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讎学
《校雠学》一书原是向宗鲁先生在川大授课的讲稿。向宗鲁逝世后,由其弟子屈守元根据讲义及部分手稿整理成书。本书分为十二篇,其中《原始》、《宗郑》、《明颜》、《申陆》四篇,分别对向、歆父子、郑玄、颜之推、颜师古、陆德明等列专章,对其校雠学上的业绩贡献作精辟论述,《择本》二篇从书史的角度对古籍诞生以来的校雠学历史作了深入的考论。全书分之则为历代校雠学家和校雠学的论列专章,合之则为一部完整的校雠学史。体大思精,结构严密。全书以骈文写就,俪语为纲,子注为目,疏密有致。阅读时除增长丰富的典籍知识外,还获得美的享受。 -
点校本两《唐书》校勘汇释
“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是为配合“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而组织出版的一套学术著作,可供修订工作者及专业研究者参考。新旧《唐书》是“二十四史”中颇为重要的两部史书,学界关注度大,研究成果丰富,但存在成果良莠不齐,校订体例及方法不统一,缺乏相关资料的有效整理和利用等问题。本书作者多年致力于两《唐书》校订成果的搜集整理工作,并集结成本书,希望能为研究者提供帮助,减少翻检资料之苦。 -
经义考新校
《经义考》为清初朱彝尊所著,收集先秦至清初研究经学的著作,著其作者、书名、卷数、存佚,并引历代学者之考论,再附以朱氏之按语,为我国最有系统之经学总目录,被誉为经学目录的集大成之作。现今《经义考》已经研究经学或传统学术所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惜一直未有整理本。目前学界使用的主要为中华书局根据1936年版《四部备要》本缩印而成的,但由于其卷帙庞大,缩印后字非常小,且未加新式标点,学者使用颇感不便。为此台湾著名经学研究大家林庆彰教授,组织各方力量,费时十几年而成《经义考新校》。 《经义考新校》以卢见曾刊本为底本,参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详加校勘,并加新式标点。该书的最大亮点是吸收了后人的研究成果,如把翁方纲所作《经义考补正》、罗振玉《经义考校记》和《四库全书总目》中涉及《经义考》之资料,一并附于相关各条目下,以资参证。 全书总字数约400万,分10册精装,附有书名和作者索引。 -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全二册)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是清乾隆间所修《四库全书》的各书提要总录《四库全书总目》的简本。由于《总目》卷数过多,使用不便,四库馆主事者纪昀等又压缩删节,不录存目之书,只录收入《四库全书》的著述,编成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著录图书3470种,提要也有节略。是一部较全面评介中国古籍内容的书。对于期望了解祖国文化遗产一般情况的读者,能够起知类通方的作用,而且还能鼓励读者去找原著阅读。 -
比经推例
《比经推例》内容简介:经乃先秦王官之书,汉代经学则由政治学逐渐转变为经学文献学。治经方法也渐由师说家法、章句授受之“因承”,转而为比经推例、群经相明之“推证”。何休、杜预最为简洁地揭示了春秋学的“大义”:《春秋》非射覆之书,褒贬寓于经文之中,更藉由经文与经文的关系呈现。同样,由于训诂材料的缺乏,三礼注释也必须凭借经文上下前后、轻重隆杀的关系做出推论。汉晋经注文本本身也存在彼此发明、前后照应的关系。清人注疏或者纠正了他们的缺漏讹误,但完全秉承了他们的治经方法:比经推例。比经推例最大限度的通联了同类型、同时代的文献,也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文本内在条理,几乎必然地成为了经学文献学的核心方法。这是否与经文自身的结构、书写方式有关?比经推例又存在着什么天然的漏洞,会怎样影响经学的阐释? -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二卷)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2卷)》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