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深夜书写太阳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总是充满了创伤和压力,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比如被遗弃,有些是后天加诸的——比如灾难,毁弃了本该平淡却美好的人生。在《我在深夜书写太阳》中,鲍里斯•西瑞尼克分析了让•热内、罗曼•加里、路易•阿尔都塞等标志性“另类”文人的创伤经历与创作实践,进而论证:为了走出一个人的围城,需要进行“复原”实践,即有意识的情感虚构与记忆升华(尤其是想象与写作),以此修葺破碎的自我,拥抱灿烂千阳。
-
别人的动物园
编辑推荐
柏林墙倒塌32周年纪念之作,德亚4.7高分热评,《明镜周刊》等媒体佳评如潮。
作者亲身多年走访、实地考据东西柏林两大档案室,翔实梳理一段隐藏于动物园琐碎日常中的战后德国大历史,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再现冷战期间东西两大阵营之间剑拔弩张的大国博弈。
笔法幽默深刻,如数盘点从二战末至冷战结束期间许多有关东西柏林动物园的精彩的奇闻逸事,把严肃的冷战时代化为一个个柏林人生动真实的日常。
精心收录23幅冷战年代东西柏林珍贵历史照片。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初,冷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分裂的柏林,军备竞赛却以怪诞的形式上演着,动物园就是赛场。
在动物园界,大象是威望的象征。西柏林动物园园长科略斯要求市长维利·勃兰特增加大象数量,唯有这样才能打败东柏林动物园,这事关荣誉!在这种情形下,东柏林动物园园长达特被迫“予以还击”。
自此,一场持续近30年的动物园“军备竞赛”便拉开了帷幕,亦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
-
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历史学家罗新教授特别推荐。
.
当我们制造谎言或是只从单一视角出发书写历史时,我们就在滥用历史。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
★撷取近现代舞台上的知名人物与事件,解读历史如何被看不见的手所操纵
当今世界,对历史的操纵越来越普遍。独裁者可能会压制历史,以免失去威权统治的立基点。民族主义者可 能会讲述关于过去的虚假故事。政治领导人可能通过说谎来动员人民。
牛津大学教授麦克米伦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以各国政治及历史人物的大小故事与关键时刻借镜、立论,讲述了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反映史实理解的多重可能。
.
★顶级史学名家,非凡的国际视野
麦克米伦是当代西方史学界声誉卓著的大师级人物,主力研究领域为一战史事、国际关系及外交史,家承显赫,其曾外祖父即为主导一战后巴黎和会的英国一代名相劳合•乔治。
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
.
对于任何想要了解正确理解历史的重要性的人来说,这部雄辩、高度可读,且极具说服力的作品,是一本必读书。
——《出版人周刊》
.
麦克米伦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她讨论的话题从1919年“巴黎和会”到伊拉克战争。她也是一位有天赋的作家,对历史各种用途的描述信手拈来。她告诉我们,当我们试图塑造未来时,我们不能不唤起过去,但是应该以应有的谨慎和谦逊来使用它。
——约翰·格雷,《卫报》
.
【内容简介】
政治领袖压制真相;民族主义者虚构神话;历史学者试图总结模式;谁真正拥有历史?
.
牛津大学史学名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从历史和集体记忆、个人认同、国族主义、记忆与遗忘、专业史家的职责等面向切入,剖析人们如何利用历史来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和想象未来。她提醒我们,历史往往是一个陌生的国家,重新审视对历史的理解,避免在思维上落入太过常见的陷阱,甚至成为牺牲品。
.
麦克米伦是以研究国际关系史著称的史学名家,她在本书中撷取近现代人物史事,从罗伯斯庇尔、希特勒、丘吉尔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皆是引领一时风骚的政治外交巨子,本书是其浸润在政治外交领域笔耕多年的心得集成,展现了她非一般历史学者所能及的国际视野。其文字精辟、诙谐、雄辩有力,本书可说是一份历史如何被扭曲、美化和政治化的最佳总结。
-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在人类历史上,“我”的发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和主体的“我”的诞生,或许是最具创造性也最具解构性的行为。但“成为我”是一项永远不可能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在充满冲突与断裂的多元社会,作为一种朴素的认同,记忆或许可以为我们维护自己的身份、维持自我之连续性提供一臂之力。 基于此,《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关注融汇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记忆,谈及了流动时代中人们的记忆危机,记忆的“真”、“善”,“是与非”,“公域”和“私域”的演变,与身份认同的正负相关关系等。书中既有对记忆的范式、身份的构建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建构和反思,又有对《顾颉刚日记》、帕慕克《纯真博物馆》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文本解读,尝试剖析并解答记忆的相关疑问,是目前国内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的开创性专著。 " -
回忆空间
何谓“记忆”?它的机制、媒介、功能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历史、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和艺术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阿莱达·阿斯曼在本书中运用各种研究工具,以文学经典、装置艺术等具有象征形式的传承的全部内容为研究对象,细致考索了文化记忆的种种功能和媒介的形式及变迁,为“文化记忆”搭建了丰富、深刻而又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本书与《文化记忆》一起,被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之作。 阿莱达·阿斯曼这本书不仅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化史的长廊,更为我们描绘了记忆对于建构身份认同的意义……这段旅程中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具政治意义的一段在于,她揭示了记忆与灾难有着何等密不可分的联系。 ——伊丽莎白·布隆芬,《南德意志报》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激励更深入的研究。在近些年的文化学研究的相关论域中,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地位。 ——布里吉特·迈耶尔,法兰克福大学 1992年,著名埃及学家扬·阿斯曼出版了里程碑式的名著《文化记忆》,关注的是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作为记忆和回忆形式的嬗变……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回应,她把目光投向了近代的文化记忆问题。 ——米夏埃尔·施密特,《文学批评》 《记忆空间》的一个明显的优点是,作者多年来持续跟踪相关讨论,将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梳理;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关注点、此前只受到泛泛研究的许多事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透彻阐释。 ——大卫·米基雷,《文化诗学》 -
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是扬•阿斯曼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记忆(有关过去的知识)、身份认同(政治想象)、文化的连续性(传统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腊三种高级文化中,有关过去的集体图像如何构成,对民族身份的确定和强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化记忆又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这一理论不仅为认识不同文明成长的内部机制和兴衰根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澄清有关记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定义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 本书多次再版,被译成多种语言,并为作者赢得“德国历史学家奖”这一德国历史学界最高的荣誉。 《文化记忆》无疑应当被列入今年面世的思想最丰富的著作,作者的见解让读者耳目一新。——库尔特·罗伊曼,《法兰克福汇报》 这是一本立论不落俗套、论述层层深入、结论让人深思的必读书。——克里斯蒂安·迈尔 扬·阿斯曼跨越其专业埃及学的界限,对古代文化进行了纲要性的解读。不仅如此,书中深邃的剖析和令人信服的论证对我们正确理解当下自身的处境将大有裨益。——阿尔贝特·冯·西恩丁格,《南德意志报》 本书深刻阐述了记忆、身份和文化延续性之间的关系。阿斯曼认为,传统应当被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正典和经典的确立是传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戈尔丁·琼克,《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