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大都会
中国人在美国当公务员
解读美国大城市背后永不停歇的政治角力
大都会的活力从何而来?如何像运营企业一样运营政府?个人力量如何影响社区营造?纽约是大城市的特例还是范例?房地产税如何连接私人义务和政府义务?
《大国大城》作者、经济学家陆铭,哈佛大学教授戴安·E.戴维斯倾力推荐!
编辑推荐:
◎一本跨领域深入解读纽约的科普读物,包含城市规划、政策、经济、建筑设计等多重视角。美国注册规划师、前预算局公务员对美国城市的深度观察。
对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兼具客观、理性和深度的纽约城市指南。作者有着哈佛大学建筑硕士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发展硕士的双重背景,曾就职于纽约市政府预算局,现为美国注册城市规划师,能够从经济地理、政策法规、公共空间等方向解读纽约的特点,探秘美国大城市的城市更新。
◎美国政治制度如何影响城市?中国大城市的生长轨迹与美国有何异同?
城市空间、公共交通、地产开发等课题和每个公民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学习借鉴他国已有的现实案例,尤其是如纽约这样极具特色和活力的超级大都会,对推动改善我国目前社会环境有重大的意义。作者在解读纽约城市运行逻辑的同时,对比了中美两国在政府运作、社会模式、公共空间规划等方面的异同,试图探讨理想城市的多种可能。
◎图、文、数据结合,在街头摄影中想象城市律动,从数据分析中解构空间政治,把复杂的城市问题简单化、趣味化。
作者精心绘制数十幅纽约区划图、路网图等,宏观且客观地解构了纽约的空间政治。从纽约社区花园、公园绿地到摩天大楼,150幅全彩纽约街头摄影带读者走入真实纽约生活。
✨
名人推荐:
看纽约的实践,能够了解如何建设充满活力、宜居且和谐的大城市,以及市场、社会和政府如何各司其职。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经济学家、《大国大城》作者
本书回答了各地无数居民和政府官员都关心的问题:如何平衡公共与私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它也直接揭示了纽约市的魅力所在,帮助读者理解 为什么这座特殊的城市会成为全球讨论的焦点。没有比这更及时、更出色的读物来了解这座永不停歇的迷人城市了。
——戴安·E. 戴维斯 ,哈佛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教授、前系主任
内容简介:
纽约大都会背后都有哪些博弈?政府如何“企业化”运营?
新冠疫情期间,“开放街道”政策如何体现城市价值观?
复杂的城市更新项目如何推进?个人力量如何影响社区营造?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一线城市中个人、社区、政府、企业间的关系愈加复杂,与此同时,住房保障、公共空间、社区营造、公私合作(PPP)等问题的讨论也愈发激烈。纽约作为全球闻名的国际都市,是城市发展的“超级试验场”,也有着种种可供参照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背后都有一个城市独特的发展模式。本书以一系列独立成章的短文组成,串联描绘出纽约种种独特或奇异的城市发展现象(比如公共空间的打造、地铁运营、地产开发和规划等),并用制度的逻辑来进行分析和解读,结合对日常生活的审视和学术框架,通过解构纽约来重构城市。
-
女性主义城市
女性生活在男人的城市里
公共场所不是为她们而设计的
女性的恐惧绝非无缘无故
这个城市需要听到她们的声音
女性与城市的关系,远比你意识到的复杂。
建筑师视而不见的女性:多伦多市的“风效应指南”假设了一个“标准的人”,这个人的身高、体重和表面积都与一个成年男性一一对应。你永远不会想到,性别偏见会影响摩天大楼的高度和位置。
困在心理地图里的女性:“你为什么一个人在晚上走?”“你为什么要抄那条近道?”关于强奸的迷思塑造了女性的心理地图,限制了她们的行走。
从历史中消失的女性:“如果我们穿越隧道回到过去,我们总会在大街上发现一个女性漫游者正从波德莱尔身边走过。”
通过城市历史、流行文化和私人经历,女性主义地理学家莱斯利·克恩揭露了隐藏在人们眼前的东西:我们的城市、家庭和社区中先天内置的不平等。
克恩提供了“女权主义城市”的一种愿景。她讲述了恐惧、母性、友谊、激进主义以及独处的快乐和危险,全新绘制了女性主义城市的地图,以建设未来更公正、更可持续、更有利于女性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女性不会被抹去。
-
德累斯顿
◎ 编辑推荐
★冯内古特《五号屠场》原型,丘吉尔缄口不提的敏感事件,广受争议的盟军轰炸行动
战争结束在即,德累斯顿是合理的军事目标吗?如果说摧毁德累斯顿是犯罪,那么谁才是真正的罪犯?
★《泰晤士报》年度图书,一部独一无二的城市史,讲述艺术之城的前世今生
从典雅、文明的往日辉煌,到残酷、狂热的纳粹时期,到毁灭与重建的极端年代,一直到今天的和解与复兴。
★从空中到地下,从前线到后方,多视角叙事,完整还原灾难始末
“从计划到执行,这个故事由关键参与者以及地面上遭受攻击本身及其后果的受难者讲述。”——罗伯特·福克斯
◎ 内容简介
“一场大火从德国喷出,绕世界一圈,然后又回到了德国。”
1945年2月,末日从天而降,上千架轰炸机飞过,德累斯顿在一夜之间沦为废墟,“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欧洲文明的中心,被炸出了20世纪。
在二战接近尾声之际,针对德国城市和平民的无差别轰炸对战争进程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惨痛的伤亡以及巨大的破坏引起了舆论的激烈反应。纳粹当局将盟军的攻击称作“恐怖轰炸”,英美媒体亦为德累斯顿这块瑰宝的毁灭而震惊,就连丘吉尔也对空袭的必要性产生怀疑。
究竟谁该为德累斯顿的毁灭负责?这一问题的讨论经久不衰,热烈程度甚或高于人们对广岛核爆的关注。冷战时期,德累斯顿的废墟在“铁幕”之下成了英美帝国主义恐怖暴行的物证,也刺激着大西洋两岸的反战运动。到今天,德国右翼组织仍然试图利用这一事件,以期将德国人塑造成战争罪行的受害者。
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轰炸发生的那一夜——在德累斯顿,千百个声音正等待着世界的倾听,是时候看看那场骇人听闻的毁灭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 媒体评论
正直的愠怒驱动着这一扣人心弦的研究。
——马克斯·黑斯廷斯(《日本帝国衰亡》作者)
令人不安又无法抗拒。辛克莱·麦凯赋予了这个黑暗的主题以生命。
——基思·罗威(《野蛮大陆》作者)
清晰而公正地描述了空战历史中最臭名昭著、最具破坏性的空袭。从计划到执行,这个故事由关键参与者以及地面上遭受攻击本身及其后果的受难者讲述。
——罗伯特·福克斯(《我们见证过》作者)
这场火风暴及其后果为这座城市的六年战争划下了创伤性的结局,它铭刻在人们的公共记忆中,在易北河畔被火烧黑的石头上依然清晰可见。
——《金融时报》
麦凯的丰富叙事和描述天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那个可怕夜晚的考究而坚定的记录。对现代历史上最具道德争议的军事行动之一,这本书是极为可读和精心制作的补遗。
——《华尔街日报》
麦凯避免直接的说教,他更关注德累斯顿人年复一年的纪念仪式以及这段历史在集体记忆中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他为这座城市在现代的复活感到欢欣。
——《经济学人》
引人入胜、研究充分、写作有力、结构得当。献给所有对军事历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感兴趣的人。
——《图书馆杂志》(星级评论)
麦凯的广泛研究和生动书写捕捉了轰炸的恐怖和悲剧。读者不会轻易忘记这段关于毁灭的叙述。
——《出版人周刊》
-
南京城市史
前有蒋赞初《南京史话》 今有薛冰《南京城市史》
全面讲述南京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
中国首部城市史 南京文化经典读本
完整呈现清冯宁仿杨大章宋院本《金陵图》、
明朱之蕃《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
★编辑推荐
◎第一次全面讲述南京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南京首部通史;中国首部城市史
本书为大家展示的,是同一空间的时间图景,也就是在南京这片土地上,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古到今的历程。从远古时期的北阴阳营文化到21世纪的“和谐南京”,打通时间的脉络,全景展现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为中国首部城市史。
◎南京文化经典读本,曾获南京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荐
南京是帝王也是佳丽地,是六朝古都也是十代都会 ,是悲情城市也是和谐之都,本书道尽一座2500年城市的辉煌与磨难、前世与今生、内涵与外延,为南京文化经典读本,已长销十五年。
◎以文字为本,辅以历代地图、文物考古图、古画、老照片、摄影新作,古今呼应,从数个层面,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对南京的生长和发展进行想象、描述和还原
最新版的《南京城市史》,收入历代地图50幅、文物图20幅、古画45幅、老照片60幅、现当代摄影家新作40幅。南唐以前,以文物考古图为主,明清时代侧重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摄影家、旅行家的南京影像,唐宋、明朝和21世纪,分别增加图文特辑,补足金陵胜景与意象空间。
◎经南京德基美术馆授权,将长达十米的清代宫廷画师《冯宁仿杨大章宋院本金陵图》全卷收入,单独印刷,作为附册,以呈现南唐至宋代的金陵风貌
国宝级《清冯宁仿杨大章宋院本金陵图》为研究宋代社会风俗史、经济史、商贸史、农业与手工业史、建筑史乃至交通运输史等,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图画参考依据。此图由南京德基美术馆于2015年斥五千万巨资竞拍获得,回归南京,首次收入大众图书。
◎收入明代金陵状元朱之蕃的《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印证“世界第一大城”的城市想象与记忆格局。
晚明文人士大夫兴起游冶观览胜景风潮。朱之蕃自选“金陵四十景”,调和金陵王气与文人品位,顺应城市想象的惯性路径,远追南京的六朝文化,从而形塑记忆城市的格局,确立了影响至今的南京城市游冶空间。书中以特辑完整呈现。
◎20多张新世纪高清大图,从黑白记忆跃入彩色现实,城市生长具体化、细节化
本书最后汇总南京几位青年摄影师方飞、赵耀、阮忠等在新世纪所拍摄的今日飞速发展的南京新城面貌和老城历史文化遗产新貌,展现当下和谐发展的新南京。
★媒体推荐
国内第一本为单个城市撰写的通史,全面、系统阐述南京城市发展历程。——南京日报
★内容简介
《南京城市史》首次全面、系统、完整、清晰地阐述了南京 2500 年建城史和近 500 年的建都史。全书分上、下两编 :
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遗址、湖熟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棠邑、濑渚邑、越城、金陵邑、冶城,到六朝时期的石头城、建业、建康,从南唐的金陵城到明都南京,再到清代的现代南京城,从解读文献和实地踏勘入手,在广阔的时空范畴中,探寻失落的环节,拼合碎裂的画面,梳理旧识,补充记忆,辨疑解难,阐明新见,勾勒出一轴较为完整、清晰的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
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余年中,从民国的首都计划建设到 21 世纪“山、水、城、林”一体的和谐城市建设,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由对史实的探寻升华到史实的提炼,梳理出现代南京城市生长的脉络和城市建设的若干重要经验,如跨江发展、面向大海的胸怀,善于利用自然山水的传统,功能区分明确的特色,尊重原住民权益的原则,保老城建新城、跨越式发展的优势等 ;尤其是通过反思近百年间历次现代城市规划实践的得失,探索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建设的问题,对于现当代南京的城市建设,做了宏观层面上的品评,也为城市未来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
京都的诞生
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京都被誉为最具“汉唐遗韵”的城市,其历史与文化景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京都是在平安京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域内众多寺庙和神社的存在是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然而,桃崎有一郎在这本书里挑战了人们的常识,提出“京都≠平安京”的观点:平安京是天皇之城,除“镇护国家”的东西大寺外,京中禁止建造佛寺;而京都是由院政和武士共同缔造的,天皇不仅不是京都的保护者,反而是破坏者。武士在这个古都登场并逐渐走上权力巅峰的过程,正好暗合了京都从诞生到完善的过程。京都不是天皇与贵族吟咏风月的优雅之都,而是武士用暴力和鲜血缔造的战乱之都。
-
地址的故事
◎编辑推荐
★荣获众多奖项与推荐:《时代周刊》2020年必读书单、《出版人周刊》年度十大好书、《kirkus书评》年度非虚构好书、Goodreads选择奖2020年历史传记类年度图书入围、Porchlight商业图书奖入围,亚马逊编辑推荐非虚构佳作,《卫报》《华盛顿邮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图书馆杂志》《女士杂志》《书单》推荐,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年度选书……
★角度独特,热点话题:通过街道地址与门牌编号的由来、演变与内涵,切入城市的“历史”与“现在”、风俗与民情,探索与思考身份政治、种族隔离、贫富差距与权力角逐等在当下广受关注的议题。
★全球视野,取材多元:横跨美、欧、非、亚各洲十余个国家与城市,从文献资料到口述访谈,讲述令人身临其境的故事。
★版权出售英国、匈牙利、韩国、中国台湾等
◎内容简介
街道地址有什么用?这是个少有人想过的问题,即使有人思考,大多也会认为街道地址的作用是保证准确投递邮件、让人们收到包裹,或者让旅行者不会迷路。《地址的故事》告诉我们,地址在历史上扮演了更深刻、更复杂的角色:给单个房屋编上号码的做法始于18世纪的维也纳,当时哈布斯堡帝国的领导人玛丽亚·特蕾莎下令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臣民在城市中能够找到方向,而是为了征税和征兵;19世纪的伦敦,约翰·斯诺博士利用该市刚创造的房屋编号查明了一次霍乱流行的来源和传播路线;作者还对印度、韩国和爱尔兰的地名进行考察,追溯这些国家创建、纪念和在某些情况下禁止使用街道名称的不同方式……
本书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街道地址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作者在十余座世界闻名、影响力巨大的重要城市中走访和搜集资料,研究人们如何描述自己生活的地方,以及这种描述说明了什么。这些令人着迷的人物与历史,揭示了街道名称、房屋编号怎样与人们的身份、阶层、种族有关,为什么它们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它们关系到命名的权力、隐瞒的权力并且决定谁重要谁不重要的权力,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何在。
◎媒体&名家推荐
为什么我们会有地址?这一问题是本书的核心。这本书对世界各地的街道名称的起源进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研究显示除了准确地分发邮件之外,地址还具有更大和更邪恶的目的。她对德国、加勒比海地区、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街道名称进行了分析,认为地址不仅根据他们居住的地方,而且根据他们是谁来组织人们。作者通过自己引人入胜而又深思熟虑的表达,将地点、权力和身份联系起来,对三者的内在关系进行了严格的审视。
——《时代周刊》
这是一次有趣的探索,旨在追溯我们所居住的道路名称的起源和含义。作者在访谈中看到许多鼓舞人心的好管闲事者,他们的愤慨、好奇心和雄心壮志促使他们去面对那些被冷漠官僚机构所忽视的问题。
——《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回答了很少有人考虑过的问题:为什么街道地址很重要?作者将深入的研究与巧妙的写作、令人印象深刻的轶事相结合,阐明了街道地址的巨大影响,以及没有地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这本让人大开眼界的书中,作者清楚地表明投递包裹只是地址的重要性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今日,整个人类历史上皆如是。
——《kirkus 书评》
作者流畅的叙述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大多数人认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其中一个面向的重要性。她介绍了一系列了不起的社会运动人士、历史学家和艺术家,这群人的工作与街道地址的演变和意义产生交集。这部令人回味的历史著作用全新的视角展现其主题。
——《出版人周刊》
作者迷人的研究充满了对于地址如何影响全世界人们的洞察力。
——《卫报》
在一个过分强调不存在阶级差异的国家出版了一本批判阶级差异的重要著作。
——《华盛顿邮报》
阅读戴尔德丽·马斯克对磨坊巷和马丁·路德·金街的深入研究,你会意识到这些地理标志是多么重要,多么有意义,以及它们对从社会的正常运作到财富、贫穷和民主所有问题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除此之外这还是一本十分有趣的书。
——《星期日泰晤士报》
从对城市网格历史到对努力给印度贫民窟提供地址的非政府组织的实地考察,马斯克让我们对人类寻找彼此的努力有了更多的了解,并窥见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书单》
本书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性,且高度贴合时下话题。推荐给所有读者,尤其是通俗历史和政治的爱好者。
——《图书馆杂志》
我们街道的故事就是我们城市的历史。作者揭示了隐藏在街道名称中的故事是如何令人着迷和迷惑,就如同这座城市本身和那些把那个地方称为家的人们一样。
——珍妮特·萨迪-汗(Janette Sadik-Khan)任职于布隆伯格慈善机构,前纽约市交通运输部专员
《地址的故事》是一部经过深入研究的作品,它揭示了我们以看似平凡的方式为街道命名、为房屋和建筑物编号背后令人惊讶的历史和意义。对于城市学家和所有对城市、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书。
——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作者
亚当·戈普尼克指出:“城市就是它们的街道。”街道不是城市的血管,而是它的神经系统,它积累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看,街道地址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还反映了它的思想,甚至是它的思维方式。在郊区的无序扩张中,大多数人都住在不知其名的街道上,或者住在根本没有适当街道地址的停车场上,这并非偶然。在这本生动而发人深省的书中,作者揭示了隐藏在我们将自己和他人置于社区表面之下的多层意义。
——杰夫·斯派克,城市规划师,《可行走的城市:市中心如何一步步拯救美国》Walking City: How Downtown Can Save America, One Step at a Time 作者
我曾希望《地址的故事》能改变我对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忽视、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的思考方式。我没想到它会如此改变我对生活本身的思考方式。
——汤姆·范德比尔特,《交通》Traffic 和《你可能也喜欢》You MayAlso Like 作者
戴尔德丽·马斯克的书就在我们的大街、小巷、大道和林荫道上。一部关于命名史的经典,丰富、复杂、引人入胜。
——西蒙·加菲尔德《地图之上:追溯世界的原貌》On the Map: A MindExpansion Exploration of the World Work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