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报话旧
郑逸梅先生(1895~1992)是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自1913年起,他就在报刊发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其笔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郑先生早年作品多用文言,简练含蓄,饶有风致;晚年炉火纯青之作,则用白话间以文言,笔墨卷舒之中,人情练达之处,皆能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这些作品以别具一格的小品文体和雅俗共赏的风格,赢得了各界读者的好评。 五一期间推出《艺林散叶》《艺林散叶续编》《书报话旧》。(《文苑花絮》《清末民初文坛轶事》《近代名人丛话》待出)。前两本书以笔记文体琐记近现代文史掌故,文字短小精悍,叙述亲切生动,兼具史料性和趣味性;《书报话旧》以通俗平实的文字琐谈清末民国出版界、报界旧闻逸事,勾勒出了一部富有参考价值的文化史料,具有比较强的可读性,素来为关注近现代文化史的学人称道,也吸引了不少普通读者的兴趣,可称雅俗共赏。 -
梦雨斋读书记
在现代书话写作上,黄裳是继郑振铎、唐�之后的一位仍然健在并活跃在此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他所写作的书话特别是有关版本源流的书话,一直以来都受到读书界的重视。清代版刻研究在我国版本学中较为冷门,乏人问津。过去研究版本的学者,一般偏重宋元,清代版刻一直不为藏书家所重视,编书目时大都不予收录。直至张之洞写《书目答问》才开始注意清刻本。六十年代初期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破格收录了清刻书影,但仅收五十种,后虽经补充,却远远不能反映清刻的整体面貌。黄裳认为:“事实上,清刻在我国雕版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有清三百年,究竟刻了多少书,至今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 本书收入的八十余篇读书记主要谈及清刻各种富有代表性的刻本,清刻的装饰风格,颇有艺术性,一本好书不仅内容要好,而且在版式、印刷、纸质、集帧方面都要达到相应的高度,黄裳对清刻的熟悉程度如数家珍。他说,清刻可分为写刻本与宋体字刻两大类,精粗美恶各不相同。为读书界所熟知并赞赏的写刻本,也即软体字的精刻本,在清代雕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传统可追溯到嘉靖、隆庆、万历时代,那是从宋代起经赵体书盛行后写刻传统的又一次高峰,从明代的粗放转向非凡的精丽,清代风起云涌的私家刻本,精品极高。书中所写到的清刻本大多是作者本人家中所藏,另有一番感情深蕴文中。 本书中所附录的《天一阁被劫书目》极富史料性,在中国版刻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开卷闲话续编
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曾为《开卷》题词:“它比我们任何人都活得长久得多。”著名诗人、翻译家绿原先生对这句话加了这样的注解:“如果这个说法不止是一句未必兑现的颂词,那么可以预期这两编《闲话》将同样‘活得长久’。”绿原先生进而指出:“但愿我们的《开卷》和它的《闲话》也无愧于它们在中国文化史上所应有并将有的贡献。”《开卷闲话续编》收入了《开卷》2003后至今每期“开有益斋闲话”的内容,每月一期的“闲话”以日期为序,逐日记录发生的书人书事,文笔看似闲适散淡,其间却蕴含了大量的人文信息,值得品读,既可作小品文去读,也可作为文史资料,这些信息往往会因为一幅插图而变得更加鲜活生动起来。《闲话》不仅涉及到钱钟书、杨绛、启功、季羡林、张中行、范用、王世襄、黄永玉这一些老辈学人,也有姜德明、陈平原、陈子善、陈思和、伍立杨、止庵这些中青年学者的讯息,往往有些内容由于其学术性而引起众人的切磋与辨正,极富学术含量。此外,大量的学术动态、出版信息,更是为读者所欢迎。 作者子聪现为《开卷》执行主编,在编刊之余,与作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所以在驾驭《闲话》时显得更加得心应手,文字亦呈现出亲和、随意且具深厚的人文气息。因为本书是续编,较之前一本《开卷闲话》显得更加得成熟,别具韵味。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
書啊! 書
或者好看的書評其實都不是書評﹐ 只是讀書的與書中人擦肩而過﹐ 衝口而出輕呼「啊﹐是你」那份驚喜。 -
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
台灣的舊書店以台北為主。台北舊書店,昔日曾風光一時,五○、六○年代的牯嶺街舊書攤,相濡以沫,聚攤成市,過期漫畫、教科書、二手舊書、線裝書、古玩字畫,應有盡有,盛況大約與今日北京潘家園古舊書市相彷彿。七○年代初,為了整頓市容,牯嶺街舊書攤幾乎全數被遷移至八德路,原地只剩下「松林」等七、八家擁有店面者。光華商場地窄攤小,地下室空氣不易流通,逛起來十分辛苦。30多年來,光華商場舊書店一路失守,從鼎盛時期七、八十家,凋零到現在的二十餘家,但仍是全台灣最大的一個舊書市。此外,新生南路、台大附近,是個新近興起,新舊書店雜陳的大書圈。 由蠹魚頭(林皎宏)撰寫,針對台北舊書店與舊書選薦為目標的本書,可謂是台灣迄今「唯一」一本紀錄這個逐漸被遺忘的台北文化記憶的珍本。除台北外,並旁及台灣中南部與世界各地的舊書店概況。 本書另邀請插畫新秀陳昭儀繪製12家舊書店之俯瞰線條圖,線條簡潔、富有懷舊氣氛。 -
书房文影
一个书名就是书林中的一道风景,它们形象鲜亮,意境生动,而许多个书名组合到一起,更是百态千仪,错落有致,让人深感人间书林的华茂和芳壮。
作者书房里的那些曾经秘而不宣的藏本,于大庭广众之中可能闪烁其辞的批评印象,乃至于结撰本书的隐秘动机和原始旨趣,可能一不小心就被这些书名儿全给拽出来!本书以“怀旧书房”、“艺文印象”和“访书屐痕”来辑来编排文章,前两加自然主要是以作者的读、所话、所评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