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
蓴客 《 書〈夢窗詞彙校牋釋集評〉後 》 右《夢窗詞彙校牋釋集評》,宋四明吳文英君特著,吳蓓牋校。夢窗身丁季世,沈淪下僚,家國之憂,身世之感悉發于倚聲,前賢論之詳矣。當其世,尹惟曉敍其詞,曰“求詞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後有夢窗”,一時作手如周草窗、張玉田,雖論詞旨歸不同,咸有題其詞集之作。沈義父《樂府指迷》亦謂“夢窗深得清真之妙”。元明之世,雅正之音無聞焉,故夢窗詞晦之者五百年。至清末周濟標擧四家,以“夢窗奇思壯采,騰天潛淵,反南宋之清泚,為北宋之穠摯”,領袖一代。而陳洵更“立周吳為師,退辛王爲友”。推尊夢窗至此極矣。加之以半唐、彊邨、大鶴諸公手斠夢窗詞不輟,千年之覆一旦發之,嘉惠後學寔多。彊翁中年學作倚聲,專攻夢窗一路,其詞爲有清冠冕。雖其天分,亦不可謂非夢窗之力也。然夢窗詞綿密藻麗,當時玉田力主清空,已稍致不滿。所謂“七寳樓臺”云云,耳食者遂起而攻之。國初以來推尊蘓辛,風氣所移,所謂學者若胡雲翼、劉大傑、吳世昌輩,醜詆之無所不至,要亦蜉蚍撼樹耳,于夢窗何有哉。夢窗詞素號難治,夏瞿禪先生所謂“才秀人微,行事不彰”、“隱辭幽思,陳喻多歧”者是也。前輩學人,如朱彊邨、鄭大鶴、夏瞿禪諸公,惟斠其字句,攷其行事而已。階青、海綃、誦帚諸公乃稍稍牋釋之,至香山楊鐵夫先生,始牋釋全集,洵四明之功臣,然穿鑿之病或不免焉。本書牋校者吳蓓博士,師從吳熊和先生治夢窗詞凡廿餘年,有鑒于此,乃創為新說。若集中送行諸作,頗涉男女之事,鐵夫先生指為贈妾者,皆以“騷體造境”法釋之。所謂騷體造境法者,蓋以男女之情喻親友之愛,以比附于屈騷香草美人之思。雖未盡合於前賢,然自成一說,篳路藍縷之功不可廢也。每題之下皆繫以舊說,凡前賢之評註略該之,庶免專輙之弊,備讀者取擇焉,故又曰集評。凡有志于倚聲者,宜人手一編,或可窺宋賢閫奧,異日所得,豈有涯涘哉。歲在彊圉大淵獻仲秋錢之江子南識于仁和之演坣。 -
清明上河图密码
全图824位人物,每个人都有名有姓,佯装、埋伏在舟船车轿、酒肆楼阁中。看似太平盛世,其实杀机四伏。翻开本书,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刺客已经潜伏入画,824个人物逐一复活,只待客船穿过虹桥,就一起拉开北宋帝国覆灭的序幕。 《清明上河图》描绘人物824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5米多长的画卷,画尽了汴河上下十里繁华,乃至整个北宋近两百年的文明与富饶。 然而,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传世名画,画完不久金兵就大举入侵,杀人焚城,汴京城内大火三日不熄,北宋繁华一夕扫尽。 这是北宋帝国的盛世绝影,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和刺客已经潜伏入画,死亡的气息弥漫在汴河的波光云影中: 画面正中央,舟楫相连的汴河上,一艘看似普通的客船正要穿过虹桥,而由于来不及降下桅杆,船似乎就要撞上虹桥,船上手忙脚乱,岸边大呼小叫,一片混乱之中,贼影闪过,一阵烟雾袭来,待到烟雾散去,客船上竟出现了二十四具尸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翻开本书,一幅旷世奇局徐徐展开,错综复杂,丝丝入扣,824个人物逐一复活,为你讲述《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帝国秘密。 编辑推荐: 表面上看,《清明上河图》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图成之时,北宋帝国的政治局势已紧张到极点。金、辽、西夏、高丽四国掣肘,方腊内乱,国势岌岌可危。《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千古奇局,祥和之中风雨欲来,贩夫走卒之间,埋伏着决定历史走向的大人物,一股诡异沉重的气氛,弥漫在汴河上下;或许只有宋徽宗知道,一场席卷帝国的腥风血雨,已在全图正中的虹桥下荡起涟漪。 -
绍兴十二年
十年磨一剑——著名作家夏坚勇继《湮没的辉煌》之后推出扛鼎之作 全景式展示——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的政治、人事、经济、市井全貌 比《万历十五年》更深入,更微观,更生动。 评论界誉之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历史文化大散文。 岳飞究竟死于秦桧之手,还是死于皇帝的政治需要?南宋与金议和之后经济有没有发展?南宋真的是一个无能的小朝廷吗?面对官员腐败和波谲云诡的时局,宋高宗如何施展他的政治智慧? 【内容简介】 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是南宋历史上具有分水岭和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此前,绍兴十一年年底,宋金和议正式签署;腊月二十九日(小年夜),岳飞被杀。这既标志着靖康之难后长达十五年战乱的结束,又是南宋王朝此后一以贯之的外示苟且、内图繁荣这一基本国策的转型期,宋高宗自诩的“中兴盛世”亦由此拉开了帷幕。这一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于观照整个南宋以至中国的封建社会,都具有相当典型的标本意义。 《绍兴十二年》力图通过绍兴十二年这个历史的横切面,以一个排比有序的时间脉络为经线,以该年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为纬线,全方位地反映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深入揭示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逻辑。其中既有关于那个时代政治和军事方面纵横捭阖的宏大叙事(例如绍兴和议与岳飞之死、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回銮、秦桧专权下的高压政治等等),又有涉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精微刻画,举凡风俗、物价、科举、学潮、艺文、官制、茶政、马政、度牒、驿传、地理、气候、产业、外贸、宗室、外戚,巨细靡遗,极其精巧地镶嵌于一个波澜起伏的大情节的框架内。作者无意于对历史的通俗阐释或戏说,也不满足于站在道德的至高点重复那些既有的评价体系对人物和事件的定性定调,而是作力于在笔下呈现一种历史的诗情与哲理,还原当时的时代氛围和社会肌理,追逐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走向一个更为深广的历史时空和精神世界。从中,人们既读懂了一段历史,也读懂了眼前的现实。历史,其实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