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学研究经验谈
《史学研究经验谈》首篇与《综述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我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探索——克鲁格奖获奖致辞》为一组,读者可就其大致了解余先生治史著述的珍贵心得。《“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试论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则分别于中、西两种背景下梳理人文研究之流变,探讨新时期中国人文研究的前景。其后的四篇序文:《环绕着“李约瑟问题”的反思——陈方正(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序》、《(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序》、《“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中译本代序》、《(天禄论丛——北美东亚图书馆员文集)序》一则可与前文“经验谈”互为参照,二则国内读者对海外汉学界近年的发展所知不多,这组文章正可展现其某些面貌。最后的《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悼亡友张光直》、《追忆与唐长孺先生的一次会谈》两文,以及前面提及的为倪德卫、陈方正、田浩的著作所撰序言,反映了余先生的学术交游和看重情谊的一个侧面,可作为了解其治学经历的补充。 -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约翰·霍布森对西方崛起论中占主流的种族中心主义偏见提出了挑战。这种偏见通常认为,欧洲人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开创了其自身的发展,而东方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只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霍布森则认为,有两个过程导致了东方化西方的崛起。首先,欧洲发展的每个重要转折点,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吸收东方发明(如思想、技术和制度等)而完成的,在公元500至1800年之间,这些东方发明通过东方全球化,从先进的东方向东方主导的全球经济扩散;其次,1453年后欧洲身份的构建导致了帝国主义的产生,由此欧洲人攫取了诸多东方资源(土地、劳动力和市场)。因此,霍布森的书把迄今为止仍被边缘化的东方民族推到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最前列。 -
清朝的国家认同
新清史着重强调了清帝国与众不同的满洲元素及其独特性质,倾向于从边缘的观点审视清史。或从满洲及清的形成,八旗制度的内部结构及其作用等,来判定清朝有别于中原王朝的朝代特征;或把清朝置于内亚的空间,放大可汗体制对清朝的影响,但其否认满族的汉化过程,否认满汉双向互动中的民族融合与文明共生,显然难以让人信服。本书除了选辑国外新清史研究代表性论著,还汇集国内学术界的相关论述与评议,对前者的某些理论进行尖锐剖析,期待以此深化中国史尤其是清史研究。 -
秘史
查士丁尼时代是拜占廷历史上社会变动最为剧烈的阶段,对于这位皇帝的内外政策朝野中反对者可能不乏其人,特别是具有贵族背景柯比对这位农民皇帝心存不满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作家,他是如何做到在白天低三下四地恭维皇帝,而在夜晚恶狠狠地大骂同一个人呢?他怎么能同时写下充满了无限憧憬和无比痛恨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他是不是真的像布瑞猜测的那样得了人格分裂的精神病?普罗柯比的《战史》写作风格承袭古典名著,历来被奉为拜占廷史书中的经典之作,而他的《建筑》一书除了有古典史书的遗风,又多了一层献媚于吹捧的色彩。这两部书基本上围绕着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铺陈。然而,《秘史》放弃了叙事风格而转向了对当权人物的诋毁与谩骂。尽管,他在本书的前言中提到了他这样做的原因能,“众所周知,当某些人在世时,按照历史家本应该做的那样去记载其真实言行是不可能的。如果我这样做了,那么他们的同谋就会发现,并且置我于最悲惨的境地”,但是,他所涉及的人物、它使用的语言、他写作时的情绪等等,是读者感到他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普罗柯比及其《秘史》 前言 第一章 伟大的贝利撒留将军是如何被妻子蒙蔽的 第二章 迟来的嫉妒如何影响了贝利撒留得军事判断 第三章 阻止女人耍阴谋的危险 第四章 赛奥多拉如何使非洲和意大利的征服者蒙羞 第五章 赛奥多拉如何哄骗将军的女儿 第六章 皇帝查士丁的无知,以及他的外甥查士丁尼如何成为帝国的实际统治者 第七章 蓝党的暴行 第八章 皇帝查士丁尼的性格与外貌 第九章 最邪恶的妓女赛奥多拉如何赢得了查士丁尼的爱情 第十章 查士丁尼如何制定新法以允许他娶那个妓女 第十一章 信仰的捍卫者如何毁灭了他的子民 第十二章 论查士丁尼和赛奥多拉是披着人皮的魔鬼 第十三章 暴君的虚伪、和蔼与虔诚 第十四章 贱卖与正义 第十五章 罗马公民们是如何全都变成奴隶的 第十六章 失宠于赛奥多拉的人的遭遇 第十七章 她如何从罪恶的生涯中拯救了五百个妓女 第十八章 查士丁尼如何屠杀大批民众 第十九章 查士丁尼如何夺取和挥霍罗马人的财富 第二十章 败坏司法大臣的职能 第二十一章 天税及边境上的军队如何被禁止惩罚入侵的蛮族 第二十二章 高级公职中更多的腐败 第二十三章 土地所有者们如何破产 第二十四章 对士兵的不公正的待遇 第二十五章 查士丁尼如何盘剥自己的官员 第二十六章 查士丁尼如何破坏城市的面貌和劫掠穷苦人 第二十七章 信仰的辩护人如何保护基督教徒 第二十八章 查士丁尼对罗马人法律的违背和犹太人如何因为吃羊肉而受到罚款 第二十九章 揭示查士丁尼是一个说谎者和伪君子的其他事件 第三十章 查士丁尼与奥塞多拉德其他创新 相关书目和论文 索引 后记 -
麦考莱英国史1
英国19世纪史学家麦考莱所著《英国史》,是西方浩繁史著当中至为辉煌的作品之一。休谟《英国史》的姊妹篇。该书着重记述自1685年詹姆斯二世即位至1702年威廉三世逝世17年间的历史。麦考莱认为光荣革命是最成功的妥协,是一次幸福革命,而且是最后一次革命。他呼吁英国人民满足于现状,维护现存制度。第一卷内容为:从历史的黎明到詹姆斯二世权力的顶峰,本卷时间跨度最长,讲述从历史的黎明到蒙茅斯叛乱失败。主要内容依此为:英格兰,复辟与党争,经济与社会,詹姆斯的新政,詹姆斯的胜利。 -
档案中的虚构
16世纪的法国实行皇家赦免制,戴罪之人可以通过陈情求赦而免死脱罪,赦罪书是由此产生的一种特殊文献。赦罪书的制度运作,讲述者、书写者、审阅者的种种表现,求赦故事的叙事结构和技巧,以及其中女性的声音,这些都是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精心分析的对象,16世纪法国社会一幕幕鲜活的画面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此书字字珠玑,给16世纪的司法史、社会史、文学史投射了一道迷人的光芒。这是一份样本,让我们可以观察这位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创造力的历史学家是如何从事历史研究和写作的。——亨利·海勒,《社会史》 戴维斯一直致力于发掘来自16世纪的声音,重建我们与他们的直接联系。这部新作反映了她最深入、最精巧的探索……这部重要的作品第一次探讨了16世纪的男人和女人如何叙述(也就意味着建构)他们自身的生活现实。——乔纳森·德瓦尔特,《社会史杂志》 戴维斯的文笔一如既往地优雅漂亮,呈现了16世纪生活的丰富信息。——理查德·崔斯勒,《文艺复兴季刊》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佳作,任何一位法国史研究者都无法等闲视之。戴维斯通过赦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观察16世纪法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条新路径。——理查德·戈登,《16世纪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