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三代人
本书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经整理后首次出版。全书以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祖父、父亲,以及作者自己的身世经历、人物关系、学术著述等内容,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 父亲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作者细致地回顾了父亲的人品、操守、个性,以及他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学问成就。 对于自己,汤一介更以力持客观、自我解剖的态度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学术生涯,将一生悲欢得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沉浮、始终孜孜以求的学术历程等完整地呈现出来。令人深思,也令人感叹!不难想见,这部中国读书人的百年缩影,其历史价值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历久弥新,其学术价值也定会随着一代代学人的深入体会而不断放大。 我对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因为我爱我的祖国,就必须爱我的祖国的文化,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珍惜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 ——汤一介 编辑推荐: ★汤一介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遗稿,尘封12年首次出版!用42万字的赤诚讲述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自省和三代国学大师的传承守望。 ★星云大师、饶宗颐一致推崇汤一介的学问人品;楼宇烈、乐黛云、成中英、余敦康、牟钟鉴、金春峰、陈可冀、怡学大和尚、钱逊、王博、于丹、林崇德、王守常、李存山、 张广保、干春松、赵白生、苑天舒等近20位大咖联袂推荐。 ★国学的的群英谱,大师的朋友圈。在《我们三代人》中,汤一介以纪实的笔法全面介绍了他的父亲、一代国学大师汤用彤与胡适、钱穆、熊十力、吴宓、傅斯年等人的交往,并客观讲述了汤用彤晚年的思想变化,而不为尊者讳。比如用彤先生是如何认识共产党的;国民党败退前,汤用彤为什么选择留在大陆?汤用彤1951年的一份思想检查等。 ★自我解剖,秉笔直书,不回避问题。汤一介以忠厚的立场记载了自己一生的悲欢得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沉浮、始终孜孜以求的学术历程。首次用1万多字的篇幅讲述“梁效”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不回避自己的责任。 ★真实、真诚、中正的书写态度。 汤家三代人牵扯到很的人物关系,汤一介本着一种同情的理解和中正为人的态度来写这些关系,没有阿谀逢迎,没有吹捧,也没有有意的贬低任何人。这样的书写,堪为后辈典范。 ★中国百年学术文化史的缩影。《我们三代人》提供了一个理解百年学术史和文化史的线索,同时也给了我们提供了中国政治史的角度。汤先生在他的学术思想、哲学思想发展当中有很重要的基础就是三代人的传承,百年来中国政治变革、社会发展、思想文化发展,其实这三代人是中国发展的缩影。 ★讲述创办中国私立大学的梦想。汤一介生前一直想把中国文化书院办成一所综合性的私立大学,他在书中全面介绍了他担任中国文化书院院长期间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梦想难以实现的遗憾。 ★首次完整呈现汤氏家训的原始手迹。汤氏家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出自汤一介祖父汤霖的《颐园老人生日讌游图自序》中。《我们三代人》首次将颐园老人的珍贵手迹完成呈现给读者。 -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编辑推荐: ★从海德格尔、施米特到福柯、德里达,是什么促成了知识分子对暴政的捍卫? ★“美国自由主义阵营的一支健笔”马克•里拉对20世纪六位重要思想大师的缺席审判。 ★媲美《被禁锢的心灵》《知识分子的鸦片》的经典作品,检视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直面人类心灵的暴政潜能。 ★《纽约时报》《纽约书评》《泰晤士报》《南方周末》《新民周刊》等国内外媒体一致推荐。 20世纪的事件仅仅是以极端的方式展现了知识分子的亲暴政思想,其根源在不那么极端的政治情境下并没有消失,因为它们原本是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倘若我们的历史学家真的想要理解“知识分子的背叛”,那么他要去检视的地方就是——内心世界。 ——马克·里拉 -------------------------------------------------------------------------------- 内容简介: 知识分子一定是照亮公共空间的火焰吗? 理想主义的人要失望了。海德格尔、施米特、本雅明、科耶夫、福柯、德里达,六位思想大师,六条政治歧路。 以六位著名知识分子的生平行藏为据,马克·里拉讲述这些思想家如何及为何被激情或时代风潮所迷惑。这些智识丰赡、影响过人的知识分子也曾笔底战栗,或隐蔽或公开地偏向、支持极权主义,对暴虐政治制造的人类苦难,或拒绝承认或文过饰非,甚至视而不见。他们的故事充满20世纪的激情与失落,他们的思想依然宰制今日有关人类处境的各种论述。 马克·里拉不止于剖析这些亲暴的政知识分子,而且揭示出暴政在人类心灵中的心理根源:“只要人们思考政治,只要思考没有终结,那么服从于某一理念的诱惑就还会存在,激情会使得我们放弃自己的首要责任,亦即控制内心的暴君。暴政并没有死亡,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我们的灵魂中。” 尽管这是一本研究知识分子的著作,却并非为知识分子而写。历史行而无远,这本书恰似一记幽微的钟声,既敦请知识分子实践“责任的政治”,也提醒社会公众对“政治的激情”保持必要的警惕。 -------------------------------------------------------------------------------- 媒体评论: 马克·里拉的这本书……是在失望感的驱使下写就的,那是爱者才有的失望。他看到,在面对充斥于20世纪的暴行时,这些深刻的、有影响的思想家在政治上极为不负责任……里拉才思敏捷,具有揭示真相的天赋,这本书的每一篇研究都发人深思、给人启示。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在对欧洲知识分子的评论方面,马克·里拉无疑是最有才气的。他的作品不事技巧,深刻而流畅,真是了不起的成就。 ——保罗·伯曼(Paul Berman,著名政治学者、纽约大学教授) 读这本书,就像旁听一次召集了所有这些思想家的公正听证会。他们被控犯有严重罪行——他们对其思想的后果毫不顾忌。“不负责任的心灵”确是合适的标题。 ——阿维赛·马格利特(AvishaiMargalit,著名政治哲学家、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哲学教授) 延续切斯瓦夫·米沃什《被禁锢的心灵》和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的传统,《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精彩绝伦地剖析了20世纪那些亲暴政的知识分子。从两次大战之间德国的海德格尔、施米特,到“二战”后法国的福柯、德里达,里拉探讨了知识分子面对的永恒诱惑——寄望于“哲学王”,期待他能实现智慧和正义的统治。 ——马丁·马利亚(Martin Malia,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 -
造假的知识分子
本书是法国国际战略关系研究所所长博尼法斯的一部畅销著作,在书中,作者用犀利的语言和确凿的事实,抨击了法国的一些知识分子的造假行为。 近些年来,谎言已经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商标。这些“造假者”毫无羞耻地散布着与真实相反的谎言以为某项事业辩护,却几乎难以被揭露。无论他们说什么,人们都尊敬他们。没有任何人,或者几乎没有任何人敢于指责他们长期篡改真相的事实。这些“系列说谎者”代表着一种对于信息和民主的真正威胁。 本书甫一出版即连续好几个月成为法国最大的书店FNAC畅销书第二名,并一度跻身《快报》周刊十大畅销书行列,三个月中售出5万多册。这在每年出书67000种、平均每月5500多种的法国,这个数字是相当罕见的。 本书涉及的这些“造假的知识分子”都非常著名。他们抑或出现在电视访谈节目中,抑或主持着电台或报刊的专栏。他们全都高举着道德的旗号迫使我们忍气吞声。他们对伊斯兰主义发布一些错谬言论和空洞的概念。巴斯卡尔•博尼法斯揭露了他们的行径,指控了一种新的“文人的背叛”。 -
又见昨天
一部本该付之一炬的《杜高档案》,竟在北京的文物市场上完整出现,引起了中国知识界的震惊与关注。 这是我国当代所见散落于民间最为完整的个人档案,其研究价值自不待言。 而面对这厚厚六册记录了自己饱经政治磨难的原始文本,杜高先生何以言说? 一页页交代、检讨、认罪书;一页页检举、批判、劳教表……二十四年的青春与生命,就在这一页页的档案中流逝。 直面昨天,情何以堪? 难得杜高先生以宽厚之胸襟、平实之文笔,将那不堪回首的故人、往事一一道来,为今人,也为后人,解读着这部已属“文物”的“私家绝密”。其翔实的人生追述,冷峻的心灵拷问,清醒的历史意识,使我们看到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看到他们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民主进程中做出了怎样的牺牲。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明天。 -
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
这是一部关于1922年年非基督教运动研究的理论专著,这场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影响的运动以不同晚清历史上传统士绅发起的“反洋教”运动的套态及运作方式出现,是一场相对理性的以世俗人文化反对宗教神文化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也是19世纪20午代中国民族丰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以来,随着进化论及科学、哲学的问世,一场以人文主义为宗旨的批判宗教神文化的运动在欧美勃然必起,中国的非基督教运动也续其流、衍其波,发展成一场全国规模的思想文化及政治运动。这场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影响的运动以不同晚清历史上传统士绅发起的“反洋教” 运动的套态及运作方式出现,是一场相对理性的以世俗人文化反对宗教神文化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也是19世纪20午代中国民族丰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督教及其在华传教事业的评价,本书也有缕述。 -
The Wind from the East
Michel Foucault, Jean-Paul Sartre, Julia Kristeva, Phillipe Sollers, and Jean-Luc Godard. During the 1960s, a who's who of French thinkers, writers, and artists, spurred by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were seized with a fascination for Maoism. Combining a merciless exposé of left-wing political folly and cross-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with a spirited defense of the 1960s, The Wind from the East tells the colorful story of this legendary period in France. Richard Wolin shows how French students and intellectuals, inspired by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motivated by utopian hopes, incited grassroots social movements and reinvigorated French civic and cultural life. Wolin's riveting narrative reveals that Maoism's allure among France's best and brightest actually had little to do with a real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olitics. Instead, it paradoxically served as a vehicle for an emancipatory transformation of French society. French student leftists took up the trope of "cultural revolution," applying it to their criticisms of everyday life. Wolin examines how Maoism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s of France's leading cultural figures, influencing Sartre's "perfect Maoist moment"; Foucault's conception of power; Sollers's chic, leftist intellectual journal Tel Quel; as well as Kristeva's book on Chinese women--which included a vigorous defense of foot-binding. Recounting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odyssey of French students and intellectuals in the 1960s, The Wind from the East illustrates how the Maoist phenomenon unexpectedly sparked a democratic political sea change in 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