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寅恪读书札记 旧唐书·新唐书之部
先生生平读书,用思之细,达于无间,常由小以见其大,复由大以归于细,读者倘能由小以见其大,斯得之矣。先生读书,用思绵密,用语雅隽,立言不多而能发人深省。所记,大抵申抒己见,或取新材料补证旧史,或考校异同,与前贤札记之以铺叙例证得出结论者,颇异其趣。将来出,对于未来学术界将有深远影响,可预卜也。 先生生平所著书,大多取材于平素用力甚勤之笔记,其批校特密者往往即后来著书之蓝本。 -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本书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讨论了统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两书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论源流,提出著名的隋唐制度“三源流说”进而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讨论了统治阶级、党派分野、内政外交诸专题,对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两书在20世纪40年代分别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寅恪文集》。2001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列入新版《陈寅恪集》,并合并一册刊行。 -
陈寅恪印象
有这样一位学者:出生于煊赫世家,幼承庭训,长游四方。他留学于英、法、德、美、日、瑞士等著名大学,却不屑谋求任何学位;尚未发表一篇论文,就已蜚声学界,应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被誉为“教授之教授”;他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通晓外语最多的人,达廿余种,其中多有常人闻所未闻的死文字古语言,却一生不用外语发表论著;国民党撤赴台湾时,作为最主要的“抢救”对象之一,面对诸多大员的多次恳求而不为所动;解放后,他极受优遇,却又提出不学马列,不谈政治,在漫天狂潮中孤寂地枯守一隅。“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他以一个旧式鸿儒的耿介与自恃,坚守着业已冰冷的“精神之学问”,而不愿向时俗稍稍低一下头……。他就是本书的主人陈寅恪先生。 -
解析陈寅恪
《解析陈寅恪》全面收集了介绍和论述世称“义宁之学”的文章,深入地探讨了陈氏所涉猎的史学、文学、敦煌学、突厥学、藏学、蒙古学等诸多领域,全面展示了陈氏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和研究方法,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理解和洞悉陈寅恪内心世界和博大胸怀的门扉。《解析陈寅恪》还介绍了陈氏与王国维、陈垣、胡适、傅斯年等一代学人的交往,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义宁之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时代背景。 -
金明館叢稿二編
-
金明馆丛稿二编(二版)
本书为陈寅恪集之一种。收有论文、序跋63篇。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和清初文学、佛教典籍的著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收入了现在所能找到的作者全部著述。其中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七种,八十年代曾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次出版以上海古籍版为底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二书原据三联书店一九五七年版重印),内容基本不变。惟寒柳堂集增补了“寒柳堂记梦未定稿(补)”一文。诗集(原名陈寅恪诗集附唐篔诗存)和读书札记一集(原名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八九十年代分别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次出版均有增补。书信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四种均为新辑。全书编辑体例如下: 一、所收内容,已发表的均保持发表时的原貌。经作者修改过的论著,则采用最後的修改本。未刊稿主要依据作者手迹录出。 二、本集所收已刊、未刊著述均予校订,凡体例不一或讹脱倒衍文字皆作改正。引文一般依现行点校本校核,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尚无点校本行世的史籍史料,大多依通行本校核。少量作者批语、论述系针对原版本而来,则引文原貌酌情予以保留。以上改动均不出校记。 三、凡已刊论文、序跋、书信等均附初次发表之刊物及时间,未刊文槁尽量注明写作时间。 四、根据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发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異体字。引文中凡为阅读之便而补入被略去的内容时,补入文字加〔〕,凡属作者说明性文字则加()。原稿不易辨识的文字以□示之。 陈寅恪集的出版曾得到季羡林、周一良、李慎之先生的指点,并获得海内外学术文化界人士的热情相助。在此,谨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了此项工作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