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著作史(下卷全两册)
本书下卷共分七编。第六编讲近代史学的兴起;第七编讲德国的史家;第八、九编讲法国的史家;第十编讲古代东方史学;第十一编介绍教会史家;第十二编介绍了北欧、南欧、东欧及巴尔干的史学著作情况。 -
历史著作史(上卷全两册)
我馆历来重视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考,又利于文化积累。 -
中国史学发微
《中国史学发微》汇集作者有关中国历史、史学和中国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演讲与杂论,既对中国史学之本体、中国历史之精神,乃至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教育思想史等做了高屋建瓴、体大思精的概论;又融会贯通地对中国史学中的“文与质”、中国历史人物、历史与人生等具体而微的方面做了细致而体贴的发疏。 -
治史三书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埋头治学、工夫扎实、成就卓著的真学者,所谈的都是切身的真甘苦;同时,他这部书又包括《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三书之间相互牵涉内容更广,语言更详。对于我们研究史学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本书虽然作者自认为是随意漫谈、个人体验。但它却有作者认为的一些要点。从原则上:它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处下工夫;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包括各种理论与各种意见),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拘成规。方法是:坚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深锲精细为基础,而致意于组织系统化。目标在:真实,但期人人可信赖,有一砖一瓦之用;最后一篇特措意于日常生活与人生修养,要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纯净的"学术人",此实为学术成就的最基本条件。至于探索问题的技术,则本编少涉及。因为技术细节,很难具体言之。总而言之,本书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非常值得广大热爱历史的读者和历史研究者认真研读。 -
拉莫莱特之吻
不能把思想史作为一个简单的整体来看,而应从其多样性上来认识。思想史研究对象中,既有伟大的哲学家,也有目不识丁的普通人。罗伯特·达恩顿把这种历史研究取向自上而下分成了四个层次:“观念史(体系化思想的研究,通常在哲学论著中)、严格意义上的思想史(日常思维、舆论风潮和文学运动的研究)、观念的社会史(意识形态和思想传播的研究)和文化史(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的研究,包括世界观和群体心态)。” -
历史学基础文献选读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无论是那些历经周折、迷途知返者,还是那些得到过高人指点、不费吹灰之力即大踏步登堂入室者,都非常清楚找到门径的重要性。这个门径就是读经典文献,读最少但确实是最重要最有用的文献。 帮助读者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阅读量、最可靠的方式,准确地掌握学科最重要的内容,这,就是我们选编这套“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文献选读”的宗旨。 本书选录了编选者认为能够最为典型反映史学的演变与进步的文章,即历史学领域的“基础文献”。所选篇目的第二至第五篇,属于传统史学的范畴。第六至第八篇则反映了近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基本轨迹。第九至第十二篇是中国近代史学的代表作。20世纪中期史学经典著作则选取了新史学流派(第十三至十五篇)和新文化史(第十六篇)的论著。最后的三篇文章是从史料解读层面考虑的。 全书选目虽是编选者的个性之举,但斟琢取舍之间,作者倡导的正是本书首篇中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