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與媒體再現
媒體如何雕塑女性形象? 頗值得玩味! 這種再現的過程又如何形塑我們的認知與價值觀? 誰是令人敬佩的女人? 誰是值得/不值得同情的女人? 誰是可信/不可信的女人? 誰又是清純/不清純的女人? 本書由傳播學社會學 女性主義三個面向來探討女性與媒體再現的關係. 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婚姻暴力與強暴的新聞報導及報紙讀者反應; 第二部份以連續劇(阿信)及其觀眾為研究對象. 經由理論探討與經驗研究二者的交織,本書對性別不對等的社會運作機制提出批判,並思索建立女性自我力量的途徑 -
游击女孩床头版西洋艺术史
在這本書裡,游擊女孩帶領您輕鬆愉快地漫遊過去兩千年來的西方藝術,了解美術史裡「何人」、「何事」、「何時」、以及「為何」的真相:是誰將所有裸體男性放在美術館的古典部門? 身為「文明」歐洲的女性藝術家,有什麼是「可以做」(do\'s)和「不可以做」(don\'ts)的?為什麼中世紀的修女會在藝術領域裡過得比較有趣? 這個詼諧且智慧的藝術故事保證能夠顛覆歷史──說不定也能顛覆許多美術史學家所堅持的論點呢! 而全書所充斥的引文則是出自所謂的專家言論,其荒謬性令人難以置信;其中所記載的現實狀況,亦讓大家深思為什麼十九世紀畫作裡有出現這麼多的妓女,卻沒有什麼女性主義者? 還有一些著名的藝術作品,以及被她們改造過的著名藝術品,讓大家開始質疑美術史的真確性,進而嘗試去修正這其中的偏頗觀點。 從一九八五年開始,一群由不具名的女性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所組成的游擊女孩,戴起猩猩面具,貼上尖酸諷刺的海報來對抗各種不平等待遇,也證明了幽默的手法(以及人造皮毛)是最尖銳的武器。 《紐約時報開卷專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稱她們的第一本書《游擊女孩的自白》(Confessions of the Guerrilla Girls)「平反藝術界的偏見和歧視,作者將『籠子裡的騷動』轉化提升為一種藝術型態。」從這樣的回顧檢視中,她們為傳統藝術史提供了一種饒富趣味且迫切需要的研究,而透過這樣的平反方式,女性藝術家亦得以光明正大地宣揚她們數個世紀以來的成就。 -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本書旨在介紹十八世紀末以來各流派女性主義理論,以女性觀點描述解釋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及女性的第二性處境,並試圖尋求改善之道,探討如何根除宰制與附庸的權力關係,建立平等共存的新文化、新社會。內容包含:(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基進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女同志理論)、(後殖民女性主義)、(生態女性主義),由九位本地女性主義學者通力合作完成。她們皆對台灣婦運議題及女性主義論述有著長期的投入與深刻的省思,書中,她們亦提出諸多有待台灣婦運繼續努力的課題。 -
女性主義媒介研究
有關女性與大眾傳播的學術著作,自1980年代中期之後才漸漸豐富,但多為論文集。本書則是第一本由單一作者進行的系統性著作。作者Liesbet van Zoonen累積長期的研究成果,文獻豐富、條理井然、論辨細膩、批判敏銳;既能深入經驗研究的資料,也能推出作者獨到的理論見解。全書是從文化研究的理論近路,分別從媒體產製結構、文本、心理分析和閱聽人收訊等四個面向,作整體的重點回顧,同時也對女性主義研究方法提出討論,實為女性主義傳播研究領域的必讀之作。 -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一书作者以“词语误用”作为研究方法,从“女性”和“妇女”关键词入手,解读并梳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体的思想史。作者阐述了各种理论和概念范畴,论述了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对妇女整体不断发展的描述,涵盖了优生学、社会性别、性意识、精神分析思想、文学批评、道德伦理以及革命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阐述中国女性主义理论所关注的性别平等问题。 -
Red Lights
In China today, sex work cannot be untangled from the phenomenon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and state power. In Red Lights, Tiantian Zheng highlights the urban karaoke bar as the locus at which these three factors intersect and provides a rich account of the lives of karaoke hostesses—a career whose name disguises the sex work and minimizes the surprising influence these women often have as power brokers. Zheng embarked on two years of intensely embedded ethnographic fieldwork in her birthplace, Dalian, a large northeastern Chinese seaport of over six million people. During this time, Zheng lived and worked with a group of hostesses in a karaoke bar, facing many of the same dangers that they did and forming strong, intimate bonds with them. The result is an especially engaging, moving story of young, rural women struggling to find meaning, develop a modern and autonomous identity, and, ultimately, survive within an oppressively patriarchal state system. Moving from her case studies to broader theories of sex, gender, and power, Zheng connects a growth in capitalist entrepreneurialism to the emergence of an urban sex industry, brilliantly illuminating the ways in which hostesses, their clients, and the state are mutually created in postsociali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