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旗·国歌·国庆
“仪式”与“象征”等乍见之下如咒术般的要素,毫无疑问地在近代国家更具重大意义。本书从中国近代史上国旗、国歌、国庆的诞生和演变过程着手,探讨近代中国各时期的政府、政党、知识分子等,如何将仪式或象征利用于唤醒国族主义,具体而言,是以何种政策或运动来实施,而当时的人们对此又是如何认识和对待的。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再现二战历史沧桑,记录战争历史。通过对于二战战争横断面的图文分析,代领我们重新进入二战的方方面面,闪电战、沙漠战、英国空战、大西洋海战、围困苏联、轰炸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战争历史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十分久远。但是,真正的世界大战,即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战争,则是20世纪的产物,是世界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产物。当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资本的规模遍布全球时,列强之间的竞争与争夺,就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世界,而最终为争夺霸权,争夺利益,瓜分世界资源和市场所引发的战争,也极易发展为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劫,世界人民深感和科的弥足珍贵,制约世界大战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人民空前觉醒,爱好和平的力量空前壮大,和平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其次,二战取得胜利之时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加深了各国的经济联系,为日后的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 第三,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不仅把全面常规战争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核武器的出现也使人类第一次面临核战争的毁灭性前景。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
权力源自地位
《权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学、知识分子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9》是目前英文世界中一本以北京大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不同以往的是,作者没有单纯从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史的角度去解读北大的早期历史,而将北大看作是中国古代太学与德日现代大学的融合体。在近代中国的新旧辩证互动过程中,知识分子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固守自己的精英主义传统,以北大为阵地教化天下。由此,无论是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还是不由自主的教授参政,均在其现代的外壳之下,显现出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中国近代历史的连续性(而非通常所说的“断裂”)在这里也得到充分彰显。 -
中國最後的帝國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帝國,也是傳統中國轉向現代中國的轉捩點, 更是現代中國形成的關鍵時期。 大清帝國如何崛起,開創康雍乾盛世? 又如何經歷西方強權叩關,走向衰亡? 這段波瀾壯闊、風雲變色的歷史,在本書有最精采的描繪與解析。 本書作者羅威廉是《劍橋大學中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系列作者群之一,是當今西方研究清史的權威學者。《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是繼魏斐德《大清帝國的衰亡》、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之後,西方史學界極具代表性的清史研究專書,更為近半世紀西方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本書是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帝制中國史》(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系列中的最後一冊,全書綜合近數十年來美國清史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呈現包括社會史研究、內亞轉向和歐亞轉向等三個重要的新取向。作者羅威廉教授從這些觀點出發,把大清帝國的歷史放入前後更長時段的中國史脈絡,以及更廣闊空間的全球性觀點中。書中以主題為主、時序為輔的方式安排章節,深入淺出地探討清代各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重要主題,分析與敘述兼長且極具可讀性。雖然本書原為針對美國讀者撰寫,然而對於想一窺歐美清史學界近數十年發展概要的臺灣讀者而言,仍是極佳的入門之作。 羅威廉在本書中運用西方的「帝國」概念恰如其分地詮釋清朝的歷史位置:清朝將蒙古、女真、西藏及其他非漢民族,成功地整合為一種新型態、超越性的政治體,類似近代早期歐亞大陸型態之多民族普世帝國,是民族主義浮現檯面前的政治形式。 名家推薦 羅威廉教授是馳名國際的清史專家,他這本《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成功地綜合了國際及中國清史學界過去數十年的成果,具有典範性的價值。此書拋棄了清朝無能保守及中國近代史起於西力入侵的傳統觀點,將清朝視為一個克服種種挑戰、成就斐然而必須完整視之的重要斷代,以深入展現中國近代歷史自身演變的特質。作者同時融合了新清史、社會史、內亞史、東亞史以及比較世界歷史的眼光,對於清代歷史各重要階段的起源、發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詮釋。是以本書堪稱這數十年來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論性作品,為研究清史及中國近現史者所必讀。 --吳展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羅威廉在本書〈導言〉中說:歷史學家們現在對大清帝國的理解,與四、五十年前我們所曾經理解的大不一樣了。感謝作者羅威廉,本書夾敘夾議式的宏大敘事,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半個世紀以來西方最富有活力的清史領域產出的豐碩成果,並且通過此一對比,領會五十年來人們對大清帝國的理解確實已經「大不一樣」。這一點也提醒華語史學界應更加重視西方同行研究清史過程中基本概念的重構(basic reconceptualization)和相關理論支架的可驗證性(testability of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張廣達,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 羅威廉在這本精湛傑出的研究著作中,將最新的清史研究推介給一般讀者。《中國最後的帝國》為作者畢生研讀清史此領域之最新力作,對於我們瞭解中國史,這是一本治學嚴謹、值得信賴的重要之作。 --蓋博堅(R. Kent Guy),華盛頓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這是一本來自美國史學界的中國史嶄新論述。自1644年由非漢族的滿洲人征服明朝那一刻開始,傳統中國逐漸變得不太一樣。這意謂著過去以費正清為首的哈佛學派,其強調中國朝代更迭、道統延續的概念必須被摒棄……簡而言之,一如作者羅威廉教授在此書中所陳述,「內向封閉的天朝帝國」雖然業已消失,更有趣的卻在我們面前上演著。 --Jonathan Mirsky ,《泰晤士報文學評論》(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書評 一本針對中國史這段重要時代的最佳研究。 --K. E. Stapleton,《Choice》書評 -
新史学(第七卷):20世纪中国革命的再阐释
20世纪革命几乎席卷了全球。对中国来说,20世纪更是革命的世纪。如果要为20世纪中国寻找一个主题的话,那么这个主题恐怕只有“革命”最合适。避开革命而探讨20世纪中国历史几乎是难以想象的。革命不仅多次重构了最高权力结构,也全面重塑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价值伦理乃至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革命成为当代中国人最强烈、最深刻的记忆。本辑《新史学》正是以此为题展开,收录相关海内外学者论述。 -
中国国民党史(套装上下册)
《中国国民党史(套装上下册)》从整个中国国民党史的研究现状出发,指出既往研究的得失,并进一步提出如何深化国民党史研究的几点意见,意见中肯,极具学术价值。全书120万字,分“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蒋介石与中国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蒋介石、蒋经国与中国国民党”、“李登辉与中国国民党”四编,从孙中山创立国民党写至国民党十六全大会和撤消李登辉党籍。 全书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作为国民党的四代领袖,在国民党的建设及其党政等问题上的是非功过作了客观的评述,避免了以往著作大多因人而异、具有较多感情色彩或政治色彩的偏颇。特别是对每个人的思想理念作了深入的分析探讨,避免简单的就事论事的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