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itpop!
Beginning in 1994 and closing in the first months of 1998, the UK passed through a cultural moment as distinct and as celebrated as any since the war. Founded on rock music, celebrity, boom-time economics, and fleeting political optimism, this was "Cool Britannia." Records sold in the millions, a new celebrity elite emerged, and Tony Blair's Labour Party found itself returned to government. Drawing on interviews from all the major bands including Oasis, Blur, Elastica, and Suede, and from music journalists, record executives, and those close to government, Britpop! chart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pop moment. In this wonderfully engaging, page-turning narrative, John Harris, currently the hottest young music journalist in the UK, argues that the high point of British music's cultural impact also signaled its effective demise. After all, if rock stars were now friends of government, how could they continue to matter? "Cool Britannia was an empty promise that was bound to end in tears. John Harris captures the moment when New Labour, desperately wanting to seem hip, invited Britpop into Downing Street. Irresistible." -Billy Bragg -
摇滚乐狂躁的历史
搖滾樂是種極具美式風格的藝術型式,它以音樂的角度呈現流行音樂與價值觀的革命性改變,是一股如颶風般衝擊著白種中年人的迪奧尼索司式洪流,這股力量勢必要持續震撼好幾十年並導致美國文化的轉型。綜觀其四十餘年來的歷史,搖滾樂本身仍然不斷在自我創造,以挑戰、顛覆、打破舊有教條而建立嶄新的秩序。《搖滾樂:狂噪的歷史》係對於搖滾樂之全觀性的禮讚,除了詳實描述搖滾樂的根源,並且進一步探討圍繞在音樂周圍所凝聚成的「搖滾文化」。 在本書中,羅伯.帕默這位擔任公視搖滾史節目首席顧問的傑出搖滾評論者與音樂家,探求了搖滾樂複雜的創造過程,並深入至叛逆、反主流、多民族的美國文化裡,剖析搖滾音樂之所以成為有生命之藝術的原因。藉著對於其根源與分支的關注,帕默提出一套搖滾史持續發展的流程,並且將許多其所涵蓋的音樂範疇──從藍調與福音到雷鬼、叛客與饒舌音樂──綜合起來寫成這本史上最具洞察力的搖滾史。 -
時代的噪音: 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
2003年春天,美國出兵伊拉克。那年冬天,席格的朋友約翰在一個寒冷雨夜開車回家,看到一個高瘦的老人穿著厚重大衣站在路邊,手上高舉著一個牌子,許多車子從他身邊快速開過。他認出那是八十四歲的老人彼得席格,但看不清楚上面寫著什麼。等到開得更近一些,他終於看清楚了這個孤單、沉默但堅定的老者手上牌子寫著:「和平(Peace)」。 他不能想像,以彼得席格如此知名的人,只要打電話給媒體就可以表達他的意見,卻在這裡默默地舉著抗議牌。事實上,從伊拉克戰爭開始,席格每個月都會站在這裡,靜默地抗議。 —節錄自〈Pete Seeger:穿越二十世紀的抗爭民謠〉 抗議之聲,就是這樣疼痛成歌的。 現實也是這樣,疼痛成為歷史的。我們記下並傳誦、大聲喊出這些先行者的名字, 藉以告慰其他黑暗中的敲擊者。 「無論寫得多好的一本小冊子都不會被閱讀超過一次,然而一首歌卻會被用心銘記並且一次又一次地被重複吟唱」。Joe Hill的這段名言無疑是音樂何以改變世界最核心的詮釋。畢竟,歌曲比起書本更能以一種無形的形式跨越時空限制而穿透人心。 2004年,張鐵志用《聲音與憤怒》開啟中文世界的讀者對於搖滾與社會關係的新視野;2007年出版的《反叛的凝視》,則是對當代西方政治和文化反抗行動的反思;2010年,《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結合了前兩本書的搖滾與反抗精神,進一步書寫關於西方重要的抗議歌手以及他們所處時代,因此,這不只是一本關於音樂人的書,而是一本紀錄二十世紀至今的人民反抗史。 《時代的噪音》以人物故事為主,不僅對許多重要歌手做深入透析(例如Bob Dylan到底在什麼意義上是抗議歌手,Bruce Springsteen如何調和他的巨星身分與抗議姿態),也介紹了許多在中文世界比較少被討論的音樂人。另一方面,本書更深度著墨這些歌手所屬時代的社會史,並透過不同音樂人的故事書寫二十世紀至今的社會反抗史:從二十世紀初的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到六零○年代民權運動史,再到如今的全球化與反全球化鬥爭。除了有系統的音樂論述外,全書滿溢理想主義的豐沛情感與堅持,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歌曲背後,是一頁頁血淚斑斑的反抗歷程,讀之令人動容。 -
摇滚小书
摇滚,我们沉浸在摇滚音乐的魅力中有多久了?有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或者五十年吧。漫步在摇滚音乐小史中,我们的思维会被某种声音或声调、某次争论或赞许、某个外形或插图突然抓住,哪怕这些都是关于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刚起步的小乐队的;被一种声音、一个音调、一次赞同、一次争执、一个外形、一张封面突然抓住了思维,哪怕这些都是被一个还结结巴巴的乐队演绎的,我们为一个传说而痴迷着,哪怕已时过境迁很久了。 摇滚这个灌木丛文化成了数不尽的撰写的对象,大家热衷将它历史化、为它加注、给它分类。有的分类是以光辉大小为标准,可能以贡献多少为依据;有的分类以辉煌程度为标准,有的又以对摇滚乐史贡献多少为依据。然而完美的唱片图书馆总是把同样已经被人赞美过千万遍的不朽作品和巨擘歌手收入馆藏。这样就在不经意间过滤掉了一切偶然性、一切自发性、一切冒险性,而这些才是唯一可能令我们激动地发抖的因素,因为这是个人的发现、私密的发现。每个人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逻辑、自己的感觉去评估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带着完全的主观性。欣赏最好的也欣赏最坏的。最坏的东西在摇滚的世界里,经常是最好的。 一连串的名字、声音、反复段节奏重复的小段有的分类、叠句、图像、故事、趣闻逸事,在时间的龙卷风中彼此交缠着、渗透着,如同在我们在快死亡时生活在眼皮底下像一部快进电影里一样放过。这就是《摇滚小书》带给我们的阅读感觉,如同全身心沉醉在埃尔维•布里斯的每分钟45 转的唱片里一样。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的爱好(和厌恶)以瞬间镜头连接起来,没有特殊的评判、没有枯燥乏味和摆权威架子的研究。只是作者某个时刻的幸福、短暂却强烈的感受、有声的、充满感情的、详尽的对怪癖的摇滚之路的回忆。作者的这个怪癖和我们有点像,很像。但是他,除了有准确的又充满感情的记忆力,还有一手漂亮的铅笔画。 他笔下展开的是一个平行的历史,20 世纪下半叶的逝去的历史,是唯一真正打动过我们的,唯一我们曾参与过的历史。我们可以从头读起,也可以随意翻看任何一页,无所谓。它是一本可以倾听的书,它原版的音乐在我们的脑子里回旋。 雨果•卡萨维蒂 -
摇滚成金
他俩的相遇,是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 本书的书名《摇滚成金》直接来源于那个时代的流行著作《将布鲁斯变成黄金》,如何把握商业潮流,将大众娱乐转变成有利可图的产业?本书提供了清晰的路向。 20世纪40年代的芝加哥是美国摇滚乐的中心地带,其中尤以马迪•沃特斯为杰出代表,可是在遇到伦纳德•切斯之前他只是尚未化作龙的涸辙之鱼罢了,那是一个群情激昂的时代,如此多的年轻投机者涌入唱片行业——这个产业太新奇了,任何人都可以重新制定游戏规则,整个创业过程又是如此诱人,头顶上没有任何传统可言,更没有什么规矩束缚你的手脚。但伦纳德却成为其中最成功的一位,成功地将一家独立厂牌发展成与大唱片公司分庭抗礼的行业传奇! 回首业已成为历史的切斯唱片,一张张面孔水一样掠过,我们讶异于如此众多的大牌音乐人出自于切斯唱片旗下:马迪•沃特斯、查克•贝里、“嚎狼”、宝贝男孩、艾塔•詹姆斯…… 伦纳德如何神奇地跨越了创意产业与商业之间的巨大鸿沟,书中的一段话或许透漏了些许奥妙:任何人都会看到艺术家的存在,但是只有天才才能看到一个巨大的市场,尽管在普通人的眼里这只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 -
摇滚梦寻
这种音乐和这圈人(代序) 崔健采访录 梦系“唐朝” 沉默、勇猛的“黑豹” 通过音乐冲破一切束缚(1989乐队) 寻找新世界(呼吸乐队) 女子乐队的幸福和悲伤(眼镜蛇乐队) “超载”乐队采访录 发现生命的分量(穴位乐队) 最重要的是把音乐搞好(“新谛”乐队蒋温华(华子)采访录) 生活让我不能不说(Again轮回乐队) 不能再做梦(原“做梦”乐队陈劲、吴珂采访录) 后起之秀“指南针”乐队 “佤族”乐队采访录 “我作的是中国音乐”(记青年音乐家王勇) 按内心的方式生活(摇滚音乐家何勇印象) 为平民而歌(摇滚音乐家侯牧人谈话录) 剩下的只是去做(摇滚音乐家祝晓民采访录) 在沉默的后面(摇滚音乐家秦琦采访录) 别无选择的人生(记摇滚音乐家歇斯) 梁和平:关于大陆摇滚乐 金兆钧:中国摇滚乐之我见 台湾滚石如是说(滚石公司大陆事务主管张培仁(Landy)采访录) 程进谈话录 王晓京采访录 录摇滚找老哥(百花棚录音师王昕波采访录) 从著名词人到主流音乐企划者(黄晓茂访谈录) 摇滚“传教士”曹平 赵健伟采访录 李季与当年的“不倒翁”乐队 北京摇滚圈的Party 北京乐队成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