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猫王
郭骏,西安外国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主攻翻译理论与研究方向。现供职于新华社参编部。主要译作有《悲惨世界》、《三个火枪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萨达姆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2月)等。 一 普雷斯利家谱 13 二 短命的蜜月 29 三 渐为音乐迷 45 四 通往孟菲斯的路 59 五 初恋 73 六 追梦 87 七 玉不琢,不成器 103 八 痛苦的教训 117 九 破茧而出 133 十 灯光、摄影机、表演 147 十一 迷失 159 十二 屋里的新女主人 177 十三 爱情悬一线 191 十四 悲惨的结局 203 参考书目 217 埃尔维斯一生大事记 219 -
Heavier Than Heaven
Although the tragic circumstances of Kurt Cobains suicide are well known, the facts of his lifeand the influence of his artistryremain largely unexamined. Now veteran music journalist Charles R. Cross fuses his intimate knowledge of the Seattle music scene with his deep compassion for his subject in this extraordinary story of artistic brilliance and the pain that extinguished it. Based on more than 400 interviews; four years of research; exclusive access to Cobains unpublished diaries; and a wealth of documentation, Heavier Than Heaven traces Cobains life from his early days in a double-wide trailer outside of Aberdeen, Washington, to his rise to fame, success, and the adulation of a generation. Cross reveals the familial turmoil that fueled Cobains creativity, the generational history that forged his character, and the unusual love story that shaped his relationship with wife Courtney Love. Drawing from medical and police reports, and Cobains own private writings, Cross also reveals the truth about Cobains health struggles and his tragic final days. More than the history of a rock and roll star, Heavier Than Heaven is a portrait of creative genius and the will to turn pain into art. -
龐克的哲學
如果朋克不只是噪音 ——《庞克的哲学》 文/曹疏影 PUNK,台湾译成“庞克”,大陆译成“朋克”,有好事者也翻译成“崩客”、“叛客”、“胖客”,褒贬自见。 几年前同一个朋友说我是朋克,朋友说什么朋克,朋克就是一群疲弱的孩子。我没有争辩,因为这确实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朋克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中身穿铁钉皮衣、梳着鸡冠头的尖叫青年,他们没有苦大愁深的机会与经验,也没有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间或高喊几句革命口号,又焉知革命深处的险恶与悖谬。一句话,他们缺乏更为踏实和英勇的承担,他们,只是心理未曾“成年”的、疲弱的“孩子”。 然而我还是要说,在群体层面,我愿意成为一个朋克,即使自认并非铁杆朋克乐迷;我喜欢成为一个朋克,因为它从来就包括那些最为积极而质朴的信念和行动的力量,它对那些(被想象为在朋克运动中缺乏的)素质的实践不是更少,而是更多;我喜欢成为一个拒绝标签的朋克,恰因为朋克不是标签,它是当今社会中恪守真诚、与更多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是寻求对事物进行改变、对妥协进行抗拒的一种方式。 换句话说,朋克不仅属于乐迷,还属于对观念、行动和群体力量及共生方式大感兴趣的一些人。这也是《庞克的哲学》力求提供给我们的:“这本书不是仅写给乐迷的,而是写给对庞克政治与社会哲学特别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致力于描绘国际朋克场景(scene)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如何成长、变化、交叉蔓延(如很多关于朋克运动的书所做的那样),更力图“捕捉变动中的国际庞克场景的哲学”。简言之,它的兴奋点不是罗列乐队或事件,而是形形色色的朋克观念及其相互衍生的错综关系。 “音乐上的问题就留给乐评人吧”,尽管这么说,作者克雷格·欧哈拉(Craig O’Hara)在音乐及其周边事件的资讯上,却一点也不逊色。书中提供大量取自各种朋克同仁志的文字与图片资料,还有作者自1983年投身美国地下朋克音乐起拍摄的现场记录。克雷格·欧哈拉自己就曾筹组过无数朋克音乐会,也曾是湾区朋克同仁志的出版联络人,目前还是无政府主义出版社AK Press的合伙人之一。这些背景增添了本书的“自白”气质,却并未损伤其磊落。 在区分观念和群体时,作者重在朋克、正派朋克(strange edge)同光头党(Skinheads)三者的差别。其中,无政府主义与自我管理、反暴力与和平主义、反对种族/性别歧视、反对民族主义、实践环境主义与生态意识、致力于社群沟通(同仁志)和DIY精神等特质被作者视为“真正的庞克精神”的活水源头。这些朋克场景中普遍出现的元素背后,不是偶像崇拜和表象消费,而是纯真的愤怒和不断扩展的动力。 无论是真正的乐迷,还是那些对朋克持有刻板印象的家长和传媒,《庞克的哲学》都盼望他们能够了解:朋克“不是流行”,“不是一种特定的服饰”,“不是反叛父母亲的暂时现象”,“甚至不是一种特定的音乐风格或形式”;它是“对权威发出质疑”,是“巨大的反抗声音”,是“对乌托邦的想象与实践”。朋克,就象这本《庞克的哲学》的封面设计——一条线斜穿过去,撕裂,破坏,又最终渴望着“朋克式”的缝合。 《庞克的哲学》,克雷格·欧哈拉 著,张剑维、吴佳臻 译,商周出版,2005年4月12日初版。 -
解密列侬
约翰·列侬于1980年12月8日遇害,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名字还依然响亮如昔。关于这位创建了甲壳虫乐队的巨星,已经有了无计其数的文章和作品,但都没能回答:约翰·列侬是谁?什么才是真实的他? 他是一位内心充满自我怀疑的音乐天才;一位专一的丈夫和处处留情的浪子;一位尖刻的智者和软心肠的“泰迪熊”;一位居家父亲;一位和平斗士;以及一个迷途知返的孩子。从来没有其他艺术天才像他那样集各种矛盾于一身难以理解。 许多作品很容易把读者的注意力从关注真相转移到猎奇上,但本书不是。希望在本书中看到各种飞短流长和煽情噫想的读者可能会很失望。艾美奖获得者拉里·凯恩与列侬保持了长达15年的职业联系,在《解密列侬》中,拉里凭借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对一百多位列侬亲友的采访,再现了一个真实的列侬。 《解密列侬》不仅为读者解开了围绕列侬的令人吃惊的谜团,而且还把那些熟悉列侬的人的观察和凹忆编织起来,完整呈现了这位著名艺人的缺点、优点、欲望以及才华。 约翰·列侬与甲壳虫乐队的经纪人布莱恩·爱泼斯坦有过不正当关系?列侬与他的朋友之死有无牵连?斯图亚特·萨特克里夫是“甲壳虫乐队第五位成员”?列侬与年轻助理梅·庞的感情纠葛是如何开始并发展的? 凯恩通过叙述列侬一生主要大事和经历,揭开了长期以来笼罩着他的神秘——他的爱情、音乐天赋、在甲壳虫乐队的岁月、在纽约的生活、参加和平运动、缺点和欲望、精神胜利以及他最终的遗产。 -
伤花怒放:摇滚的被缚与抗争
这是一本并不晦涩的摇滚乐理论读物,它涉及到早期摇滚乐的社会文化意义,研究了一些至今没有得到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涉及音乐、社会、学术背景较深,所以妨碍了十年前那批读者的理解,但看来它正适合今天的读者。 本书的主题,正如它副标题所说,是摇滚乐的被缚与抗争,这是任何人理解摇滚乐都不可绕过去的主题,其中的悖论、矛盾、希望,以及论题展开的整个文化问题,都值得用十倍于此书的篇幅去论述。所以说,它应该被再版,在今天这个中国音乐界期待着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关口引起更多思考。 -
对撼法律
《对撼法律:摇滚巨星惹上的法律纠纷》内容简介:拜无良经纪人“所赐”,摇滚乐史上最成功的歌手之一“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临终前的经济状况糟糕透顶,他的遗产继承人为保护其形象宣传权而投身于一系列的诉讼……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摇滚乐队“披头士”解散之后,为了讨回被唱片公司剥夺的教百万美元版税,诸位成员重新聚集起来,启动了漫长的官司…… 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曾因自己的名作《危险》涉嫌剽窃而惹上纠纷,不得不出庭作证;问题少年自杀身亡,悲痛的父母要求重金属乐队“圣徒犹大”为此负责;而著名说唱乐队The 2 Live Crew则因为露骨的歌词而面临“猥亵”指控…… 糟糕的唱片合同、不理智的乐迷、贪婪自私的经纪人和会计师……凡此种种,均给摇滚艺人带来了难缠的法律问题。《对撼法律:摇滚巨星惹上的法律纠纷》作者根据向直接相关人士进行的采访以及对庭审记录和卷宗等第一手资料的研究,角度新颖地记述了摇滚艺人亲历的法律纠纷,揭开了摇滚乐世界的面纱,展示了这个光鲜行当的阴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