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枯宁的手
新诗,自创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多重的压力。在美学争议之外,诗歌写作与周遭历史之间,也存在着既疏离又纠结的复杂关系。《巴枯宁的手》收录的一系列文章,以若干诗人、作品、现象为讨论对象。在微观的形式分析中引入某种社会文化视野,以透视诗歌的困境和可能、是《巴枯宁的手》尝试的方法。如何打破写作与研究的“幽闭”。重要诗的文化位置,从诸种有形与无形的围栏中,挣扎着伸出一只想象的手,则是方法背后的焦虑所在。 -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本书以早期“新诗集”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新诗集”的出版、接受、编撰及历史评价等环节,重视审视“新诗的发生”这一历史命题。从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文化视角,尽量回到原初现场,从共时角度展现错杂、纷乱的历史表象,从而对一般的有关新诗的线性历史想象,提出自己的质询。 -
公寓里的塔
五四之后,在新文化理念感召下,众多青年从乡村、小城,来到北京,栖身胡同公寓,游走书局学院,依托新兴的现代传媒,在窄而霉的室内,筑起各色文字之塔。但这并非寄托高贵文学之梦的“象牙之塔”,只是一处处暂时的身心安顿之所。是留在室内“建塔”,还是走到室外,加入宏大的实践进程,历史分野因此存在于一代“文学青年”的不同选择中。《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以五四之后社会思潮的分化为线索,在文化与政治运动的紧张中,选取若干人物、现象、群体、事件,探讨青年群体如何通过新文学介入历史,新文学又如何作用于“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