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慕克在十字路口
一本汇集了帕慕克在访问中国期间的演讲,中国诸多学者、作家对帕慕克作品的解读以及帕慕克与中国学者之间的交流对话的著作《帕慕克在十字路口》出版,对了解帕慕克及其作品具有重要的价值。2008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的联合邀请,帕慕克来华访问,与中国作家莫言等举行了交流研讨。本书中收录了莫言解读帕慕克的文章《好大一场雪——〈雪〉赏析》、帕慕克在其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我是一个书卷气的作家》、大江健三郎与帕慕克的对谈《作家的使命》等等帕慕克访华期间的演讲和与诸多学者专家的交流对话。 -
伊斯坦堡: 一座城市的記憶
本書為帕慕克獲得二○○五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殊榮,足見奧罕‧帕慕克的才華不僅深獲讀者的青睞,更受到文壇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的矚目。 「伊斯坦堡的命運就是我的命運: 我依附於這個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之後,世界幾乎忘了曾經叱吒風雲的伊斯坦堡存在過的事實。這座帕慕克所生長的城市如今窮困潦倒,在它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以來從未像現在這般遺世獨立。對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堡一直是一座充滿帝國遺跡與銷聲黯然的城市。他自己的內心也一直與這段銷聲黯然的過往爭戰不休,終於體悟出能超越這段記憶的唯一方式,就是與這段輝煌過如今卻澹然的歷史和平共存下去。 帕慕克於一九五二年出生在伊斯坦堡的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從小他就是個愛做白日夢的孩子,住在土耳其市中心為人所熟知的其中一棟建築──「帕慕克公寓」,而且帕慕克家族的分支分戶全都住在同棟公寓的不同樓層中。隨著時光遞嬗,家庭的生活型態也隨著土耳其的政經情勢而改變,對於帕慕克來說,整個家族群居的公寓不僅是成長的中心,整個伊斯坦堡更是圍繞著這幢公寓再向外延伸的世界。 如今作家帕慕克以其獨特的歷史感與善於描寫的傑出天分,重訪他家族的秘辛與習性,發掘出那些舊地往事的梗概和脈絡,拼貼出形形色色的當代城市生活。經由他的引導,和透過他所剖析自己家族的秘密和特質,我們跟著走進了鄂圖曼帝國的文明之中,在帕慕克筆下所營造的時代氛圍和字裡行間,處處透露著對土耳其文明的感傷,呈現出傳統和現代之間多所衝突的城市歷史,不啻為一本自傳性質的城市傳記。 隨著帕慕克對伊斯坦堡的記憶,在他頹圮的鄂圖曼別墅中、後巷裡和水道之間,我們幾乎可以目睹伊斯坦堡的歷史遺跡,和他個人失落的美好時光。除此之外,在他的回憶之中,還介紹了幾位伊斯坦堡的作家、藝術家和殺人犯,為這座他稱之為家鄉的城市,提供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
Istanbul
A shimmering evocation, by turns intimate and panoramic, of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cities, by its foremost writer. Orhan Pamuk was born in Istanbul and still lives in the family apartment building where his mother first held him in her arms. His portrait of his city is thus also a self-portrait, refracted by memory and the melancholy–or hüzün– that all Istanbullus share: the sadness that comes of living amid the ruins of a lost empire.With cinematic fluidity, Pamuk moves from his glamorous, unhappy parents to the gorgeous, decrepit mansions overlooking the Bosphorus; from the dawning of his self-consciousness to the writers and painters–both Turkish and foreign–who would shape his consciousness of his city. Like Joyce’s Dublin and Borges’ Buenos Aires, Pamuk’s Istanbul is a triumphant encounter of place and sensibility, beautifully written and immensely moving. Orhan Pamuk: Winner of the 2006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
白色城堡
《白色城堡》是一名年輕威尼斯學者的故事,他在乘船從威尼斯航向那不勒斯的途中,遭到土耳其船隻攻擊,並且被俘虜送往伊斯坦堡。在此,他成為土耳其人何雅的奴隸。何雅外貌神似這名年輕義大利人,而且也受過高度教育──至少就其身處的時代與空間來說──他想要從這名義大利人身上瞭解有關西方的文學、科學與工藝等一切。日子一久,這名威尼斯人與何雅愈來愈難以分辨,不是在於他們的外表,而是在於他們的思想與行動。他們合作為土耳其蘇丹進行了一連串的計畫,最後一項是研發一件用來對抗波蘭與其西方盟軍的戰爭武器。武器在圍攻與書名所稱的「白色城堡」時上陣,此時,兩人在城堡的身影底下,終於體會到,「多年來以為是巧合經歷的許多事,其實是不可避免的」。就在這個時候,奴隸與主人做了這件「命定」的事,而歐罕•帕慕克也在這裡留下一道謎題,關於兩人身分的難解之謎...... 《白色城堡》是一本充滿想像力的著作,探討了身分認同與文化差異的觀念,東方與西方的接觸,以及土耳其在世界版圖上有時顯然未知的部分。 -
我的名字叫红
◆ 最会讲故事的诺奖得主 帕慕克的小说最好地体现了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一个故事有多重的欣赏角度和发展脉络,既可以满足单纯读故事的需求,也可以满足更深度的思考和审美。 ◆ 大师代表作 《红》是奠定帕慕克国际文坛大师地位的作品,几乎获得了世界所有重要文学奖项。 ◆ 经典文学中的畅销小说 《红》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畅销作品,06年的中文版是国内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中销量最好的之一。 故事发生在1590年末的奥斯曼帝国,国王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伊斯坦布尔,绘制这本传说将动摇宗教与社稷的书。此时,为爱情离乡12年的青年黑在恋人父亲的召唤下终于回归,迎接他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 一位细密画家被发现死于深井中,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苏丹命令宫廷绘画大师奥斯曼和青年黑在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 作者通过说书人的方式,让全部角色都现身说法: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红色,两具尸体、死亡,甚至凶手自己。在他们的倾吐中,除了侦破凶案的蛛丝马迹,还有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心灵之相,对幸福与意义的不同渴求。 【评论】 “从帕慕克到伊斯坦布尔和他的文学世界”:用整整10天的时间,看一个人的小说,这在我生平还是第一次。这10天,我在精神上像贵族一样富足而充裕。帕慕克先生不仅是个了不得的作家,还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导游。——阎连科 “《我的名字叫红》:帕慕克获诺贝尔名副其实”:在阅读这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中,我被作者的智慧深深折服。这部作品是一部值得载入史册的伟大小说,而作者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伟大作家。——蔡骏 “解画的艺术”:我认为他以六年功夫写出来的这部小说,应是二十世纪末最伟大的世界文学作品之一。——李欧梵 “废墟的美感——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所特有的“废墟的忧伤”,既来自于帕慕克自我陌生化的姿态,也同时诞生于西方作家作为局外观察者的目光。——吴晓东 “无用之用”帕慕克逆流而上:简直是文学上的反动,他慢,很慢,极其慢。他对铺排细节有如此超常的耐心,所以他对外面的世界有一般人难以具备的好奇。——徐则臣 -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作者奥尔罕•帕慕克 蛰伏六年动情写就 全球60个语种正在流行。 ◆斩获诺奖之后还能写出自己的最佳作品,帕慕克就是这样的大师。——《独立报》 ◆让一千万人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东西是生计、利益和账单,但只有一样东西支撑着这茫茫人海中的人们,那就是爱。 ◆嘈杂腐败而又日新月异的城市史诗,天真、正派又卑微的街边小贩的人生传奇。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是一个讲述钵扎小贩麦夫鲁特的人生、 冒险、幻想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同时也是一幅通过众人视角描绘的 1969—2012年间伊斯坦布尔生活的画卷。 在麦夫鲁特还是一个生活在安纳托利亚中部穷山村少年的时候,他就不住地幻想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 十二岁时他辗转来到“世界的中心”——伊斯坦布尔打拼,立刻被那些老城消逝、新城待建的景象所吸引。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在土耳其的街道上贩卖钵扎。他与那些在城市繁华外荒凉处的居民一样,渴望致富。但是运气似乎永远都不追随他,他看着亲戚们在伊斯坦布尔暴富并定居;而自己却花了三年时间给一位仅在婚礼上有过一面之缘的女孩儿写情书,最后却阴差阳错地和那女孩儿的姐姐私奔。麦夫鲁特人到中年,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巷里做过许多营生,酸奶小贩、鹰嘴豆鸡肉饭小贩、停车场管理员…… 他珍惜自己的家人和妻子,可工作失意、生活窘迫仍不断挤压着他。无论如何,他仍然夜复一夜,漫步在伊斯坦布尔街头,一边卖钵扎,思念自己的真爱,一边琢磨着脑袋里冒出的一个又一个怪怪的东西,这些念头让他自感与众不同。他,一个没钱没地位的钵扎贩子,既属于这个大都市,又在头脑中不停地寻找着另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