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受之讲述汽车的故事
其实,我这辈子都在讲设计的故事,只不过老在讲台上讲,很少和大家讲。现在就想和大家讲故事。通过这本薄薄的书来讲,如果大家每天读一两页,也就是每天听我讲一个故事说不定一年下来,也知道好多新的事情呢。每天读书一两页,要花多少时间呢?读得快的人大约就是四五分钟的样子,读得比较仔细、比较慢的人最多也不过十分钟,如果能够在一年365天都坚持这个习惯,那一条就扎扎实实地读了一本书,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总有些所得的。坚持每日读书这个习惯我是从十五六岁左右开始形成的。直到现在,在美国已经当了将近二十年的大学教授。自己也有些在设计、艺术、文化方面的著作出版。书自然是看得更多了,但仍然维持这个每日读几页的习惯。 -
春风格拉斯
继《骨子里的中国》、《哈罗中产》、《纵情现代》等三本有关建筑的文集畅销于市之后,王受之的最新力作《春风格拉斯——地中海寻香之旅》,又一次打开了地产行业及普通民众的眼界。 《春风格拉斯——地中海寻香之旅》一改往日尖刻的芥末式语言,轻松有趣、悠闲散漫的揭示出人类社会最初也最为久远的居住模式—— “小镇”永恒生存之道。作为普通读者,你完全有理由把这本书当成一本图文并貌的地中海小镇科普性散文式游记来细细品读,也可以由本书中充满睿智与机锋的论理性语言,形成严谨有序的小镇建筑体系,以此探寻小镇的诞生源头及超越时空的永续性成长代码。 -
王受之讲述建筑的故事
写在前面|王受之: 其实,我这辈子都在讲设计的故事,只不过以前老在讲台上讲,很少通过书的方式和大家讲。现在就想和大家通过这本薄薄的书来讲故事。如果大家每天读一两页,也就是每天听我讲一个故事,说不定一年下来,也知道好多新的事情呢。每天读书一两页.要花多少时间呢?读得快的人大约就是四五分钟的样子,读得比较仔细、比较慢的人最多也不过10分钟,如果能够在565天都坚持这个习惯,那一年就扎久实实地读?一本书,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总有些所得的。我自己现在还能记得住的大部分重要的故事和常识,都是在16岁到30岁之间读的,当时有点囫囵吞枣.没有人指导,乱读。其实,一个17岁的毛孩子当时哪里能够理解吉朋的《罗马的兴衰》,或阿拉贡的《共产党S》,即便当时比较流行的玛雅可夫斯基的构成主义诗也并不懂得如何欣赏,尤其量能够记住拜伦、济慈,布朗特、霍桑、高尔斯华绥的一些皮毛。但不管懂不懂,只是喜欢读,经年累月,即使在农村插队、在工厂做工,无论多累,还能坚持每天看上个把小时。当时并没有什么计划(其实,也轮不到我能有什么计划,除了毛选,新华书店卖的书可真不多),到得了手的书都读。没有想到,那些零零星星读的东西,居然有些就入了脑,现在还有印象。与美国同事聊天的时候,大凡涉及这些方面,还能够应答。当年不经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了有关苏联、东欧的文化知识,使我在这些方面的常识上要比不少同事了解得还多一些。谈到肖斯塔科维奇、贝拉巴托克的音乐时,可以说出个道道,在谈肖洛霍夫、昆德拉的时候,也不至于太白痴。就是在我自己写作的时候,也能够比较容易把经典著作的一些精华提炼出来运用,每到这种时候,我真是感谢自己当年那股读书的劲头,也相信积少成多、每日读书的作用。年轻的时候,我的确有股牛劲儿,决心要读好多好多的书,做个有文化的人,自己定下指标,要按时完成。我在1963年考上当时叫做武汉师范学院附中的高中部,现在改名为湖北大学附中了。以我自己的感受,读大学附中有两个独特的好处,一是每年都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来当老师,年龄比我们这些高中生大不了多少。他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兴奋点,对我们来说,的确是鼓励和刺激;第二就是大学图书馆常常将那些藏书册数比较多的书拿些到附中图书馆来,因此我们学校的图书就比一般中学图书馆来得丰富,特别是文史哲方面的书。 -
白夜北欧
北欧文化有种很特殊的味道。美国洛杉矶艺术设计学院终身教授王受之用独特的见解和宽阔的视野角度、深入浅出的笔触,将北欧本身的设计及其文化品味从赞叹近乎于崇拜。 当今世界文化最具影响力的地方之——北欧,这本书将从它独特的设计、生活、建设及历史等各方面去深度解读它的魅力所在,阐述它影响着世界文化潮流的焦点所在。 在我们外人来看,北欧设计都非常好,但是要很费力才能分辨它们之间的差异。北欧设计评论家安尼·斯滕罗斯曾经说:在北欧国家中,丹麦人比较“南部”化一点,芬兰人则有点“东方味道”,挪威人是“北派”,而瑞典人则基本是中坚。冰岛人自有一套,谁也不属。这本书将从北欧独特的设计、生活、建设及历史等各方面去深度解读它的魅力所在,从而阐述一个将德国严谨的功能主义与本土手工艺传统中的人文主义融会在一起的斯堪迪纳维亚设计。 -
王受之讲述产品的故事
精彩摘要: 大凡讲到意大利设计,人们脸上都会流露出一抹轻松的微笑来。如果看到巴托里设计公司(Bartoli Desing)的作品.那微笑就会更加灿烂了。我在学院开的一门课是”娱乐设计概论”。课堂上有学生问道:“日本动漫画和美国动漫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美国的动漫画是大军团,大公司合作的结果,目标是利润巨大的市场:而日本的动漫画是很个人化 的创作。因此更加具有创作上的个人色彩,更加具有强烈的个体风格,也更加具有市场的弹性。”我说。我想这一说法。也可以应用在美国产品设计与意大利产品设计之间的区别上。意大利设计公司都不大。往往是三两个人的组合,他们设计的作品也往往没有采用美国那种大规模企业生产的方式,而有点作坊生产的意思,批量不大.但是却讲究设计细节。巴托里的设计,走的是一条很雅致的风格路线。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设计的有机形式,但是色彩就丰富得多了。而且在有机形式的使用上,也更加具有娱乐色彩,更加有趣。北欧的有机现代主义,往往比较严肃,不苟言笑,而意大利的设计,却是神采飞扬,充满欢乐的。比如这个公司设计的“塔克塔门把手”(Tacta door handler,for Colombo Design)、叫“云”的可以堆砌的塑料椅子(CIoud armchar Segis 1999).不但流畅优雅.并且价格并不高。把价格低廉的塑料产品通过设计而赋予高贵的感觉,是意大利设计的突出能力。说他们“化腐朽为神奇”自然有些言过其实,但是通过设计将普通的物件变成走俏的商品.则真是他们的独门功夫了。巴托里说:我们喜欢设计一些友善的、不唐突的作品,放在那里总是能够让你找到感觉,(we like to design friendly,non-obtrusive products,which you feel might always have been where you place them)。话讲得很孚实,其实要做到可不容易。巴托里设计公司是由卡罗·巴托里(Carlo Barto)在1963年建立的意大利设计公司,基本上是个家族公司。意大利好多公司,包括时装企业范思哲、普拉达等等.都是家族企业,意大利人在这方面有点像中国人。巴托里公司的设计领域很广,以家具和家庭用品为中心,也扩大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多个方面。他们的设计获得过很多重要的奖项,卡罗本人曾经获得米兰设计三年展的最高奖项——金罗盘奖(Compasso d’Oro),该奖在设计界就好像是奥斯卡奖在电影界的地位,显示了巴托里设计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