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国的流亡
南明时期(1644—1661)经历了四个小朝廷,其间士人撰写了大量的诗歌,本书通过细致考订南明诗歌,可以见出士人们不约而同地述说着同一个主题,即“帝国的流亡”。本书上编“诗歌中的流亡”,描述朝廷和士人大规模流亡的状态,疆土日渐沦丧、人心涣散,以至于士人最终在精神上无所依凭,只能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死亡、返回故乡和皈依佛门。下编“流亡中的诗歌”返回诗学主题,意在讨论诗歌对于南明士人来说,意义究竟何在?分为绝命诗、殉国诗、悲伤的诗学等专题。 《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在考辨文献的基础上进入士人的生命史,探寻他们为什么选择抵抗、如何抵抗,以及在抵抗的姿态下所发生的种种境遇,设身处地的体会传统士人在困境中的痛苦抉择,还有他们身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精神。 这部英才早露的著作是未完成的遗稿,现在成书的部分,基本实现了作者原拟目录的六七成。让人稍感欣慰的是,作者的研究意图和核心论旨,在书中已经完全展现出来了。根据记录,张晖最后一次的修改保存到他猝然去世,仅相距四天。张晖带着永远的遗憾走了,但书中新鲜的问题和研究方法,正如同他拼命治学的精神,能带给我们持久的启示、激励和感动! -
权利与冤抑
《权利与冤抑:寺田浩明中国法史论集》包括15篇论文,内容包括我国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民间的契约形态及效力,相当于民事诉讼的州县衙门“听讼”的程序与结构、性质与历史定位,作为审判基准的“情理”,重罪案件的刑事程序和律例的适用。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试图用“首唱—唱和”、“权利—冤抑”、“非规则的法律形态”等理论概念来归纳我国历史上的法律现象,试图在世界范围的文明比较视野中从理论的高度来内在地理解中国法的历史位置。 -
盛世背后
孙嘉淦奏稿案是指在乾隆第一次南巡后,在乾隆十六年到十八年间追查流传全国各地的伪冒孙嘉淦奏稿的一场政治案件。这个案件耗时近两年,朝廷自上而下的追查力度极大,大部分省都卷入其中,涉案范围广,人数众多,犹如一场政治运动,横扫全国。首先是假冒孙嘉淦奏稿的流传由来已久,它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社会上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先是借孙嘉淦之名批评朝中权要,主要针对鄂尔泰张廷玉等大臣,乾隆十五年以后,把批评南巡、张广泗被冤杀的内容加进去,而且还伪冒乾隆的朱批,其内容已经直接指向乾隆帝本人的诸多施政措施。所以,伪稿是一个成于众手、传于众口的传说。其次“伪稿”传播时间长,至少有十四五年的时间。“伪稿”的传抄、传播人员大都是下级官员和普通百姓。在伪稿案的追查过程中,乾隆帝的态度一直非常强硬,督促各地督抚严厉办案,并处理了一批办案不力的官员。同时,它也让乾隆帝深刻感受到民间所蕴藏的对朝廷统治极为不满的思想,进而以严厉手段对付伪稿传播者。 -
一个瑞士人眼中的晚清帝国
一百多年(1860——1868)前,一个瑞士丝绸商阿道夫•克莱尔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收藏了大量晚清时期的珍贵照片,留下了无数有关中国的游记 这些华夏旧影生动地勾勒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风貌,象征了中国和瑞士友谊的源远流长。 瑞士商人阿道夫•克莱尔(Adolf Krayer,1834—1900)在1860年到1868年期间,作为一家英国公司的丝绸监察员和采购员在中国生活。他喜好摄影,并有记录日记的习惯,留下了大量有关晚清中国的影像与相关文字,从而为我们勾勒出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风貌。本画册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以克莱尔所拍摄的有关北京和江南的照片作为主体,这些照片共计91张,每张照片经过考据后标名,并附有说明;以克莱尔撰写的游记(以日记的形式)作为附录。 -
庸閒齋筆記
《庸闲斋笔记(清代史料笔记)》是晚清笔记中史料价值和趣味性都较高的一种,作者出身于著名的海宁陈氏世家,一门显宦,结交极广,并久任中下层官吏,见闻颇多,故书中述清末官场轶事、典章制度、重要史事甚详。书中还收有地方民俗、中外交涉等资料。 -
明中后期中日葡外交使者陆若汉研究
陆若汉,是与中日近世史上许多知名人物有过来往和交流的西方人,肩负耶稣会传教士、南蛮通辞、通商代理人等多重身份,在日本受到了丰臣秀吉、小西行长、德川家康、前田玄以、本多正信等许多位高权重者的知遇,得到他们的信任和重用。在中国的澳门和内地,他和徐光启、李之藻等许多重要的官员有过极为深入的交往,被认为是“有才能、知遇了活跃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当时所有政治家”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