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读张爱玲
本书收录有张爱玲研究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二十五篇,研究领域多为以往张爱玲研究所未曾涉及,侧重张爱玲晚年的创作与研究,包括她晚年创作的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晚年从事的《海上花列传》英译,对长篇小说《十八春》的修订,在电影剧本创作上的风格与得失等等。对于张爱玲爱好者和研究者全面了解张爱玲的创作,有比较重要的价值。 目录 序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和“现时感” “阳台”:张爱玲小说中的空间意义生产 论张爱玲的战争体验与战时书写 百世修来同船渡 ——《封锁》的瞬间经验 解读《传奇》中的女性 ——张爱玲与伊瑞葛来的对话 张爱玲“晚期风格”初探 泛论张爱玲的最后遗作 范烟桥·丁谛·张爱玲 ——“同学少年都不贱”的三种诠释 情遇张爱玲 ——《同学少年都不贱》中知识女青年的同性爱再现与“婆”叙事体 轮回转生:张爱玲的中英互译 文化在文本间穿行 ——论张爱玲的翻译观 海上梦语两生花 ——论《海上花列传》中的苏白策略与张爱玲的翻译意图 女人故事:张爱玲的《太太万岁》 张爱玲与电懋 香港电影半生缘:张爱玲的喜剧想象 张爱玲看《秋海棠》及其他 ——没有硝烟的战争 1945-1949年间的张爱玲 离沪前的张爱玲和她的新上海文化界 ——从《十八春》的修订看解放初期的张爱玲 《色,戒》“考” 关于《张人骏讣文》 张爱玲读者言 附录:作者简介 -
浮花飞絮张爱玲
輯一:近年來走訪上海的張愛玲故居等地的所見所感,和意外取得張愛玲、胡蘭成姪女胡青芸對日抗戰後之戶籍資料後所作的考證記錄。 輯二:由張愛玲的生活和作品勾起的情思懷想。 輯三:親訪胡青芸,得以求證張愛玲與胡蘭成相交成婚、胡蘭成出亡日本前後的歷史細節。 作者李黎自言:「自少年到中年,我的閱讀的人生裡先是遇張愛玲而後逢胡蘭成,這些年來算不清反反復復讀了他們多少回,兼之涉及相干或不盡相干的書籍篇章更是不計其數。對張胡二家,於文,我是心存無限感激;於人,卻是從來未曾想過刻意找資料、作研究。但身住張愛玲駐足最後一程的加州,有意無意間總會勾起故地情思;而近年頻去上海,更覺時時處處張愛玲的文字記憶撲面而來躲也躲不過。直至竟在全然無意的巧遇下,得見原以為只存在《今生今世》書頁裡的胡蘭成侄女青芸,真像是冥冥中的機緣安排。 付印前夕重讀自己這些文字,尤其是面對舊時舊地的照片、昔日檔案原件的影印,也像是檢閱一個時代的燼餘錄;集成此書,感覺既是償文學之願,也是負歷史之責。」 -
張愛玲來信箋註
近代中國文學史上,沒有一個作家比張愛玲更傳奇,更神祕,更堅持自己。 對對近代中國文學研究著力最深的夏志清教授,早在一九六一年即撰文肯定「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一九九五年秋天張愛玲去世後,更以〈超人才華,絕世淒涼〉為題撰文悼念她。而張愛玲自一九六七年丈夫賴雅去世後離群索居近三十年,其毅力之堅忍,也和她的作品一樣,已在讀者心目中成為一種經典。 張愛玲隱居美國四十年間,最看重的晚輩,即是曾任教於堪薩斯、南加大等大學,並曾於柏克萊大學中國問題中心從事研究工作的莊信正教授。一九六九年張愛玲遷居加州之後至去世之前近三十年間,舉凡工作、搬家等等重要事宜,都託由莊信正代為處理,寫給他的書信高達八十四封,內容包括工作變遷、作品發表、譯文出版、閱讀心得及生活狀況,是她隱居歲月的對外發聲,亦可視為她的一幅幅自我素描。莊信正與張愛玲近三十年情誼「半師半友」,今由他提供這批書信並詳加註解,對每一封信的年代、內容背景做更明晰的描摹,為「張愛玲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
苍凉与世故
内容简介: 《苍凉与世故》的前半部分谈论张爱玲,苍凉代表了张爱玲自己的美学观点,世故则体现了作者对张爱玲的看法。后半部分则是作者在香港生活的所思所行,对于作者来说,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冲击下,仍能够坚持阅读、观察和思考,既是一种欢喜,也是一种失落? 目 录: 《苍凉与世故》 张爱玲的启示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和“现代感” 看张爱玲的《对照记》 张爱玲:沦陷都市的传奇 不了情:张爱玲和电影 香港:张爱玲笔下的“她者” 从《温柔的陷阱》到《情场如战场》 苍凉的启示 《色·戒》:从小说到电影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刹那怀想重拾经典 张爱玲与好莱坞电影 又一城狂想曲 “又一城”狂想曲 在香港反思资本主义 西九龙与香港文化反思 香港是国际大都市吗? 维港的文化风景线 旅游、阅读和老友 迪斯尼的理想哪里去了? “后旅游”的乐趣 追寻“前旅游”的乐趣 旅游加“神游”的乐趣 未来世界的“海市蜃楼” 情迷澳门,回眸香江 快乐颂——奥运的精神 历史和幽魂 重读《基督山恩仇记》 三个道德小小故事 悼念我的老同学郭松棻 悼念一位伟大的印尼作家 回忆七十年代的香港生活 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 混水摸鱼 漫谈我的购书经验 忧郁之都与动感之都 从诺贝尔文学奖说起 悼念天灾的无辜灵魂 我心仪的一条汉子王正方 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悖论 -
在这里
《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内容简介——上海是一座绝无仅有的城市,它不是巴黎不是都柏林,亦不以文学驰名,但文学的确是这个城的重要的人文景观。张爱玲在这个景观里面是一棵树,清贞冷艳。城市与文学的关系,向来是文学史论家无法绕过去的。都市影响文学,文学反映都市,两者瓜藤纠缠,成就了都市文学。探寻之间关系,一如考古,发现,推想,判断。 -
重訪邊城
一九六一年秋,張愛玲先訪台灣,再到香港,這是張愛玲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台灣。一九六三年三月,張愛玲將此行的見聞寫成一篇英文遊記〈A Return To The Frontier〉,發表于美國雜誌《The Reporter》。二○○七年,張愛玲作品的版權繼承人宋以朗重新整理家中的張愛玲資料,沒想到卻找出三十四頁張愛玲從未發表過的〈重訪邊城〉中文手稿,經過比對,發現它並不是〈A Return To The Frontier〉的中譯本,而是張愛玲在上世紀八○年代以中文重新寫作的新版本。 台灣與香港,在張愛玲眼中皆屬邊城,透過張愛玲靈巧煥彩的文字,我們得以一窺舊時台灣的面貌,也略嘗張愛玲對香港的淡淡鄉愁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