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訪邊城
一九六一年秋,張愛玲先訪台灣,再到香港,這是張愛玲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台灣。一九六三年三月,張愛玲將此行的見聞寫成一篇英文遊記〈A Return To The Frontier〉,發表于美國雜誌《The Reporter》。二○○七年,張愛玲作品的版權繼承人宋以朗重新整理家中的張愛玲資料,沒想到卻找出三十四頁張愛玲從未發表過的〈重訪邊城〉中文手稿,經過比對,發現它並不是〈A Return To The Frontier〉的中譯本,而是張愛玲在上世紀八○年代以中文重新寫作的新版本。 台灣與香港,在張愛玲眼中皆屬邊城,透過張愛玲靈巧煥彩的文字,我們得以一窺舊時台灣的面貌,也略嘗張愛玲對香港的淡淡鄉愁之情。 -
范曉萱100 Mavis
大多時候,樂觀積極、認真負責、大方得體的面對世界。 有些時候,任性叛逆、固執挑剔、憤怒吶喊的宣洩自己。 當然也會,溫柔關心、包容體諒、聆聽,也對朋友傾訴。 也許極端地對待情人,依賴,卻又控制,可愛,卻又殘暴。 某些時候,憂鬱低潮、徬徨恐懼,有些時候,天真無邪,熱情洋溢。 也許,不為人知地,黑暗、憤怒、扭曲。 也許,偶爾想放浪形骸、拋棄一切、迷幻、自由。 也許,自己都無法容忍的,自私、血腥………。 身為一個人,我們都常感覺到內在有許多個人格同時存在著, 有時,這些人格們甚至交戰著。 100個范曉萱。 Almost 100%的范曉萱。 透過攝影師大力的眼,有點私密,有點內斂地呈現。 100個范曉萱、100張無聲的專輯、1首歌。 每一個不同的人格面相,每一種不同的心情,度過的每一天,都像一首不同的歌。 每一段旅程,每一場表演,每一段關係,都豐富的有如一張專輯。 有些心情被寫成歌。 有些卻來不及。 只是在時間的河中,無聲地在心底流過。 100個范曉萱。以100張專輯封面的姿態在你面前呈現。 有些你可能認識過。 有些你可能從未想像過。 請享受這100張無聲的專輯。 隨書附贈一首萱萱私人未發表新作「目眩神暈」,一首有聲的歌,第101個范曉萱。 有時要透過別人的觀點才會更了解自己, 有時隨意的捕捉會看到更多的性格, 創意絕不是建立在單一的人事物上, 意義也因此超越了技巧, 想像力是生命的寶藏, 看你要擁有多少又釋放了多少, 所以你想要什麼樣的范曉萱? 她說 那麼,又有何距離呢? 那麼,你要我是什麼,我就是什麼! 故事,開始於一對好朋友,范曉萱+大力。 自萱萱發行「還有別的辦法嗎」這張專輯因工作結識大力而成為好友,之後的日子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常聚在一起,即興而隨意的用相機記錄,變成了他們的習慣與樂趣,而這份默契也莫名的讓兩人上了癮! 一反一般藝人習慣於「有計劃」「有概念」的拍照,這些照片大多完全沒有目的,不為了專輯,不為了媒體,不為了呈現任何概念。只是在旅途中,閒著沒事的時候,突然有個點子的時候隨性拍下。 -
其後
所以,這並不是一本關於五月的書,而是關於我自己,其後與倖存之書。 如今,我航過那個鬱悶的赤道無風帶了嗎?我即將出發去哪裡?抑或,我從何處歸來?寫作的船帆下垂擱置了非常久,水天一色,霧氣茫茫,記憶的魔山,五月,想來不只是我陪她走過一段性別認同之路,她也伴我熬過一段非常漫長的寫作認同之旅,即便是她已經不存在的歲月裡,她的形象及其書寫,對我是一種撫慰,也是一種刺痛,我們曾經彼此反對,卻又同時扮演傾聽者的角色,無論是不斷攀高追尋,或是不斷挖深內化,我們爭執,終致諒解,了悟彼此並沒有太大的衝突。 這是用時間慢慢堆積起來的一本書,有些地方寫得驚人的好,她文筆的成熟以及這個作品能去解答很多問題,包括五年級世代的早逝與斷裂;它能去回答一個女性作家怎麼樣走過情感、創傷和死亡,或是如何去經歷一個同志朋友的死亡,然後從否定書寫回到書寫的過程。──周芬伶 小說《其後》,不是祕辛,不是自傳,不是內幕,也不是告解或懺悔,更不只是告白,而是在小說的文字共和國裡才能有嘉年華與眾聲喧譁成立的意義。我們卸下偏執、成見、既定印象的武裝,循小說家的思路前行,恍兮惚兮,召喚不語的死者,一起完成內在的逆旅。我要說,賴香吟寫完《其後》,走出來,是生者仗義承擔的勇氣,是「季札掛劍」的用心如日月。──林俊頴 太浪漫的我們,在年輕的時候,都一定得死過一次。那樣的死過之後,再回頭,看見的都會不一樣了……為你終須拿回屬於你書寫權利的毅然感到驕傲,因為這是一個時代的故事,是關於你如何活下來,而不是關於某人為何而死的故事。 ──郭強生 霧漸漸散的時候,她們已經不在那裡了。 該如何懷著那些傷害的故事繼續生長下去?不能忘卻,又不能時時記得;傷害的故事往往既美麗又醜陋,那其中,無論如何,曾將一個人最好的可能、最壞的黑影展演到極限,如果我不足以理解那其中的內容,也沒有什麼資格去保存這些── 生命之書某一些頁數被撕去,難再前後連貫的故事,但我們依舊會克難地將之讀完。 我沒有能力阻擋謊言與傷害於生命之外,沒辦法使事物結晶於至美的瞬間──如果這是你與我,青春之心所堅持要做的──做不到,死亡也不是做到的辦法。相反的,在死亡之後的流水時光,我目睹的盡是變化,滄海桑田,人之變貌與情感的質變,一切不可阻擋,也往往情有可原。夫復何言。取代眼淚與吶喊的是強烈的孤寂感漫天而來,無孔不入,可相信我,心靈有其不死本事,如果你還在,想必能和我一樣,沒什麼好慌張的,孤寂就孤寂吧,與孤寂同在,細看它的模樣,看熟了就沒有什麼好慌張的。 -
臺灣
◆閱讀臺灣文學的最佳入門導引,中文系、歷史系、台文系所師生必讀! ◆2005《誠品好讀》年度之最「重量出版」! ◆嘉惠學子回饋價460元(原精裝定價600元)! 臺灣的地貌在六千六百萬年前隱約浮現,漢族大規模移入的歷史只有四百年──然而這四百年卻帶來空前的文明變化。殖民、移民、遺民的勢力你來我往,以各種名目表述想當然耳的歷史。國族的、地域的、族群的、文化的、意識形態的力量擠壓衝撞,狂野之處,豈竟是像地表之下,那千百年來不得稍息的板塊運動? 這本選集介紹十七世紀中葉以來到當代的文學作品,並由此重新呈現臺灣歷史的凝聚與解散,應然與偶然。從文學看到的臺灣歷史,不僅止於政治擾攘、世代興替而已。從文學看到的臺灣歷史包涵了日常生活的點滴,情緒與欲望的軌跡,眾聲喧嘩──文言白話、鄉音國語──的網絡;也包涵了教養形成或敗壞的見證,生態墾殖與摧毀的敘述,圖騰和禁忌的重複搬演,以及個人與政教機器間永無休止的對話。 藉著文學「看」歷史,本書強調兩者之間的主從辯證關係。「從文學看歷史」並不意味文學只是歷史的視窗或鏡像,也意味文學是欲望、形塑、詮釋,乃至解構歷史的動力。「從文學看歷史」不是虛構的文字遊戲,而是以虛擊實,不斷尋求與自我、與他者對話的嘗試。 本書按照時序或主題,分為三十三章。文類包括古典與現代詩歌、散文、小說。從晚明的鄭成功到當代的駱以軍;從十九世紀末的丘逢甲到二十世紀末的朱天心;從在上海、北平大放異彩的臺裔子弟劉吶鷗、江文也,到曾落籍臺灣的日本作家西川滿、坂口零子,到海外的白先勇、郭松棻;從原住民夏曼.藍波安到e世代許正平,分別以專題呈現。作家筆下的臺灣經驗是如此繁複多樣,也應該激盪出更多想像臺灣歷史的方法。 -
1982
馮光遠|作家 陳珊妮|音樂人、作家 張懸|音樂人 蘇打綠青峰|音樂人 合力推薦 這是一本最奇幻的都會寓言,最同志的異性戀小說。 大學新鮮人的第一要務,不就是要好好談個戀愛嗎?不過,愛好搖滾樂的阿怪,老是被身邊的女生當成「好姊妹」,害他跟女生談戀愛的可能性被一腳踩死;但尷尬的是,跟女生談不成戀愛,可是也並沒有半個gay真的跟他告白,或者試圖約他出去走走。 在天氣不穩的情人節晚上,他約了在Caf? 2.31認識的女生——阿妹,搶下客滿的加州風洋食館靠窗的位子(旁邊擠滿了開同學會與帶小孩的爸媽),先行翻閱了星座書(莎士比亞說:「談情說愛,還是隨大眾的意好些!」),在一道暴烈閃電過後,阿怪拿出一盒巧克力(屈臣氏買的,價格99元,一百元有找),對阿妹說:「情人節快樂!」阿妹生氣地瞪著他說:「你以為我是那種女孩,對不對!」 這個世界不是常人可以預料的,告白失敗的阿怪回家之後才發現全世界都變成了同性戀,在同性戀世界中,身旁所有的人對於異性戀阿怪投以大量的同情、狐疑、恐懼的眼光。 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只有回到過去,才知道什麼造就了現在。一定有人在搞鬼,這世界才會突然一瞬間整個被轉過來。要解決這個謎團,只有回到「1982」! -
戰夏陽
本書為作家張大春的中國傳奇筆記材料小說集「春、夏、秋(一葉秋)、冬(島國之冬)」系列的第二本。延續前作《春燈公子》中嫻熟之極卻不失當代感的書場敘事技藝,小說家將關注的視角從廣袤幽邃的江湖林野、眾聲喧嘩的市井書肆進一步聚焦到廟堂之上、塾宮之中,講的笑的皆是古代官場與科場的怪狀、醜態與糗態,是各懷心思機關的諸品人物,也呈現了近代中國知識∕權勢階層流動升降的複雜光譜──同時拋出一個問題:小說家與史家,究竟何者是對方的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