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如山文集(全十一册)
《齐如山文集》收录了齐如山一生各个时期富于代表性的民俗学专著,戏剧学专著,文学随笔。这是经多年搜求,在所能见到的齐如山先生所有著述中,通过较为严格的遴选而确定的著作——力求最大程度地体现齐如山在中国戏剧学、民俗学领域的理论贡献。《文集》主要包括齐如山于20世纪20-30年代出版的“齐如山剧学丛书”,还包括齐如山于1948年至1962年在台湾出版的一系列戏剧学和民俗学著作,也包括1979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的《齐如山全集》未收入的《说戏》《观剧建言》《北京360行》《北京土话》《国剧浅释》等五部著作。 -
逯钦立文存
《逯钦立文存》内容简介: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离开平津,迁往长沙,再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共同招生,共同教学,共同管理;三校又分别设立研究所。 北大文科研究所设在昆明北郊龙泉镇(俗称龙头村)外宝台山响应寺,距城二十余里。考选全国各大学毕业生人学,由所按月发给助学金,在所寄宿用膳,可以节省日常生活自己照顾之劳。所中借用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清华图书馆图书,益以各导师自藏,公开陈列架上,可以任意取读。研究科目分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四部分,可以各就意之所近,深入探研,无所限制。 研究生各有专师,可以互相启沃。王明、任继愈、魏明经从汤用彤教授;阎文儒从向达教授;王永兴、汪筏从陈寅恪教授;李埏、杨志玖、程溯洛从姚从吾教授;王玉哲、王达津、殷焕先从唐兰教授;王利器、王叔岷、李孝定从傅斯年教授;阴法鲁、逯钦立、董庶从罗庸教授;马学良、刘念和、周法高、高华年从罗常培教授(次序依科别,姓氏依笔画)。其后,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四川李庄,也有几位相随,就学于史语所诸先生。 宝台山外各村镇,有不少联大教授寄寓,还可以随时请益。清华文科研究所在司家营,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在落索坡,都相距不远,切磋有人。附近还有金殿、黑龙潭诸名胜,可以游赏。 -
鲁迅大全集(全33卷)
《鲁迅大全集(套装共33卷)》内容简介:编年体——分类编年——大编年,小文体,全而不乱。作为编年体全集,一般的编法是把全部作品统一编年,他们的做法就是把鲁迅的日记、书信、杂文、散文、翻译、学术著作按照写作时间顺序全部混排在一起。 而这一次的不同,编委们考虑到将文学作品、学术著作与古籍、碑刻等混合编排,会给读者带来不便,所以采用了分类编年的方式,把全部作品分为“创作”、“翻译”、“学术”、“美术”四大编。 四大编:创作、译文、学术、美术 创作编:包括鲁迅创作的全部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杂文、论文、序跋、广告等,也包括书信和日记,未经鲁迅审阅的演讲记录稿和同代人回忆中的语录也作为“附录”收入此编。 翻译编:包括鲁迅翻译的全部域外作品。“译者后记”和相关的说明文字也编入其中。 学术编:包括《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专著,包括鲁迅辑录整理的古籍,也包括鲁迅整理研究过的石刻。 美术编:包括鲁迅自己的绘画、书法、封面设计等,也包括他编辑的各种美术作品。 -
刘咸炘学术论集:文学讲义编
刘咸炘先生笃学精思,明统知类,举凡哲学、诸子学、史学、校雠学、方志学、文学以及道教研究,均有重要创获。发前人所未发,卓然自成一家。广大圆通,胜义纷披。张尔田、陈寅恪、梁漱溟、蒙文通、吴芳吉、卢前、唐君毅均对其学术成就推崇备至。蒙文通更誉为“一代之雄,数百年来,一人而已”。此次为其著述首度系统整理出版,辟之为哲学编、子学编、史学编、校雠学编、文学讲义编。 本书卖点: 1.刘氏毕生学术在学界广受推崇,陈寅恪等明师硕儒誉扬备至。蒙文通甚至更誉为“一代之雄,数百年来,一人而已”。其学术地位公论在20世纪中国学界罕有其匹。 2.刘氏著述博大精深,是国学研究的宝贵财富。但其生平及学术为一般读者所不了解,实为遗珠之撼。今次整理,采用横排,并精心推敲断句,选其最有代表性的文字,合为五编,编者此举实为方便一般读者。 3.刘氏学术论集的刊行得到了当代名家王元化、虞万里等热情襄助,实为文化界一大盛事。前此三联版《陈寅恪集》,钱穆作品集等书的整理出版,在学界及读书界均得到广泛回应,极一时之盛。刘氏学术论集的刊行前景颇为可观。 注:本书为繁体中文版。 -
凤凰台上
本书收录了民间读书刊物《开卷》出版百期以来的经典作品。全书共分九卷,按年度划分。虽然书中收入的只有二百来篇文章,但表达出的那份衷情、那份眷念、那份祝福,则是书友们所共同的。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纪初,能同登上《开卷》这一叶文化小舟,不能不说是一种难得的缘分。这当然也因为,《开卷》是一份充分开放的刊物。从创办之初,它就力求避免小圈子,一言堂,扯旗称霸。它希望打开的不止是书卷,还有人们的心胸和情怀。《开卷》同人始终恪守和而不同的精神,尊重不同看法,包容不同意见,这才会有今天的和谐局面。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卷(二○○○年) 南京历史上的开有益斋 历历春风侍坐时 赵叔雍其人及其他 城市会说话 白先勇的故都旧梦(外一篇) 文坛风两题 戏法史观 书话二则 杂志的个性 香港的《开卷》月刊 为卞之琳送行 纪念萧乾创办《中国简报》七十周年 我爱魏明伦 第二卷(二○○一年) 枕边所读 涉及内山完造的一种资料 鼓舞——纪念范泉先生 诗谊如水 也算交代 借花献逝者倒叙忆娄平 怎一个“情”字了得 一座城市的欣慰 与人为善的行吟记者 “吃安逸了”怀故人 孙用藏《清代文字狱档》 我读胡风 老僧录存的居士诗 好花时节不闲身 短命的汉奸杂志《众论》 展墙告白 “学者随笔”琐议 奇文不可读 广义的翻译说 南京往事 我看副刊 记苏州两位陆姓画师 “泔脚文化” 一日得两“鹰” 《老子趣读》之趣 我有一把好扇子 未能如愿的回乡之行 念楼的竹额 清淡汪曾祺 难进牛津 天于我,相当厚 曹靖华《铁流》手校本流传始末 寻访五桂楼 纪念鲁迅的几句话 怀艾青 第三卷(二○○二年) 这就是巴金 六十年前的惜别 江南书香流传 说旧书 武侠小说丛谈 永厚老兄 《日瓦戈医生》未获诺贝尔文学奖(外一章) 徐志摩《花之寺·序》残稿 书香人和 文学同窗四友 二三啤酒事 访杨宪益先生琐记 建国初期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兼职教授 至美的《骑车》 话说“题签” 过去的回想 清风皓月诵寒笳 忆金陵 也说《日瓦戈医生》未获诺贝尔文学奖 铜雀台及其他 读书偶记 悼孙犁 缅怀昔日文化女性 宗白华残简一通 三副对联的出处 王国维这道题 徐志摩为编校发脾气 第四卷(二○○三年) 大康的隐忧 字谜征解 也谈郑成功忠于谁 邵洵美、项美丽与“抗日杂志” 亦一“上娱” 雪漫什刹海——记杨宪益和戴乃迭 且说蜗牛居 我的书房 寒碜的冬青书屋 我喜欢看书 陈光甫的故事(二则) 耕堂笔下皆大雅 苦茶庵里的笑话 《当年游侠人》自序 去八条 他们仨 一丘一壑也风流 第五卷(二○○四年) 严家炎与金庸武侠小说 辛笛叔 “门外汉”写大文章 学术“量化”误尽苍生 碧空楼的情思 常导之的两本书 两本胡适传 一条漏掉的注文 再谈幽默 孙望与《中国诗艺》 谁还记得叶德均 五十年前的理想 晚年的东方蝃<虫东> 克洛底奥·阿巴多 听艾青议诗 小丁《花街》创作的原型 第六卷(二○○五年) 诗人和他的坐骑 无题 了不起的女儿 对张岱年先生的点滴回忆 探索神秘圣火的勇士 《复旦往事》后记 武汉的书香 五十五年后谈《起点》 遥祭冯亦代 书生原来是牧人 唐吟方的《雀巢语屑》 书鱼知小 双浅斋 谈诗小札 我喜欢光,我崇拜光! 子善老师 一本艾青读过的书 看张维祺怎样《致死者》 关于《海上花》英译本 影印贯华堂本《水浒传》赘言 图文并茂,不易 《文艺》闲话 悄声向巴金先生送别 永远的怀念 第七卷(二○○六年) 试说鲁迅先生编的《文艺连丛》 黄裳的“图文”南京 过去的好时光 怀念巴老,永记《随想录》 也曾“坐拥书城” 我的朋友张中行 吴梅看电影 关于“金陵杂记” 钱君訇先生印象 一个难题——谈幽默 悼吴藕汀先生 忆尊敬的孙望先生 “苏州王稼句” 沉重的书——怀念子铭兄 我和我的画 萧散淡永,自成境界 馀事作书人 朱金顺可称高手 《我在行走》自序 秀才人情纸一张 我们还需要“启蒙” 第八卷(二○○七年) 读《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兼及其他 “食衣住行信” 鲁迅与梅兰芳 “我就是这样天生一副牛脾气” 胡蝶,玉翼翩翩影犹香 出书的遗憾 笔名 浮出水面的诗人废名 《访问历史》自序 罗庸先生讲《论语》 第九卷(二○○八年) 我的本名与笔名 三妙轩怀远 小识林文月 父亲周楞伽编辑的《文艺春秋》 凤子的旧作——《八年》 向来喜怒形于色,只为吾心太不平 《李健吾传》:韩石山的“心血之作” 《周有光百岁口述》序 …… -
汪曾祺全集(5)
《汪曾祺全集(5)》内容简介:本套书收录了在量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散文、戏剧以及其他作品,从这些内容丰富、题材各异的作品中,读者可以对汪曾祺先生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