主题 临界:阴影之谷 第一章 惊讶:作为开端“存在”之“二重性” 第一节 阿那克西曼德箴言:作为相互牵引的裂隙之用 第二节 赫拉克利特箴言:自始至终在涌现中的隐匿 第三节 巴门尼德箴言:作为解蔽中自行遮蔽的二重性展开 附录 巴门尼德“存在” 第二章 怀疑:在“绝对”与“虚无”之间摇摆 第四节 一切皆变:不能言说、不能传达 第五节 人是万物的尺度——启蒙的顶点与没落 附录 强力意志是万物尺度的最高体现 第三章 智慧:“地、天、神、人”之临界 第六节 斯芬克斯之谜的苏格拉底回答 附释一 “光”与“死”——两希精神的原始意象 附释二 西方神对人的咒符 第四章 惊醒:形而上学掩盖“裂隙”的奠基 第七节 柏拉图“本相”——“是”的区分 第八节 亚里士多德“实体”——成为“主词” 第五章 “通天塔”:目的的虚幻与手段的落实 第九节 “是什么”——希腊理性的“善”、“技艺”与现代科技的逻辑根源 附释 海德格尔的“技术追问” 第六章 划界:逻辑与罪 第十节 维特根斯坦哲学划界:逻辑与罪 附释 语义生成: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 展开 个案:偶在论分析 第七章 偶在范畴 第十一节 偶在论——仍是一个未思的领域 第十二节 卢曼的现象学方法:偶在论的模态演化 第十三节 偶在论的检测与防御 第八章 偶在现象 第十四节 从“精神现象学”到“意识现象学” 第十五节 德法之争对形而上学奠基之裂隙的指涉 第十六节 日本西学之鉴:东方艺术与西方概念相遇 第十七节 迷途问津——三大根源幻象 第十八节 大地、冥府、技艺:希腊悲剧的阴影之谷 第十九节 解释学分类及其他 附录 “俄狄浦斯的眼睛”和“这女孩儿的眼睛为我看路” ——读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两种解释 尾声 第九章 悬置与回归 第二十节 悬置偶在论与中国现代哲学 第二十一节 回归道:秩序与句式——读道经二十八章 落幕 启蒙:落日前的凭吊 ——为“五四”九十周年而作 后记 -
保卫马克思
《保卫马克思》名是一声呼喊,几乎是一个口号般的呼喊,今天它仍然在回响着,或者说它又一次回响起来,其声音还如同三十年前一样响亮。不过,这种回响有另外的原因,并且是处于完全不同的境况中的。阿尔都塞这部著作现在面对着新老的读者,而老读者们再次阅读阿尔都塞的著作之前,自身却已经有深刻的改变了,其接受作品的方式也有巨大的改变了。 -
感觉与可感物
《汉译名著:感觉与可感物》写了:上世纪中叶,奥斯汀曾与赖尔并列为牛津哲学的主导人物。他逝世后一段时间里,其影响有增无减。此后,他的影响逐渐降低,不过,“日常语言学派”的一些主张和方法,仍然广有传人,并且程度不同地被其他倾向的哲学家接受。 奥斯汀的工作中,始终受到重视的是他关于记述式言语和施行式言语的研究;施太格缪勒那部广有影响的《当代哲学主流》,给了这个题目不少篇幅,此外几乎没有谈到奥斯汀的其他工作。我觉得这是件憾事,在我看,奥斯汀的哲学思想中还有很多宝藏未得到开发,他提出的很多问题,可以引导我们更深地运思。我打算和年轻学者合作,把他的三本书都译出来,杨玉成译《如何以言行事》,方旭东译《哲学论文集》,我来译这本《感觉与可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