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芬尼根守灵
《芬尼根守灵夜》(Finnegans Wake),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书名来自民歌《芬尼根的守尸礼》,内容是有个搬运砖瓦的工人芬尼根从梯子上跌落,大家都以为他死了,守灵时洒在他身上的威士忌酒香却刺激他苏醒过。人们把他按倒,叫他安息吧,已经有人来接替他了。芬尼根的继承人酒店老板伊厄威克(Humphrey Chimpden Earwicker)的梦构成全书的主要内容,小说从傍晚开始,断断续续地表现伊厄威尔的梦境,乔伊斯企图通过他的梦来概括人类全部历史。这是一部融合神话、民谣与写实情节的小说,作者在书中大玩语言、文字游戏,常常使用不同国家语言,或将字辞解构重组,他用了17年的光阴写《芬尼根守灵夜》,萧乾、文洁若都认为这本书比《尤利西斯》还要晦涩难懂。戴从容翻译的中文版第一部预定在11年8月推出。此外,另有冯建明译本翻译中。 -
牛虻
这是一本激情小说,一部心灵史诗。青年亚瑟因少不更事而泄露组织秘密,挨了心爱的女友琼玛一记耳光,无比奥丧.接着,他又得知自己竟是所崇拜的神父的私生子,因此陷入迷茫甚至绝望。他制造了投海自尽的假象,从此流亡南美。十三年后回国时,他已成为革命者牛虻,一个为意大利的自由而战的斗士,归来,意味着他此生再无安宁。最后,为了理想,牛虻割舍了爱情和亲情,也舍弃了深受他的绮达,含笑走向刑场. -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
在一个夏末的晨光里,下曼哈顿的人们鸦雀无声地站着,难以置信地盯着世贸双子塔。这是1974年8月,一个神秘的走钢丝者在双塔之间,在离地四分之一英里处,跑着,舞着,跳着。在下面的街道上,芸芸众生的平凡日子,也为之不凡起来。畅销小说作家科伦·麦凯恩以其如椽之笔,将纽约城和纽约人,以人们未曾见过的方式,联系到一起。《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捕捉到了过渡时期的美国精神:非比寻常的希望,还有回首当中,那令人心碎的纯真。此书也唤醒了我们对于小说的认识,让我们看到小说可以达成怎样的成就,形成怎样的冲击,实现怎样的疗治。 -
芬尼根的守灵夜 - 珍藏本(第一卷)
《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乔伊斯对当时文学的一次超越,标志着西方后现代文学的新时代。它对当代文学和思想的深远影响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该书字谜一样的词语经过以德里达为主的解构理论家的阐发,改变了当代文学的阐释方式;该书有如迷狂的叙述,一方面在贝克特那里得到哲学性的发展,一方面在罗伯—格里耶的《观察者》、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巴塞尔姆的《城市生活》等作品中得到了相似的表现。该书迷宫一样的结构早已成为当代众多作品使用的手法,“迷宫”、“百科全书”、“万花筒”这些乔伊斯用以描述《守灵》的词汇常常出现在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罗伯—格里耶等人的作品之中。 在20世纪初期,在几乎没有前人参照的条件下,《芬尼根的守灵夜》却已全面地发展出了60、70年代才开始兴盛的艺术手法。后现代文学理论奠基人伊哈布•哈山更是把《芬尼根的守灵夜》作为建立他的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他如此说道:“倘若没有它那神秘的、幻觉式的闪光在每一页中的每一个地方滑过……,后现代作家们就完全可能和他们的前人毫无差别,而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被评为二十世纪最佳百部英语小说之首,对于世界上以中文为母语而对乔伊斯著作并不太熟悉的文学爱好者,很可能引起这样一个问题:这一部小说如此受人赞赏、受人推崇,它的艺术性自然是非同一般的,我们通过自己的文学能欣赏到吗? 从认真讲究艺术的角度看,乔伊斯在这部巨著中那种看似信笔乱写而实际用意深刻的构思,读来幽默生动而谈笑之间入骨三分的人物刻画,仿佛天吗行空而到处互相呼应的情节安排,以及他那变化多端而无不恰如其分的文体——这一切都是通过他那处处极其准确的文字表现出来的。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爱尔兰著名的现代派小说家,他历时七载完成了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小说的主人公布卢姆是都柏林一家报纸的广告推销员,作者用许多逼真的细节描写这个彷徨苦闷的小市民和他的寻欢作乐的妻子莫莉以及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青年学生斯蒂汾这三个人一昼夜中的经历,实质上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孤独与绝望的写照。作者把小说的主人公和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斯)相比拟,把他在都柏林的游荡和尤利西斯的十年飘泊相比拟。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形成一种崭新的风格,成为现代派小说的先驱。他不仅在遣词造句方面刻意创新,而且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引语和神话。小说出版后,其中某些词句被认为“淫秽”而受到指摘,因此长期被禁止在英美发行,直到1933 年这部巨著才得以公开与英美读者见面。译者研究本书多年,这个中译本不但译文忠实流畅,还对众多典故、引语等作了详尽的注释。 -
空荡荡的家
《空荡荡的家》是托宾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托宾以其温柔而独特的敏感,刻画了一系列人物未被言说、潜意识中的渴望。他用爱、孤独和欲望将不同时代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从当代爱尔兰,到一九七零年代的西班牙,到十九世纪的英格兰。从一个在陌生的小镇寻求安定的年轻巴基斯坦移民,到那个不情不愿地回到都柏林的爱尔兰女人,托宾笔下的每一个故事包含着整个世界:那是逃离过去、回到家庭的故事,是亲情失而复得的故事。 托宾擅长刻画沉默中的情感,未被承认、难以启齿的亲密关系。《空荡荡的家》再次证明,托宾是“他这一代表现‘爱的复杂与矛盾’最有才华的作家”(《洛杉矶时报》) 。 —————————————————————————————————— 这些短篇小说都充满着孤独、渴望和遗憾,但作者对叙事有一种钢铁一般的节制,避免人物的悲伤滑向伤感或自怨自艾。托宾的语言看似简单——简单并不是容易,而是相反——而又惊人地准确。他用这种罕见的精确,刻画复杂而挣扎的心灵。 ——《观察家报》 这是托宾写得最美、几乎令人心跳停止的一部分创作。其中的短篇小说《街头》,无论是否涉及同性恋题材,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爱情故事之一。 ——爱德蒙•怀特 如同乔伊斯笔下那些都柏林人,我们在《空荡荡的家》中遇到的许多人,也无法逃避从家乡呼啸而来的、凛冽的风。他们重访出生地,体会回归的愉悦,发现记忆与残酷现实之间巨大差异的震惊,但又心知自己远走他乡的所有原因。 ——弗朗辛•普罗斯,《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