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城市地理
【本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城市”涵义的界定 第二节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中国城市的起源及先秦城市的选址与形态 第一节 中国城市的起源与扩散 ??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青铜时代早期的城址 第二节 夏商时代城邑的兴起 第三节 两周时期的建城高潮 第三章 中国王朝时代前中期的城市 第一节 秦汉集权帝国大型都城的修建与地方城市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封闭式坊市制城市 第四章 中国王朝变革时代的城市 第一节 宋代的城市 第二节 辽、金、元时代的城市 第五章 中国王朝时代后期的城市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城市制度与城市形制 第二节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城市的地域分化 后记 -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
古代中国绘制的地图具有极高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会含量,是民族文化水平的象征。中国古地图向海外的流传,将中华文明的光芒播散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交融,推进了人类社会以地球空间的认知。所以,中国古地图是一笔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人类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应当不断地了解历史,古代人绘制的传统舆图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历史的时空信息。 本书所收地图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地理与地图部特藏室保存的中文古地图,是用传统形象画法绘制的舆图。全书共分四卷:卷一、世界地图、域外图、全国总图。卷二区域地图:省、府、州、厅、县。卷三专题图:城市、宫殿、园林、陵墓、专题图。卷四专题图:河流、山脉、海岸图。地图部收藏了大约300幅中国绘本和木刻本地图,其中包括从12世纪以来的长卷地图、扇子地图、石刻地图拓片等。 -
皇舆遐览
在中国,舆图的绘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但是明以前的地图保存下来的数量极少,其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和绘图手法更是远逊于清代。现存的古代彩绘地图绝大多数是清代绘制的,而在大量的清代地图中,最惹人注目是彩色的手绘地图,我们简称之为彩绘地图。 清代彩绘地图传世总量约有数千种,绘制时间自清初至清末都有。在类型上,有全国地图、各省府州县地图、江河水利图、海防边防图、道路里程图、土地丈量图,以及盐业物产图等各类专题地图。在风格上,有的绘制精美,如同山水名画;有的反映历史事件,甚至有人物错杂其间,好似历史图卷;有的图文并茂,别具一格;也有的虽色彩鲜艳,但绘制粗略,只存梗概。总的来说,清代的彩绘地图传世数量虽不是很多,但类型丰富,风格多样,最能反映中国的地图绘制传统和特点,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是清代地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目录: 概述 行政区域图 北京城图 盛京全图 热河图 河套图 口外诸王图 山东全图 江南全图 浙江全图 江西全图 河南全图 山西全图 陕西全图 哈密全图 四川全图 云南全图 贵州全图 福建全图 广东全图 清朝舆地全图·国朝天下舆地全图 清朝舆地全图·盛京兴京统图 清朝舆地全图·直隶 清朝舆地全图·江苏 清朝舆地全图·安徽 清朝舆地全图·江西 清朝舆地全图·浙江 清朝舆地全图·福建 清朝舆地全图·湖北 清朝舆地全图·湖南 清朝舆地全图·河南 道路里程图 京畿名胜图 江河水利图 沿海防务图 -
筹海图编
中国明代筹划沿海防务的专著。明郑若曾编著,13 卷。现存明嘉靖本、隆庆本、天启本、清康熙本和《四库全书》本等。天启本题为“胡宗宪辑议”,《明史· 艺文志》题为胡宗宪撰,均有误。 该书中有地图114幅,约26万字。“图以志形胜,编以纪经略”(胡宗宪《筹海图编序》),图文结合。凡沿海地理形势,明代海防部署,海防方略,海战器具,中日历来的交往,倭寇劫掠沿海的历史,倭寇入侵的时间和路径、武器装备,战略战术以及平倭之功绩等,均有叙述。书中注重记叙地理形势,认为“不审形势,不可以施经略”(《筹海图编》嘉靖本,下同),详细描述了自广西至辽东的沿海□塞形胜,或当巡哨之海域,或为设防之要地,一目了然。其《沿海山沙图》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而又详备的沿海地图和海防图。《筹海图编》详辑御敌之策,论列“共为异同”,以备抉择,其中不少方略甚有见地。它针对当时军备废弛提出了选兵、择将、加强训练的主张。认为选兵第一可用的是“乡野老实之人”,择将则凡“可为海防之裨者,皆招致之”;练兵首要在“练心”,使“人心齐一”。它还主张练乡兵,寓兵于农。它提出了海陆策应、攻守兼施的沿海防御方略。其基本思想是御近海、固海岸、严城守的多层防御。认为海防“必宜防之于海”,“哨贼于远洋”,“击贼于近洋”;同时提出沿海各府“协谋会捕”,击敌于将至。要在海岸要害处设防,进行堵截,击敌于将登。严守要害之城,坚壁清野,击敌于疲困,歼敌于城下,并详列了守城的具体方法。 《筹海图编》总结了明初以来的沿海防卫经验,对其后抗倭战争有指导意义,也为后人筹划海防提供了借鉴。它是研究明代抗倭战争的重要文献。其书论述海防、日本诸事多系作者耳闻目睹,并加考究,较为翔实可信。但书中反映出的天朝大国、闭关自固的思想应予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