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恨歌
-
紀實與虛構
《紀實與虛構》是王安憶寫上海,或上海「寫」王安憶的重要里程。這是本野心龐大的歷史小說,卻充滿瑣碎支離的個人告白;大量玩弄後設的趣味,卻總也擺脫不了寫實主義「原道」說教意味。在它駁雜百科全書式的架構下,兀自誇示著感傷的演出。 全書以其強烈的女性敘述欲望,夾著千言萬語,一路揮灑到篇末,暢快淋漓。 -王德威 -
流逝
這本集子所收的兩個中篇<流逝>與<「文革」軼事>,情節極其簡潔,簡潔到其實以短篇的篇幅就可以呈現。但是王安憶卻以中長篇的篇幅來敘述故事內容,多的便是對物質瑣事外在世界以及人物角色內心世界的細節描寫,千言萬語,綿綿不盡。小說中那細膩的、似乎永不止息的綿長敘述正是王安憶小說的特色與其引人入勝之處。在<流逝>中,女主角端麗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擔負照顧全家大小的重任,每日在窘迫的景況中張羅衣食,辛苦工作,處理各種棘手事務。雖然端麗也曾暗自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力強一點」,好讓她依賴,但是她終究由一個小鳥依人的富嬌女磨鍊成獨立幹練的家庭主婦。經過十年的苦難後,端麗夫家的抄家物資與房舍得到歸還,生活回復到文革前的情景。從工作的壓力中解放出來,端麗雖然感到安慰,卻也深自悲哀。她的日子在逛街、舞會的揮霍中變得無聊煩悶。她時常回想:「當時自己是多麼能幹,多麼有力量。那個能幹的女人這會兒到哪兒去了呢?而且,究竟那個能幹的女人是不是自己呢?她恍恍惚惚的,心裡充滿了一種迷失的感覺。」時代造就端麗,但卻無法接納她的女性自覺。在歷史的洪流中,端麗期盼文革苦難十年的成長經驗「不會白白地流逝」,究竟只是一個中年女性謙卑的願望。 <「文革」軼事>以「文革」為篇名,說的卻是城市的故事。政治的文革只是做為一個引子,引出張家兒女彼此之間的恩怨情仇,以及他/她們與上海這城市合而又離的糾纏關係。在小說一開始,資產階級出身的女主角張思葉因文革而「受盡損失」,工人階級出身的男主角趙志國也處在「沒有位置」的虛空狀態。當趙志國跟隨張思葉從「後門」走進張家,他驚訝地發現張家房子是上海城市的縮影,他「走進張家這房子可說是他首次親身體驗這城市的繁榮景象」。住進張家後,趙志國憑著英俊瀟灑的外表、能說善道的口才與他對上海都會生活菁華的領會,「得到」張家全家人的喜愛與倚重,成為張家的主角。而小說的結尾則呼應開端的「損失/得到」辯證,來呈現上海人與城市的合離關係。當初趙志國在張家占有一席之地,是藉著張家在亂世紀律鬆懈的方便。張家父親在隔離審查回來後,重整紀律,規畫分房。趙志國與張思葉覺得受了委屈,決定去杭州,離開上海,他/她們了解到:「這個家不能待了,上海也不能待了……這本就是一個受損失的時代,假如得到什麼,結果就是加倍地失去」。 作者簡介 王安憶 1954年3月生於南京。1955年遷居上海。 1985年調入上海作協分會任專業作家。 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米尼》、《上種紅菱下種藕》、《富萍》、《妹頭》、《長恨歌》、《紀實與虛構》、《流水十三章》、《黃河故道人》、《69屆初中生》等;中短篇小說集《閣樓》、《海上繁華夢》、《剃度》、《我愛比爾》、《尾聲》、《流逝》、《雨,沙沙沙》等;散文集《我讀我看》、《尋找上海》、《母女漫遊美利堅》、《蒲公英》等;演講集《小說家的13堂課》等。作品曾多次獲中國大陸各大重要文學獎,為當代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 -
桃之夭夭
本書為大陸中生代重要小說家王安憶,最新發表的長篇小說,全書約十萬字。講述上海一對母女各自的愛戀人生。書中的母親「笑明明」是一位滑稽戲演員,會說各路方言,擅唱各地小調,雖一度應聘赴香港發展,終究無功而返,一輩子守在上海周邊鄉鎮城市登台演出。演出期間笑明明認識了沒落世家子弟郁子涵,在笑明明的資助下,青澀的郁子涵終於能夠成家立業,與笑明明結為夫妻並生下一對兒女。無奈郁子涵糊裡糊塗接受了女同事的追求,又因女同事涉貪污案被牽連入獄,兩人於是離婚。笑明明離婚後一年半,招人非議地又生下一女,這便是書中另一女主角,父不詳的「郁曉秋」。 郁曉秋在家中得不到母親與兄姊的善待,連保姆都欺負她,但卻長得飽滿明麗,而且性情平和善良,即使跟著母親混跡於劇團,甚至登台跑龍套多年,也不改其正直、任勞任怨的人生態度。在文革風暴中,郁曉秋與一起下鄉的男孩何民偉發展出純純的愛,待兩人都回到上海,便決心終身廝守準備結婚。但是保守的何家不樂意接納出身相對複雜的郁曉秋,而郁母笑明明也未伸出援手,何家且暗中促成世交女兒柯柯與何民偉的交往,兩人終致漸行漸遠。面對失戀,郁曉秋平靜接受,轉而分心照顧難產而死的姊姊遺下的兒子。這個孩子因為祖父母年邁,且父親不能接受母親因他而死的事實,變得逐漸依賴郁曉秋的照顧,並屢次稱她為媽媽,郁曉秋最後也就接受兩家人的安排,嫁給姊夫且再為他生下一女。這個出身招人非議的女孩,終於從惹眼的少女,長成了個平凡的市井婦人。 這部小說藉由一個女人與一個女孩難以澆熄的生命活力,展現出平淡人生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般的繁茂與華彩……。 作者簡介 王安憶 1954年3月生於南京。1955年遷居上海。 1985年調入上海作協分會任專業作家。 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桃之夭夭》、《米尼》、《上種紅菱下種藕》、《富萍》、《妹頭》、《長恨歌》、《紀實與虛構》、《流水十三章》、《黃河故道人》、《69屆初中生》等;中短篇小說集《閣樓》、《海上繁華夢》、《剃度》、《我愛比爾》、《尾聲》、《流逝》、《雨,沙沙沙》等;散文集《我讀我看》、《尋找上海》、《母女漫遊美利堅》、《蒲公英》等;演講集《小說家的13堂課》等。作品曾多次獲中國大陸各大重要文學獎,為當代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 -
茜紗窗下
《茜紗窗下》是王安憶的散文結集,她的文字與敘事總是讓人讀來饒富韻味。本書主要是書寫有關上海的生活、讀書、旅行札記,不論是寫景、狀物、敘事,別緻細膩,節奏舒緩,張馳有致,呈顯出一種內斂、從容的風格;即使是日常小品,王安憶也能讓讀者在閱讀中,輕易進入她無人能及的優美世界。 王安憶曾於訪談中提到: 這個時代是一個我不太喜歡的時代。它的特徵是外部的東西太多了。物質東西太多,人都缺乏內心生活。我甚至很懷念文化大革命我們青春的時代。那時物質真是非常匱乏,什麼都沒有。但那個時候我們的內心都非常豐富。我想我們都是在那種內心要求裡開始學習文學。在今天的社會裡,我覺得年輕人都非常性急,性急地想從閱讀裡得到快感、性急得沒有一點耐性說我靜下來好好地去想一想、慢慢讀、慢慢地去得到這種樂趣。他們要快速地得到樂趣。 這段話道盡了王安憶對美好文學的細品追求,也是《茜紗窗下》一書值得讀者細細品讀、悠緩體會的獨特況味。 從二十世紀過渡到二十一世紀的寫作生活,王安憶用深刻雋永的口吻與雲淡風輕的心境,說自己生命的路程回望。如涓涓河水般的文字,慢流過我們的心眼間,如此輕暢而遠流。《茜紗窗下》是對生命的透徹體悟,也是對生活的反芻觀視 -
姊妹行
“中国短经典”丛书王安忆卷,收录王安忆创作至今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名作。包括《鸠雀一战》《姊妹行》《天仙配》《酒徒》《临淮关》《黑弄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