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目答问补正
《书目答问》是张之洞于同治十三年(1874)任四川学政时,因“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而“告语生童而设,非是著述”。此书共著录图书两千二百余种,设经、史、子、集、丛书五部,下又分小类、子目若干,突破了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又于各书下注明卷数、作者、通行易得本等,间有简明按语,指示读书门径。 《书目答问补正》包括张之洞所撰《书目答问》及范希曾所撰《补正》两部分。 张之洞所撰《书目答问》初刊于清光绪二年(一八七五》,此后重印再刻,流传极广,在近世学界产生过很大影响。遣部书虽然已历一百三十余年,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张之洞字孝达,又字香涛,别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晚年号抱冰老人。直隶河间南皮人。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生于贵州二旦统元年(一九。九》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三岁,谧号文襄。他十四岁考中秀才,十六岁考中举人,二十七岁考中进士。此后开始漫长的宦海生涯,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不过此时正是清王朝衰败之世。早期他是清流派的主要成员,后又受西方文化与时势的影响,逐步转变为洋务派的知名人物。他集儒学与能吏于一身,好学善文,著作宏富;其中稍早于《书目答问》的《辅轩语》,虽是主要讲举业的,但此书;I学」篇都是讲述治学的主张与方法,而且贯穿于《书目答问》之中。参照阅读,颇为有益。 《书目答问》编着宗旨,正如其「略例」所说,「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J信张之洞提出「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他又在《辅轩语》学」篇中提出,「读书宜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虽多无用,得门而人,事半功倍号在《书目答问》中,他不单纯追求古本,而是以不缺少误、当时有见实用者为主。「多传本者举善本;未见精本者举通行本;未见近刻者举今日见存明本;近人撰述,成而未刊、刊而未见者尚多,要其最著者。 影印《书目答问补正》《批注本》序(朱天俊》 袁行云题记 王伯祥题记《二》 王伯祥题记《二》 《书目答问补正》序(柳诰征》 《书目答问略例》(张之洞》 《书目答问补正目录》 卷一 经部 卷二 史部 卷三 子部 卷四 集部 卷五 古今著述合刻丛书目 姓名略 范希曾跋 后记《王浞华》 -
宋元旧本书经眼录 郘亭书画经眼录
莫友芝(一八一一至一八七一)是晚清宋诗派的代表诗人,同时也是集文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书画学、金石学、版本目録学等于一身的著名学者。关于他的目録学著作,最为人熟知的便是《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和《宋元旧本书经眼録》,前者经傅增湘先生订补、傅熹年先生整理为《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一九九三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宋元旧本书经眼録》三卷,系莫友芝对平生所见的多种宋元精刊本或抄本、手稿所作的记録,或释题概要,或考订源流,或品评优劣,或録写其序跋、印鉴,凡130余种,深受藏书家重视。该书附録两卷,一卷为书衣题识,系莫友芝对家藏的部分古籍所作的题识,一卷为《金石题识》,系莫友芝对所见所藏的历代金石拓片的题识,都颇有价值。该书没有点校本行世,学者利用颇为不便,此次予以专门点校整理。莫友芝的目録学著作,还有一部重要的手稿经常为人提及,但下落不明,被疑已散佚人间,那就是《书画经眼録》,本次在广采版本的基础上,予以点校整理。 -
四库提要辨证(全四册)
本书是现代著名古文献学家、目录学家余嘉锡先生最重要的学术著作,著者萃毕生精力,参阅大量文献资料,成全书二十四卷共四百九十篇,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原次排列,每篇先摘引原文,后订正其谬误,补其阙略。书中或证其引书有误,或证其所论与事实不符,或证其所举年代有失,援据确实,曲畅旁通,足以解惑辨疑。曾于一九三七年排印了史、子部未完稿十二卷,后全部定稿于一九五八年十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一九八○年中华书局加标点重排出版,今据中华书局一九八○年本重印,并在书末增加了书名音序和笔画两种索引,以便使用。 -
余嘉锡论学杂著(两册)
本书包括中华书局一九六三年版《余嘉锡论学杂著》的全部内容,包括论文、书籍的序跋和杂考三类共三十篇及读书随笔三十条,此次新增读书随笔二十三条、七律四首、墓表一篇、附录《余嘉锡先生传略》一篇。所收多为著者一九四五年以前所写,涉及古籍的流传、古代书册制度的沿革、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生卒年月考证、重要历史文献中所反映的史实及目录书籍的源流和一般考勘的方法等等。内容充实,考证详密,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献、小说、戏剧以及校勘学、目录学的人颇有参考价值。 -
牧齋有學集(全三冊)
《牧斋有学集(全3册)》数量上超过初学集,内容也较为丰富,不仅可以进一步看到钱谦益晚年在经学、史学、子学、文学、佛翠、版本目录等各方面的见解和成就。钱谦益诗文,在明亡以前所作为初学集,一百十卷,业已出版。有学集是钱谦益入清以后所作的诗文,共五十卷。钱谦益生平和他的政治、学术、文学等方面的简介,已见于初学集出版说明,不复赘述。 -
中国古籍版刻辞典
《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189万字,收集了21500余条词目,大体时间断限上溯唐代下及清代乾隆前后。主要内容涵盖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版刻名词。包括各种版本的名称、印刷用纸、款式、装帧,也包括一些书业用语,如边准、朱丝栏、黑口、鱼尾等,从中可以窥见版刻的时代变迁。二是刻字工人。在古代,刻字工人虽然站在图书生产的第一线,但作为普通的手工劳动者一直是不被人注意的,也很少有专门的记载。本书中收录了万余条关于刻字工人的词目,主要记录他们所雕刻的图书,填补了史料空白。三是历代刻书家、抄书家。侧重于宋、元、明三代,也包括少数清代稀见的和有学术价值的书籍的刻印者和抄写者。刻书家往往是古代书籍的出版发行人,这为书籍或出版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四是版本书目。收录了部分版本方面的专著、书目、题跋,并简介其内容和使用价值。例如,辞典介绍了宋刻本的八大特征,为人们鉴定版本真伪提供了依据;指出研究明清两代雕版印刷可以参考《武进陶氏书目丛刊》等。另外,本辞典的资料来源既有原本或影印本,也有各种参考工具书,书后附列了从清乾隆38年(1773)武英殿聚珍本到2005年部分版本方面的专著、书目共计248种,是研究我国古籍版刻的珍贵线索。我国古代刻书、印书、抄书极为兴盛发达。雕版、版刻是印刷术的渊薮,而印刷术是我国贡献给全人类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然而,有关书籍版刻方面的资料和知识,一直缺乏专门而全面的搜集和系统整理。作者瞿冕良先生生于1924年,是我国清代常熟著名藏书家瞿氏后人。从1977年起,瞿先生便开始积累和研究古籍版刻资料,1999年2月《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初版印行于世,2001年获第四届国家辞书奖一等奖。《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内容更新更全,增添了近2600条词目、40万字。尤其是增加了许多国外藏书单位所藏的中文善本书的资料,特别是一些稀见的或国内已不见图书的原刻本的情况。如作者在后记中提及的明代《简文编》一书,国内认为原书已佚,却不料在国外发现了原刻本。这些发现无论是对本书还是对我国的古籍整理工作,无疑都是有很大价值的。再如,辞典对翁同龢的介绍,初版用500余字,介绍翁氏刻印本、抄本和稿本的情况;增订本用800余字介绍同类内容,稿本篇目由13种扩充到42种。同时,增订本还吸收了1999年到2005年最新研究发现。 《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考订更加周详,除对原书的错漏失误进行修正外,对资料、书目进一步考其渊源,辨其正误。作者对郡庠本、郡斋本、建宁本、朝鲜本等各种官刻本和地方刻本都作了详细的考订和恰当的评价,使读者不但知其历史渊源、刻书情况,还知其优劣。作者的资料来源,除间接来自前人的记录和收集,如各种读书志、藏书目录、善本书目提要等,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作者的亲眼所见——原刻本或影印本,因而书稿中有许多对前人记录错误的订正。对一些抄书家、版刻工人,作者虽发现有误,但由于资料有限,或没有第一手的资料,因而以待考或存疑的形式出现在书中,对读者而言,查而不得无疑是一种遗憾,但从中可看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既不全信前人之书,也不随意妄下论断。这样的表述,辞典中时有所见。辞典中留存的待考和存疑之处,正是后来者探索前行的路标。 《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以人名、室名、丛书等为主,兼及单本古籍,实际内容是图书,版刻工人词目主要介绍其参加刻过的古籍;抄书家、刻书家、藏书家词目主要说明其所抄、所刻、所藏图书;以室名为词目的,介绍的仍是其主人所抄所刻所藏之书。因此,书中保留大量的我国古籍书目,包括很多善本图书的资料,其中不乏他书提之甚少或没有提及过的资料。另外,对明代嘉靖以前的刻本,作者都尽可能查明行款著录之,以方便读者查考版本。这些不仅使本书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也能为目前国务院正在组织的古籍整理和善本书目的挖掘保护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