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兵
抗日战争和随后而来的国共内战从未远离我们。对于这两场战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它宏大的一面。然而,战争终究是由普通人承担的,对于战争中的普通人我们却知之甚少。《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这两场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截面,即中共领导下的华北农民是如何走向战场的,以及他们走向战场之后面临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挣扎,也可以看到传统、乡村、革命和战争如何在普通人身上交错。 -
毛泽东年谱(1949-1976)
毛泽东年谱(1949—1976)》以大量的档案史料为依据,记述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计27年间毛泽东的生平、业绩,以及他的各种重要活动,特别是一些重大问题决策过程,重要思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年谱(1949—1976)》,分1-6卷,共297万字。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昨天起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6卷,近300万字。1993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共3卷),经过修订后也再次出版。这标志着《毛泽东年谱》全部面世。 《毛泽东年谱(1949-1976)》是一部记述毛泽东同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27年间的生平、业绩的编年体著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理论、决策、工作方法和各种活动,反映了他领导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历程。从这部年谱的记述中,还可以了解毛泽东同志在27年间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这部年谱以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资料为主要依据,发表了大量未编入毛泽东著作集中的讲话和谈话,同时又使用了其他文献资料和访问材料,内容非常丰富。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原主任熊华源之前在《向往毛泽东》出版座谈会上曾表示,《毛泽东年谱(1949-1976)》的出版,将全面地反映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生平、业绩、风范,同已经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相衔接,将形成一部完整的《毛泽东年谱》。在他看来,《毛泽东年谱(1949-1976)》既是研究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生平、业绩和风范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历史的一个缩影。特殊的题材和内容,赋予这部年谱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深刻的理论意义。这部年谱的出版,将填补毛泽东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这对于史学界、理论界全面地、科学地研究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变化过程,研究新中国成立后27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应对和战胜遇到的各种严重挑战与困难所表现出来的领导思想和政治智慧,研究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形成过程,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入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进而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规律,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也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一书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逄先知主编,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2002年8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分上、中、下3卷,全书139万字 人物年谱的编纂原则是实事求是,有事即载,无事即阙,有对写对,有错写错。另外,年谱作为一种存史资料,引用的资料一定要注明出处。 -
潘汉年案审判前后
本书是一起重大案件的审判实录,也是对我国审判工作的历史反思。 潘汉年案不仅重大,而且特殊。特殊在:第一,它涉及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机密;第二,被告人是一名担任过重要职务、做出过特殊贡献的高级干部;第三,这是由毛主席亲自核定、党中央交办的案件。这几个特殊性决定了案件的复杂性和难度。 当时人治盛行,法治不申,审判不独立,实行“先批后审”,中央或地方党委先审批、法院后审判,法官和法院只能按上级的决定办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潘汉年冤案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从潘汉年案得出的基本教训,应该世世代代牢牢记住。 编辑推荐: 潘汉年是我党情报战线的一位传奇人物,在极端复杂危险的环境中,机智勇敢,从容应对,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发送了大量有价值的政治、军事情报,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了大功、奇功。但由于1943年他与汪精卫会见(事先来不及请示,事后1955年始报告)的违纪事件,在最高领导人的盛怒之下,这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被以“内奸”反革命逮捕入狱,过去的功劳不仅被抹煞,还牵强附会地罗织成叛变投敌的罪证。 事过四十多年,当时审判此案合议庭的三位法官中,二位已经作古,只剩下彭树华同志健在。他责无旁贷地写出了潘汉年案的审判实况,以期通过对这桩冤案的反思,深刻总结党和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一些教训。 书中另附有30多张反映潘汉年生平的照片。 目前市场上关于潘汉年的书籍,内容大多为讲述其人生经历的,没有关于潘汉年审判经历的书籍,该书具有较独特的讲述角度,可填补市场空缺。 已通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审阅,认为:“书稿以作者亲历为基础,反映了潘汉年案审判的全过程,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
抉择与分歧
作为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在中国和东南亚的职业外交人员,马丁在书中运用大量外交档案和权威文献资料,论述了英美两国对新中国的不同反应与态度,涉及华德事件、外交理念、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关系、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及英美的反应、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日内瓦会议等重大史实,还原了英美外交机构的复杂的决策与协调过程,可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和外界的反应,以及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适过程。 利用大量的原始的一手档案资料,还原英美复杂的外交决策与协调过程,再现六十多年前的外交风云。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外交也有重要价值。 一部结构紧凑、思路清晰,而又容易引发争论的著作。该著作完全建立在对英美一手档案和二手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它对美国和英国面对1948~1951年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的原因,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美国历史学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
一本书的历史
《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中共是如何建构自己历史的? 中共建党、大革命、土地革命、长征、延安整风、七大、三年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一部党史诞生的过程。大到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何评价和定性,小到一字一词如何使用的斟酌——一次次的讨论,整个过程都收录其中。另外还有主要参与者的日记,以及本书作者所作的旁注等。 这是一本绝对忠于原貌的、极具现场感的、第一手的珍贵记录材料,也是一本佐证文章和注释丰富的综合性著作。看完此书,编者不禁一叹:原来如此!——原来我们往日所熟习的党史观点是这样讨论成形的,具体而微。相信读者诸君读完后亦会大有感慨。 -
浴血荣光
《浴血荣光》内容简介:从世界政党史上很难找到,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领导层像割韭菜一样,一批一批被对方屠杀。这就是中国革命和其他革命都无法类比的空前残酷性…… 那是一个热血澎湃、狂飙突进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一批年轻人浴血奋斗,国民党的一批年轻人也在拼命奋斗,共产国际的一批年轻人也在奋斗。这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的时代,也是一个年纪轻轻就丢掉性命的时代。 列宁去世的时候不到54岁。斯大林42岁当上总书记。蒋介石39岁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李大钊就义时还不到38岁。毛泽东34岁上井冈山。周恩来29岁主持南昌暴动。朱德31岁参加护法战争。博古24岁出任中共中央临时总负责人。聂耳不到23岁谱写《义勇军进行曲》。寻淮洲21岁担任红军军团长。邹容18岁写《革命军》…… 没有一个人老态龙钟,没有一个人德高望重,而且没有一个人研究长寿,切磋保养,都是主义、奋斗、牺牲、救亡。这样的现象应那个时代而生,也应那个时代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