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
让我们走回天地日月中去, 重叙与山川花鸟风云雨雪的物我情长, 把每一个朴素的日子,过成良辰。 -
美国独行
编辑推荐 一部引起巨大争议,屡遭围剿的国际畅销书 西方文明是否就此终结?英国脱欧后世界格局如何变化? 《失控》对科技经济领域前瞻,本书对未来世界秩序精准判断 特朗普现象、ISIS崛起、难民危机、各种暴恐,已一一应验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高度赞赏,中国前外长李肇星作序推荐 名人推荐 马克·斯坦恩是一位针砭时弊的作家。这本书对伊斯兰帝国主义糖衣炮弹进行了有力、持续、快速的反击。身处于西方世界的我们是否具有赢取胜利的意志力呢? ——米歇尔·麦尔金,畅销书《精神错乱》作者 马克·斯坦恩是我们当代最风趣的作家。不过,可千万不要被他那些字面上的玩笑分了神,这些笑话就像是霓虹灯彩,表达了作者深邃而悲怆的洞见:美国已几乎成了抵制西方自杀与激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自杀式袭击的独行侠。 ——约翰·奥沙利文,《国家评论》资深编辑 《美国独行》的中心论点是:西方世界正在走向一场自发形成的种族灭绝灾难,而穆斯林将成为这场灾难的直接受益者。 一个大国的衰亡并非源于战争或毁灭,而恰恰源于自身的无能,源于无法使其自身摆脱自毁之厄运。 ——本书作者马克·斯坦恩 10年或15年之后,还不一定有没有欧盟了呢。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预测,欧盟将在2020年以前宣告解散。我个人觉得这个预测结果还算是保守的呢。“9·11”事件之后,我一直对欧洲形势持悲观态度,预言欧洲的“穆斯林火药桶”马上就要引燃,也预言与前几轮选举一样,在接下来的几轮选举中,欧洲的这种内部矛盾将愈加展露无遗。假如你恰是国际媒体口中借以讽刺美国的“坚持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乡巴佬”中的一员,你或许会觉得欧洲像极了《<圣经>启示录》中的四骑士——只不过因为欧洲的任性乖戾,四位骑士的出场顺序与《<圣经>启示录》恰好相反:死亡——因太过自私而不克繁衍的欧洲种族的灭绝;饥荒——中央集权保障下的穷奢极欲的福利制度的终结;战争——由经济和人口因素导致的血腥内战和实力衰竭;征服——欧洲重新沦为伊斯兰的殖民地。 幸好,大多数欧洲人都堪称“理智”“开明”,也告别了唯“基督教”马首是瞻的阶段,才不会相信诸如启示录之流的过时观念。不过,一目了然地是,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其实都心知肚明,其所身处的欧洲大陆正在日益衰竭,仅有的疑问只是——究竟是以风平浪静的方式寿终正寝,抑或是在兵荒马乱的暴戾中溘然长逝。 无论如何,我敢打赌欧洲一定命不久长矣。 ——本书作者马克·斯坦恩 媒体推荐 《美国独行》是一本关于未来的指南,预言了欧洲在大约2020年前后终将“伊斯兰化”的历史命运。到那时,欧洲从表面上看“桃花依旧笑春风”,大部分基督教堂与林荫大道仍然坐落于罗马、伦敦和巴黎。然而,“人面不知何处去”,伊斯兰政党联盟已经赢得了法国大选——而这还仅仅是整个欧洲政治高层在“伊斯兰化”进程中所倒下的又一块多米诺骨牌而已。君不见,荷兰和丹麦已经颁布了禁酒令,欧陆上的大部分女性蒙上了面纱,同性恋酒吧纷纷关门大吉、集体搬迁去了美国旧金山。 该书提出,西方人的“大败退”始于五年前,自那时起,“传说中更大版图的法兰西”开始日复一日、毫无休止地向着一个“更大版图的波斯尼亚”进化。最后的纯种欧洲人在亡命天涯之际,也只能诅咒过往那些鼓励“大规模移民和文化多元主义”的不堪回忆了。回到眼前,人们已经日益清醒,2005年发生于英国的地铁和公交爆炸以及2006年发生于法国的汽车焚烧事件都还仅仅是“欧洲陷入由伊斯兰化所引发的内战的初级阶段”。这片孕育了人类现代化的欧洲大陆注定要走向“社会崩溃与法西斯复兴”的明天,也注定将陷入“由伊斯兰化所引发的漫漫长夜”。由此一来,美国只能孑然独行,成为抵抗“返古化”悲剧的最后一个西方国家了。 上述言论并非让-马利·勒庞(Jean-Marie Le Pen)所领导的法国右翼政党的狂热宣传,而是近期《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一本奇书的大胆预测,这本书已然使得美国的右翼人士们神魂颠倒。马克·斯坦恩,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前电台音乐主持人,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权威专家,甚至与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一起被奉上了右翼政治的神坛。 ——记者约翰·哈里(Johann Hari)在英国著名杂志《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中发表的书评 “可能是读者所见关于西方与伊斯兰关系的众多著作中最为粗俗下流的一本”。 ——加拿大的《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 -
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
★ “我们在崩溃时,要带上整个世界。”——希特勒 ★ 最权威、最受人尊敬的希特勒传记作者,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细节描 写详尽惊人。 ★ 真正的崩溃所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是远远超过人们所见的。 ★ 作者曾担任2005年奥斯卡奖同名最佳外语片提名电影顾问。 ==================================================================== 在约阿希姆·费斯特的《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之前,除了少数几本细节描写已属陈旧的之外,几乎没有一本可供阅读的书,用全新的知识叙述那几个星期里所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通过大量史料进行收集、梳理、甄别后,费斯特以事关人性的角度,逼真再现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并通过描述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国行将灭亡的最后十四天里发生的事,揭示了“一个极端状态下的国家”是如何制造历史旋涡,影响欧洲及世界的。 -
爱欲日本
情欲的学术世间本无“爱”,唯“欲”长存从“爱”的理想宣言 到“爱”之神话幻灭近代文学中 日本人的爱欲纠葛鲜明表述 近代日本之心性力作20位文学名家笔下的痴男怨女 35本情爱故事中的爱恨纠缠见证日本近代之“爱”的诞生与幻灭“色”是什么? 为何从神之圣域,堕落为人类肮脏欲望的代言? 为何傲视凡夫俗子的游女,沦为世人唾弃的娼妓? “爱”是什么? 是一夫一妻相敬如宾,还是消除彼此的完美融合? 终极之爱会引领我们走向至高无上的幸福,还是堕入万劫不复的残酷地狱? 尾崎红叶,坪内逍遥,森鸥外,泉镜花,夏目漱石,樋口一叶…… 二十位近世文学名家笔下的痴男怨女《金色夜叉》《性欲生活》《通夜物语》《心》《浊流》《煤烟》…… 三十五本情爱故事中的爱恨纠缠以理性之笔剖析文学表象下的幽微人心以男欢女爱揭示日本现代化曲折历程第20回 SUNTORY学艺赏 艺术·文学部门获奖作品 《爱欲日本》日语中本没有“爱”的概念。当“文明开化”的大门打开,基督教传入和现代化起步带来的困惑与阵痛也深刻写入男女关系中,人们不断定位着这份外来的“爱”。 佐伯顺子追寻着坪内逍遥、泉镜花、夏目漱石、樋口一叶等文学名家作品中情爱故事的轨迹,以生动的情境结合理性的笔触剖析近代日本性爱观之变化,带我们走近明治日本社会。 -
瞬间收藏家
★幾米最崇拜的插画家的代表作 ★获《出版家周刊》《纽约时报书评》推荐 ★我只是一个收藏者,一个收藏瞬间的人 ★让孩子与成年人交朋友 ,发现未知的潜能 ★看似一瞬间,或许是全部 ★瞬间,给未来无数种可能 ★波隆那国际儿童书展最佳图书奖 ★法国年度最佳童书奖 ★台湾中小学课外推荐读物 --------------------------------------------------------------------------- 一个夏天,小男孩经历了只为他一个人而开的画展。 他曾听过的故事被留在一方小小的画布上,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即使是现在,也只有稍纵即逝的一个瞬间,还有,无限的可能性。 -
必须冒犯观众
本书是一册批评随笔集,也是一部隐晦的自白录。写作时间跨越十一年,领域涉及文学戏剧泛文化。从这些庖丁解牛式的文艺随谈里,可以见出作者对才华、勇气和创造力的标举之忱,对贫乏、反智和习惯势力的冒犯之意。在其背后,是心灵和人格率真热诚的敞开与投入。此书印证了瑞士文论家斯塔罗宾斯基那句著名的话:“随笔的条件和赌注乃是精神的自由。” 李静将批评家与作家定位为对手关系。她将王小波等搬出来,一锤锤要敲打出火花。她能在那么多人写过写滥之后,再给你一个新视点、新思考。她理性而快乐地冒犯作者,冒犯读者,冒犯观众。我喜欢读她。 ——陈村 李静的文字在对话里展示了思想的穿越的力量。那些于安静中剧烈的精神角斗,隐含着对温吞文人的批评。我因而于此受益匪浅。 ——孙郁 执意做诤友,执意走出性别约定,偶有自叹,因艰难而愉悦,尤擅将“每一个审美判断与对意义和自由的丈量联系在一起”,有原则地任性而为。这就是李静。 ——黄集伟 李静的批评没有学院派的四平八稳,没有体制内文学窃窃私语的行规和帮规,没有名士大腕年富力强的那股子聪明劲儿。李静追随的是已故作家王小波。嬉笑怒骂的温柔心肠与她最为契合;启蒙主义的自由精神是她智性生活的初始和终极。她那种质直的文风,真挚开怀,不留余地,却显示出机敏的审视和洞察力。 ——许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