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金海岸
★ 他写了他最了解的事物,他写了得到和失去,代价和补偿。这使得他投身于一个消失的年份。揭开旧疤,同时又蒙上双眼的写作。——路内
★ 在这个时代,写诗人的小说已凤毛麟角,这本不仅直涉诗人,且以诗人作为全篇叙述的支点,实属不易和勇敢。——韩东
★ 一个诗人,在电子废墟上伫立,于空荡的上海,做一生仅一次的梦。
——韩寒&ONE一个
根据官方统计,2000年到2020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从不足1600万猛增至近2500万,二十年来,人潮汹涌又人来人往。《黄金海岸》的故事,就是以21世纪初,这种人口剧烈变化的上海为背景展开的。但如今已不是18世纪,小说写法也不再是史诗式的全景展开,而是从小处、从边缘人着手,试图理解这个时代到底发生过什么。开篇透过文学青年姚晟对神秘诗人周晓天的寻找,透过一场剧烈又破碎的相爱,逐步讲述了几个青年人之间的情感与生活纠葛。开放性的社会中,人的生活轨迹是难以捉摸和深入的,作品通过尽可能近距离的多重视角,讲述了一个人生活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四个人的第一人称就像四片拼图,拼出了一代人的群像。
-
月球上的父亲
在月球矿业逐渐没落时孤注一掷,买下二十亩土地留在月球的父亲;
仿佛停留在空中,却穿行于针脚般的月球与丝绒般的地球间的旅行者;
地外探索一无所获的人类,将注意力转移到虚拟技术革命上来;
无法被看清全貌的大船;无限的榻榻米铺就的房间;杀手与刺客在黄昏的博弈……
由八十六张画 和四十四篇小说组成。
编辑推荐
一本插画先于小说诞生,却好似从未与文字分开的“图+文”奇异故事集;
一本看似松散,却又紧密交织,绝不适合一口气读完的轻度烧脑读物;
一本处于《命运交叉的城堡》与《宇宙奇趣》之间的近未来幻想作品。
图文互补的思维迷宫尝试,搭建精巧的异世界的创作野心:
“以小说写作,夺回为他人所绘的插画!”
名人推荐
一个人要在白天沉睡多久才能参透孤独?一个人要在母亲怀里依偎多深才能沾染月光?晓江的宇宙是他为自己无私地想象和构建的,这么不巧我和你在认识对方之前闯进去之后离不开。
——欧阳应霁(作家、漫画家)
漫画里的空间出离空间的束缚;小说里的科幻出离科幻的功利主义;人物的欲望出离欲望的隐晦目的——正是这些出离,拓阔着胡晓江作品中无以名状的魅力。
——廖伟棠(诗人、作家、摄影家)
-
孤独传
孤独,21世纪的流行病?
·
寻访孤独背后的隐秘历史,重现文明之疾的前世今生
孤独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演化史
全方位理解孤独的跨学科指南,助你远离情感黑洞的真诚之书
特里·伊格尔顿盛赞,梁永安、李洱、金雯、蔡崇达、文珍、包慧怡一致推荐
·
·
【内容简介】
有人说,孤独是21世纪的流行病。我们想方设法摆脱孤独,它却依然如影随形。孤独从何而来?人类注定与孤独相伴吗?
历史学家费伊·邦德·艾伯蒂认为,孤独是一种现代情感。从宗教的衰落到工业革命,再到数字革命以来社交媒体与线上社区的蓬勃兴起,孤独观念的演变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理解孤独如何“被发明”,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如今孤独盛行。
《孤独传》融合了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等,力图还原孤独的隐秘历史与复杂意涵。本书的每一章聚焦孤独的某种形态,探究孤独与个人和社会、情感和身体之间的关联。在书中,艾伯蒂旁征博引,梳理了19世纪至今的信件与日记、哲学文本、政治论述、医学文献等,研究了包括西尔维娅•普拉斯、维多利亚女王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人的经历,并分别探寻青少年、独居者、老年人、无家可归者等不同人群的孤独体验。
孤独不仅是一种个体感受,它还与婚恋、医疗、教育、养老、社会福利等议题息息相关。从更宏观的角度,《孤独传》审视现代社会如何被孤独改变,帮助人们学会与孤独共存,以平和澄明之心面对自我与世界。
·
·
【国内外学者、作家推荐】
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译作。孤独是当下青年人普遍的生存感觉,它迷漫于物质繁荣的表层之下,给人自由,又让人焦虑。这本书像深海灯塔的一道强光,将宗教时代衰落以来的社会生活形态演变与个人生命历程相互辉映,照射出当代“孤独”错综复杂的成因。如今的中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最壮观的文明变迁,漂流在碎片化、数字化、匿名化大潮中的当代人,读这本书如同进入古希腊阿波罗神殿,赫然看到那永恒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被思考的人生才值得一过,被理解的孤独方能迸发出非凡的创造力。面对孤独,读一读这本文辞畅美的译作,也许你会释然一笑,既珍惜孤独的必然,又打破孤立的局限,让生命更加独立自由,以雨后初晴的心境,融入伟大时代推陈出新的价值变革中。
——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文学创作专业硕士生导师)
·
正如《孤独传》中所说,孤独,没有反义词。如果有,那必定是人类最需要的东西。如果你一定要找到反义词,那么在你勉强罗列的词语中,你首先感受到的竟然还是狐独。本书通过具体的事例,如此深入地讨论了我们的共同处境。人类,不是百年孤独,是千年孤独。现代社会中,它确实又逐步加深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办?
——李洱(作家)
·
我们如此熟悉“孤独”一词,但不知道它的生命这么短暂。直到19世纪初,人们才开始经常需要表达“因为没有陪伴而心情低落”这个意思,在此之前,我们可能只在漂流孤岛长久没有人说话的鲁滨逊这里才能看到类似的情感。也就是说,19世纪以来的现代人都如同生活在孤岛上一般岌岌可危。这本著作始于这个领悟,始于对当代孤独流行病的描摹,追溯现代早期崇尚独处的传统如何逐渐被孤独感受所取代。我们了解的许多作家和名人都出现在这部孤独传记中,让我们在严谨而平易的学术散文中与一众孤独的灵魂对话,培育起一些抵抗孤独的力量。
——金雯(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教授)
·
读罢此书,我们发现孤独不光是真实的匮乏,更是由世俗婚恋观、性别刻板印象、阶级年龄差和社交媒体共同豢养的巨大矛盾体。本书通过诸多案例具体而微地刻画出这样一只怪物的面貌,再试图驯服它并与之共处——事实上,每个人都曾感知过那咻咻靠近的鼻息。
——文珍(作家)
·
本书横跨观念史、社会学、文学等领域,深入考察了关于“孤独”的话语自近代以来的形成和嬗变,反思孤独与性别、种族、年龄、环境、政治、经济的关系,是一部详实、生动、有温度的文化史佳作。
——包慧怡(青年作家,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
一部悲悯且广博的著作。
——特里·伊格尔顿(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
《孤独传》引人入胜,探索了在我们社会中日益重要的一种体验——孤独。艾伯蒂向人们揭示了孤独者来自何处,归属何方。我向所有读者强烈推荐本书。
——阿龙·本-泽耶夫(以色列哲学家,海法大学前校长)
·
艾伯蒂追溯了孤独在19世纪的文化起源,探究孤独如何成为一种公共卫生紧急状态、西方社会的灾难。她令人信服地向我们解释,在这个社群团结稀缺的时代,孤独为何出现,又将导致何种后果。
——芭芭拉·泰勒(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教授)
·
面对孤独这种时常令人痛苦的情感,艾伯蒂的行文风趣优雅,她讲述了孤独背后的故事,揭开了孤独的神秘面纱。
——芭芭拉·H. 罗森魏因(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教授)
-
乐琦的神奇力量
乐琦八岁那年,布瑞琪从法国飞到加利福尼亚沙漠里的硬土镇,成了她的监护人,原因是乐琦的妈妈在一场暴雨后的清晨走到屋外,踩上了暴雨中被吹倒的电线。监护人和妈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真正的妈妈是不能辞职的,当妈妈是一生的活儿。可是像布瑞琪这样的监护人,很可能会像她当初草率地离开法国一样草率地回到她的国家,留下可怜的乐琦一个人,就此跌进人生的谷底。如果那样,她就必须去寻找属于她的神奇力量,掌控自己的人生。由于害怕新妈妈最终会离开自己,乐琦做出种种努力,想要找到帮助自己渡过人生低谷的“神奇力量”。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之后,乐琦终于可以勇敢面对妈妈的死亡,并拥有了一个她梦寐以求的家。 -
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
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德语作家,终生未婚。生前发表《变形记》等作品,死后声誉鹊起,震惊欧洲文坛。他骇人的想象力、独具一格的叙事手法、荒诞的风格,被20世纪诸多流派奉为先驱。 解读卡夫卡需要五条线索:时代、环境、身份、经历、作品,缺一不可。卡夫卡为写作而生,视写作为信仰。本书以作品为线索,深入解读卡夫卡的生活全貌,引导读者以全新的角度认识这位神秘的作家——卡夫卡并不晦涩,真正的卡夫卡就在他的作品中。 -
超越孤独
一个人,即使再普通,也会面临与环境、他人、自我、社会的种种关系,从而思考生命、个体与社会等问题,克里希那穆提沉思过所有这些问题,且有独特的见解和领悟,本书即是其智慧的结晶,探讨了自我和个人认同等所有人都会感兴趣的话题。克氏以其独特的观察和领悟,应答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种种困惑。 《超越孤独》一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对话”、“权威”、“作为一个人”等主题入手,引导人们进行探索和质询;第二部分深入细致地探讨了孤独、恐惧、骄傲、愤怒、欲望等任何人都会遭遇的情感或情绪问题;第三部分“自我和认同”,引导我们反观自身,去了解自我的运作方式和本质;最后一部分的主题是“自由”,要想达到心灵的自由,最重要的是——独自沉思、认清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