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
中國時報「開卷」版1997年年度十大好書得獎作品。兒子先天白痴、妻子酒精中毒、摯友上吊自殺......諸多的因素,使蜜三郎深陷於封閉的苦痛牢籠中。其弟鷹四早期參與反安保鬥爭,失敗後赴美。而後,兩兄弟返回故里,開創新生活。鷹四組織村民反抗超市勢力、企圖重寫曾祖之弟在萬延元年起義的神話...... -
讀書人:讀書講義
只要發現自己的第一本書 便可以由此延續下去,從而創建成一個平台 讀書人、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大江健三郎的讀書講義 一半是寫作人,一半是讀書人,生活與讀書是如何連結起來的? 度過只是寫作的人生,只是讀書的人生, 世界的小說家大江健三郎,有著全部愛書人共同的「癮頭」。 好奇圖書館另一頭的那個人正在讀哪本書,趁隙跑去記下打開來頁面上的那句詩; 害怕忘記今天讀了什麼,筆記一本寫完一本,至今仍不間斷; 他讀過的書,紅筆藍筆、紙頁上畫滿重點,讀起字典更不輸看小說的瘋迷; 背誦所有喜歡的句子,希望跟自己喜歡上的書的作者成為朋友。 大江健三郎讀書、寫作一輩子的箇中滋味,盡在這本──讀書講義。 因著發現這些書,與這些書邂逅相遇,我覺得寫出自己所發現的這些書的那些人,都是自己真正的老師。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運。──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薩依德 一生的閱讀,一世的朋友 特別收錄《論晚期風格》之思想──全面閱讀薩依德 大江健三郎的讀書筆記── 閱讀某一本翻譯作品。 ◎用紅藍兩色鉛筆將書中自認為確實精采的部分以及不太理解的部分一一畫上線條,如果是稍長一些的段落,則用線條圈起來,這就是我的作法。至於畫線的鉛筆,我之所以覺得至少須要兩種,是因為要用其中一種顏色的鉛筆,將感佩之處以及興趣濃厚之處畫上線條,這是一種肯定的行為。 我並不是「非常自然地開始寫小說」那種類型。 ◎我總是首先閱讀外國的小說以及論文,在此過程中對其文體產生興趣。尤其是每當閱讀外國詩歌時,我總會萌發這樣的念頭,於是絞盡腦汁創造出自己的日語體,因而我的文章被人說為疙裡疙瘩、難以閱讀。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完全正確的。 即便現在,我們這些純文學小說家的日子過得也不算輕鬆啊。 ◎尤其那些青年作家就更不容易了,似乎大家都甘願忍受那種痛苦、忍受著那一切而生活而寫作小說,以這種態勢設法向社會推出自己。然後,便寫出一本幾乎沒有暢銷前景的作品。至於我,尤其在這種時候,首先就會閱讀威廉.布萊克的作品。於是,我便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對應這一切。 所謂讀書,並不是被提供資訊這種層面的活動。 ◎通過讀書可以讓我們知道,寫出那書的人的精神是在如何活動,一個人的思考又將使其精神如何發揮作用。讀者將借此發現這一切,感覺到現在的自己遇見了怎樣重要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也將能夠遇見真正的自己。 -
小說的方法
為什麼大江健三郎選擇走上寫小說這一條道路? 是什麼外來動力和信念,影響大江健三郎寫下深刻感人的文字? 在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心目中,什麼叫作小說?作家如何寫小說,怎樣看小說? 而小說是否存在一種「方法」論 ? 《小說的方法》即是這位世界文壇著名的小說家自我驗證的寫作之道! 作為當代日本文壇非常重要的小說家,大江健三郎從學生時代接受沙特的存在主義影響,在小說中確立人的存在的本質觀念,充分發揮文學的想像力和追求「文學參與」,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 大江健三郎的創作基本態度、理念和表述方法是一以貫之,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其創作立足於現實,又超越現實,將現實與象徵世界融為一體。再加上大江的文學使用的是「物質化的語言」和「比喻‧引用文體」,以適應現實狀況的複雜性,擴大其想像活動的範圍。這種語言和文體,不僅保證了大江在文學上的想像的生命力,而且也從根本上保證了大江的存在主義文學日本化的重要條件之一,從而創造出大江文學的獨特性。 《小說的方法》是大江健三郎於1977年末至1978年初創作完成的,這段時間可說是他文學生涯中的轉折點。他以一個業餘的精讀者態度,接觸文化研究、文化人類學方面的書籍。本書可說是大江健三郎實現了向巴赫金接近的文學理論,再通過拉伯雷的研究回到法國文學研究者--渡邊一夫的大循環。 大江健三郎通過《小說的方法》自問:如何把怎樣寫與寫什麼創造性地結合在一起呢?前者產生後者,後者也會決定前者。作為一個長期寫小說、讀小說的人,他不會懷疑這個夢想的新鮮含義。 大江健三郎的文學理念和小說創作方法論,已盡現在其自選的文論集《小說的方法》中,展示了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創作成果,讀者從中可以更全面了解這位從日本走向世界的優秀作家的整體風貌。 -
音樂與文學的對談
當大指揮家小澤征爾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 相互碰撞時,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為什麼藝術可以成就人生?什麼又是「新日本人」主張? 請聽他們的深刻對談。 同樣生於1935年,今年七十歲,這一對交往了四十年的老朋友,在各自的創作領域中雄據一方,他們決定在這次深入的對談中,走進對方的心靈世界,與現實世界相互關照,將自己的觀察仔細比對,提出對生活在21世紀的日本年輕人深切的期許。 他們娓娓暢談過去的青春年代、家族使命、教育態度,以及對於民主主義、音樂及文學的看法及夢想。同時,將宏大的世界觀與國際視野,傳達給習慣於鎖國思考的日本社會,期待21世紀的新日本年輕人,能夠更融入國際社會。 大師們的觀點,深刻、真誠、充滿智慧。他們教導年輕人打開心房,省思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努力生活,開創比他們的時代更豐富的未來文明。 -
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親身講述自己一路走來三十多年的文學生涯、文學啟蒙過程,以及對個人寫作方法的不斷探索。 小說中的「我」是誰?不為新聞評論或評論家所寫的小說是什麼樣子?為什麼要引經據典?什麼樣的書是失敗的作品?自作者最早的短篇小說《奇妙的工作》以後,經歷四十年的小說家生活,並且繼續筆耕的作者,娓娓談起他主要作品的創作過程和小說方法,並且談到支持他作家人生的原動力。這是他寫給以文學為生命食糧的讀者一本「創造力的自傳」。 -
換取的孩子
连黑道都敢惹的日本导演伊丹十三为什麽要跳楼自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一次残暴而精准的演出! 《换取的孩子》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最新力作。 这是本个人色彩浓厚的「再生小说」,是作者大江对其妻子的兄长伊丹十三(日本知名导演)的自杀而感悟出的新作。伊丹十三与大江在高中时代即是亲密好友,两人对艺术创作的共同热情使得这段情谊延续了半个世纪,伊丹自杀前留下了30卷录音带,成了大江怀念挚友的管道,他试着与死者的灵魂沟通。本书将会是怎样的一段死生对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