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人(下)
陈某26岁才投身漫画界在漫画家中是相对较迟的,其首个作品为《不是人》,一共推出了上、下2册。内容是替一些三国著名的人物来个「翻案」,全面地推翻了一般人眼中由《三国志》的著者陈寿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笔下所描绘的三国人物。把吕布、貂蝉、关羽、魏延、诸葛亮、姜维等历史人物之间的心路历程以另一种角度编写,故事内情出人意表,而往往发人深省。作画《不是人》期间,他一直包办故事创作、绘画等工作,可说是一部完全由他一手包办的作品。 陈某完成此作后曾拿到东立出版社香港分公司处投稿。当时他被提议直接参加台湾一个由东立主办的漫画新人奖选举。来自香港的陈某出乎意料地赢得台湾东立出版社的「第六届东立漫画新人奖」少年组第一名。该奖项甚少授与香港参赛者,而这亦是首次有新人奖的投稿作品达到能直接刊於漫画杂志的水平。2000年,陈某也再次凭此部作品夺得台湾新闻局主办的「金鼎图书出版奖(漫画类读物)」而进一步被肯定。 除了得到读者和业内的称许,同时也得到善长以水墨作画的漫画家郑问赞赏。而事实上陈某初出道便展现出成熟的画风,从外人眼中根本看不出来《不是人》是他首个漫画作品,他在此前未曾作过超过三页的漫画创作。 -
文化不苦旅
“文化不苦旅”是一个长期的文化项目,由马伯庸带领几位文化界知名人士,重走历史上知名的文化路线,如:诸葛亮北伐之路、三藏取经之路、丝绸之路等,将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集结成册,即为“文化不苦旅”系列书。 重走一遍北伐路,活在史书冷冰冰记载中的诸葛亮成为一个被无数细节构建出来的、活生生的人,甚至将成为我们共同的朋友。看他曾看到的山水,走他曾走过的栈道,呼吸同一个秦岭的山风,观察同一条汉水的奔流,大概这就是对他最充分的了解和尊敬。 作家马伯庸主编,国内首部历史文化主题mook创刊号; 以史为由却并不深沉,文化之旅也能轻松愉♂悦; 一个三国痴、一个毒舌影评人、一个文化公司老总、一个大牛编剧,一场突发奇想的诸葛亮北伐自驾之旅。追寻丞相足迹,自成都一路北上,沿途美食美景、文化典故层见叠出,而四个吐槽大师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也丧失殆尽…… -
青梅煮酒
这是一本对三国群雄进行人格心理的深度剖析的历史随笔。全书站在与罗贯中截然相反的立场上,对三国鼎立的主要人物用比较详尽的史料进行了勾画叙述和分析评论,将作者独到的见解活生生的陈列,如“江湖独狼”、 “天生郭奉孝”、“江东那一双碧眼”、“玄而又玄的英雄”等。 本书作者运用分析、批判的眼光,结合现代观念,细剖深究,再借助某种神奇的时间望远镜,终于将发生在一千七百年前那一个英雄世纪中的英雄人物、英雄心理,近距离地挪至现代人面前。无论是小说《三国演义》的读者还是同名电视连续剧的观众,都会从这本书中获得全新的感受。作者努力向我们证明:无需“戏说”,仅仅依靠一种别样的历史审视法,我们也能听到英雄的心在你的耳边正在“咚咚”地跳。 -
三国人物
《三国人物》是龚弘《古人今谈》丛书中的第二集,主要论及三国一代的历史人物,既谈他们的事迹,也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文笔浅近又复古意,典雅大方,议论更有引人入胜之感。 在今日出版界,“戏说”、“麻辣”一类的所谓历史书籍充斥市场,他们对历史的研究不是以尊重史实为前提,而是根据自己文章立论的需要,任意歪典历史的真实,许多读者往往分不清史实和谬误之间的界限,长此以往,其流毒势必遗害世人。龚弘先生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其作品有正本清源之效,同时,他认为历史对人有教导的功能,是一面镜子。因此,他并以阐述史实为最终目的,而是以史实为根据,对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使读者得到启发,获得教益。 《古人今谈》在《纽约周报》连载时,成为海外华人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窗口,广受欢迎。在台湾陆续结集出版后,影响巨大。现在,这套图书与钱穆的《中国历史精神》、余英时的《史学与传统》同时被选为台湾高中三年级以上学生必读的课外历史书籍。 -
三国演义长篇评书(16MP3)
《三国演义套装》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遣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说书家以独特的视角,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演义和评说。评书三国演义,在艺术结构、人物命运和重要事件的表述和处理。因为说书人文化水平的不同,艺术功力的不同,表现上也有所不同。因而呈现书坛三国百花齐放的局面。袁阔成先生的三国,吸收南北评书评话的众家优长,形成独家特色,得到广泛的好评。 -
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群雄蜂起、战乱纷争的最著名的社会大变动时期,政权并立、纵横角逐。用人、决策、择主、自我实现,成为三国英雄的时代主题。智谋纷呈,诡道异彩,道德和功利纠葛重重。风云际会的年代,民族心理和文化结构中最为复杂神秘的部分是被精彩地呈现。 本书分析的对象是《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 《三国演义》情节生动、故事完整、人物心理刻画细致入微,彻底抛开《三国志》是为了避免历史与小说不相一致时的无所适从。本书没有叙述、有分析,叙述也是为了分析,对人物的道德评判谨慎态度。 本书依据的蓝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的《三国演义》所引用的文字和情节均忠实于原文,只是对其中的标点有部分改动。考虑到读者手中《三国演义》版本的不同,本书所引原文只注回数,不注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