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迟湖
本书是00后写作者黄昶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在湖中找一个寻不到的人,在洛阳村中遇见洛阳,在夜半呼唤一条龙,在台风天追踪无雨的台风眼,在棋局中找生命的疑问,在迷途中重构一个过去的故事,在美梦星寻找另一个现实的家……
在一个个似真亦幻的世界中,他总在找寻那个不见的人、遗失的梦。
-
每个人
◆◆当代法语文坛桂冠作家 让-保罗·杜波瓦 代表作
◆◆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知名译者黄荭原文直译
◆◆法语版售出超70万册,版权售出30个国家和地区
———————————
在绝望与诙谐中刻画普通人缓慢崩塌的生活,安抚失败人生的每一道伤口
“我一共犯过两次错,两次都以被赶走告终。你们将来会了解到一些关于我的令人不快的事。它们都是真的。这一次,我同样无法替自己辩解。很快,我的过往就会成为你们茶余饭后批判和谴责的对象。但我还是希望你们可以记住一句话,这句朴素的话是我父亲常说的,用来替每个人的过错开脱: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的方式都不同。”
————————
故事从主人公保罗·汉森在蒙特利尔监狱服刑开始写起,当下的监狱生活与保罗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交叉并进,直到最后才揭开他被捕入狱的原因。平静克制的叙事中蕴藏着浓烈的哀伤与孤独,但也不乏种种幽默诙谐的细节。
保罗出生在法国图卢兹。他的父亲约翰内斯·汉森是一名丹麦牧师,来自日德兰半岛上一个只有八千居民的小镇,母亲安娜就出生在图卢兹,继承了家里经营的小影院,在新浪潮时期是当地有名的“艺术和实验”类影院。保罗度过了幸福的童年,但先锋派的母亲与捍卫传统宗教信仰的父亲之间的分歧越来越难以弥合。最终,这个家庭以约翰内斯牧师只身出走加拿大而宣告终结。
父亲离开的第二年,保罗也飞往了加拿大。在一场意外变故后,他搬到了蒙特利尔生活,成为一栋公寓楼的管理员。但随着业主更替,这栋曾让他忙碌又快乐的公寓变成了一间冷漠的牢笼。过分严苛的要求、不近人情的新任业委会主席、无情的解雇、恋人的死都将保罗推向了崩溃的边缘,直到某日午后,在面对又一次苛责时,他终于情绪失控……
————————————
关于一个陷入困境的梦想家的动人故事……轻盈中闪烁着残酷的现实主义之光,二者实现了完美平衡。——《金融时报》
人文主义植根于杜波瓦的内心深处,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对任何事物不抱幻想的人……正因如此,他才能以随性、优雅的姿态为我们端出这杯将幽默、智慧、感性混合在一起的鸡尾酒,再一次取得了巨大成功。——BibliObs
一部忧郁而明亮的小说。——《费加罗报》
一部感人且怀旧的小说,关于我们逝去的幸福。——法新社
一部关于失败的优美小说。——《世界报》
-
群众
· 首部关于现代中国群众书写的深度研究,勾勒“群众”话语的脉络,探索现代知识分子与“群众”的相遇和融合
· 巫鸿、杜赞奇、黄子平、孙江、毛尖盛赞推荐!
————————
此书在我的阅读史上有着重要位置,因为它第一次使我认识到为什么现代是“群众”的时代,“群众”就是现代性。肖铁通过对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理论翻译和视觉文化的分析,清楚显示出“群众”的崛起是中国从传统王朝到民族国家转变中最激动人心的核心叙事之一,不但成为文学家和艺术家不断建构的对象,也通过这种建构获得了超越个人的主体含义,并以其内在的不稳定性造成浮动的张力。 这些讨论对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以及思考当下社会和文艺创作都有鲜活的意义。
——巫鸿(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趋于聚集,但历史上社会精英大多质疑这种群体。肖铁相当敏锐地指出,在中国的“现代”时刻,权威知识分子试图将人群转变为“群众”——一个自然、顺从地为实现国家进步目标而努力的群体。
群众活动的不稳定现实必然会躲避这类书写的限制,肖铁扎实的研究展示了心理学、文学等领域的知识分子对归属于群众的矛盾心理。即使是当他们义正词严地构建群众“真实声音”的时候,知识分子们的忐忑不安、进退维谷也常常溢于言表。这本书恰逢其时:在世界各地,民粹民族主义的时代再次来临。我们有必要读一读这本关于现代群众起源的杰作。
——杜赞奇(杜克大学东亚研究教授)
“你不问我,我是知道的;你若问我,当我试图回答时,就不知道了。”奥古斯丁这一关于何谓时间的句式无疑可以套用在对何谓群众的诘问上。在众多现代性概念中,似乎还没有哪个概念比群众更难界定的:看似复数实为集合单数,貌似具体实则抽象,既是沉默的被写体亦为能动的暴力装置。作者通过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心理学文本,以美妙的笔触揭示了群众所内涵的现代性悖论。从概念史研究的角度看,本书充满张力的叙述还引申出相反相成的何谓个人的概念,读罢令人掩卷沉思。
——孙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历史学院教授)
————————
中国从王朝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变中,群众作为中心概念,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思考自我和国家,探寻启蒙与革命的想像载体。本书通过对小说、哲学、诗歌和心理学论著的细读,分析现代中国文化与政治想象中群众的核心性和历史性,更把中国群众话语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知识语境下,挖掘被忽视的跨国互动和差异。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综合文学研究、思想史、批判理论和人类科学史,凸显现代人类科学知识的形式、新兴艺术的表现和不断变化的政治诉求之间的纠葛。
现代中国群众话语激发主体性,鼓舞行动,既促进也限制了关于团结的表达,因此同时扩展并约束了大众政治兴起时期政治的地平线。作为第一本关于现代中国文学和思想中群众美学与政治的深度研究,本书审视革命时期现代群集想像的许诺和羁绊,并放眼于后革命时期集体生命的重新思考。
-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故事发生在一战刚结束时,世界尚且留存着混乱的秩序,人们的内心惶惑不安,不知该如何与自由相处。克林索尔,这位在光阴流转中努力把握生命意义的画家,借由黑塞之手,成为了求索者的化身。在这个由战争撕扯然后被重重抛下的世界,克林索尔与他的朋友们——中国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等人,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伙伴,一起寻找内心的安宁,并试图通过艺术来解答生活的疑问。
透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见证赫尔曼·黑塞对生命、艺术和自由的探索,更能看到他如何用一部中篇小说,将个人经历与时代洪流融为一体,展现独特视角下的精神世界。
-
鞑靼人沙漠
☀️ 生活的暴雨不会轻易停歇,人要学会在雨中起舞
意大利作家迪诺·布扎蒂享誉国际的代表作,意大利语全新直译,精装典藏版。
博尔赫斯爱不释手的“私人藏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等待野蛮人》灵感来源,《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者扬·马特尔推崇备至:我经常认为迪诺·布 扎蒂是一个更开朗、更温暖的弗朗茨·卡夫卡。
日复一日的例程和习惯,将我们牢牢捕获,于是有人编织起一个名叫“希望”的幻影,用以填满枯燥、无望的日常,直到生命终结。
一部给一无所有而又满怀期待之人的生命寓言书:一切都尚未确定,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似乎都在等着我们。
有些名字是不会被后人忘记的。迪诺·布扎蒂无疑是其中之一。——博尔赫斯
-------
九月的一天早晨,年轻的军官乔瓦尼·德罗戈被派往一个偏远的边塞巴斯蒂亚尼城堡服役。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他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期待。满腔热情的德罗戈等待着山那边鞑靼人的进犯,等待着一场伟大而光荣的战斗,等待着胜利的“前夜”的到来。可鞑靼人一直了无踪影。三十多年过去了,德罗戈的意志和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消磨殆尽,就在此时,鞑靼人的进攻开始了……
-
见怪啦
◎一句话推荐
赛博聊斋,中式奇谭,比电子榨菜还要上头的脑洞故事,知乎知名答主豆子首部短篇小说集
----------
◎内容介绍
柠檬精只听好话,空耳怪不出恶言,痴心人因一段意外闯入的记忆殉情而死,疯秀才被自己所写的故事迷惑虚实不辩,磨镜人困于镜中,运时者为时所误……
本书共收录奇谭式短篇小说二十余篇,有发生在普通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有科举制度下落魄读书人的奇遇,有改变普通人命运的离奇事件,亦有改编自民间轶事的传说故事。
关于这部作品,书中的两位角色段于淳与衣鱼虫也有一些议论要发,且听他们一问一答:
段于淳: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衣鱼虫:这本书是豆先生的首部小说集。都是些志怪奇谭,背景多是明清,有的则发生在现代,穿越古今。行文带一点点的古文翻译腔,是一本完完全全中国化的故事集:失意的士子当上虫类的知县,为虫类主持公道;野兔为了族群生存,利用兵勇繁衍后代;明代女孩被带到现代社会;一个可以压缩和拉长时空的老头被袁崇焕逮捕……总之,是真正的中国奇谭。
段于淳:这本书是怎样创作的?创作这本书有什么目的?
衣鱼虫:我听说,安宁的人,从来不问结果,只管潜心耕作;焦虑的人,关心的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事。故事里不存在的人,都是我们的心猿。这些故事,豆先生有“三得”——从古籍中采撷只言片语,改编成长文,此谓“拾得”;在田间茶肆,采访耆老,将故事润色成文,此谓“问得”;将梦中支离破碎的故事发挥成文,此谓“梦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