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之主事们
本书由6篇论文组成,论文作者都是西方著名的佛教研究者,本书被誉为“西方佛教研究的第一部批评史”,它的出版将为中国的佛教研究提供一种参照,有助于中国的佛教研究发出自己的声音。
-
藏传佛教极简史
你是否自诩为佛教徒,你是否看过很多很多佛学书,对佛陀证道的经历知之甚详,甚至也已经有了自己皈依的上师,准备开始精进修行?是的,这都是好的缘起。
可是关于藏传佛教的起源与历史,它的前弘期和后弘期;神秘的金瓶掣签制度;朗达玛灭佛运动;阿底峡尊者、密勒日巴尊者、宗喀巴大师、班达拉姆、益西沃;这些历史事件和这些如雷贯耳的菩萨名字,你又真正熟悉和了解吗?
这本书将给你答案。
这不是一本高深厚重的佛教学术论著,它更是一本真诚而有温度的佛教极简史。
从佛教的起源开始,从释迦牟尼的一生开始了解,它详细梳理了藏传佛教的发展脉络。
从此刻开始,翻开这本书,研读一个古老的故事,复习一个你可能已经看过听过很多遍的故事,它不是传说。
-
佛陀相佑
本书主要依据铭刻资料,并结合文献,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分析五六世纪高僧大德与知识阶层信徒之外的一般佛徒的信仰,试图弄清他们如何接受佛教、接受了什么,进而探讨佛教对普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在重新考察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后,根据1600种有纪年及纪年可考的造像记,借助统计分析,辅以例证,具体展示了民众信仰对象的兴衰变化;剖析了民众对佛教的认识与追求,涉及生死观念变迁、大乘起义的心理基础、民众的社会观念等;还考察了部分民众对法、佛、像与觉悟之途的理解。同时还揭示了造像供养与中土传统祭祀的关系,分析了兴福造像流行的历史意义,探讨了佛教信仰广及朝野的时代意义与影响。
-
香火新缘
在明清的帝都北京,大大小小的寺庙庵观曾经遍布于大街小巷、宫殿园林乃至官府监狱。从皇帝、贵族、士大夫到吏役、商人和普通市民,都是宗教活动参与者。寺庙不仅是神明和僧道的居所,也是城市社会的公共空间。
韩书瑞、魏丕信等海内外著名学者聚焦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中国城市特别是北京,从寺庙与城市的社会格局、皇家的宗教生活,以及北京几座寺庙的命运等面向出发,考察了城市精英在宗教生活与寺庙管理中的角色,更探讨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围绕北京城的寺庙所发生的关系变化。
书中出现的碑刻、档案等一手资料,多为首次公开使用。此外,书中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调查也让我们得以辨识古老庙宇的遗迹,从而找寻对过去的回忆。这些资料与调查提醒我们,尽管如今关于“场所的记忆”经过了修改或文饰,但它们依然是了解旧时城市居民身份认同的重要甚至唯一的途径。
【编辑推荐】
相信“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官员为何又频频求助于神佛?
在城隍庙中,各方势力如何钩心斗角?
中国的地狱与西方的地狱有何不同?
寺庙有时是可转手的“买卖”,还能在佛道之间自由切换。
最热衷于修庙的是皇帝和太监。
笃信佛教的皇帝与国师的有趣对话。
念经的真和尚和奏乐唱曲的假和尚。
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寺庙与市民”,中外学者35人与会,共发表论文23篇,集成此书。
-
作为文学的《利未记》
《作为文学的<利未记>》是著名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晚年著作,由上海交通大学唐启翠副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徐蓓丽、唐铎等译。《利未记》是《圣经》中经典的律法文书,在人类学家深究之下,却显现出文学文本建构和编码的匠心与深意。本书主要解析《圣经旧约》律法书《利未记》叙事结构、思维方式和书写风格中的神话再造关系等问题。在这本精心制作的书中,作者一步步解析《利未记》独特环形结构的文体风格及其文化渊源。逼近《利未记》这一古老文本的本质以及隐藏在背后的神学法则:神圣律法文书《利未记》是叙述者精心设计的文学文本以重构宗教(圣所-祭坛-人体三位一体神话宇宙观)和律法公义的由来。本书对研究《利未记》及其相关解读提供了很好的文本和范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十架君王
有人说:“耶稣的故事的确很能安慰人,但是,最终那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已。”果真如此吗?提摩太·凯勒以*经《马可福音》为基础,探索耶稣的生平,让我们看到,耶稣的故事是真实的故事,也是终ji的故事,耶稣是那真正的大君王。在十字架上受死,第三日从死里复活的耶稣基督,有权能拯救、更新这个世界被罪破坏的一切,并使相信他的人有力量面对生活中悲伤、痛苦和破碎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