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的風花雪月
本書不是一部藝術史的學術著作,它只是一場遊戲,也是一場精神上的尋根之旅。它或許會讓我們知道這些古代藝術品是怎樣出生,又在經歷了怎樣在的坎坷之後抵達我們的面前。 當我說到故宮,心裏想的往往是北京故宮。實際上中國有三個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這三個故宮實際上是一體的,在物質層面上可以分割,但精神層面上卻水乳交融。 每逢面對那些久遠的墨蹟,我都會怦然心動。除了感歎古代藝術家的驚人技法,心裏還會聯想到那些紙頁背後的故事,浮現出那些在紫禁城出現過又消失掉的人與事。那些藝術品遠比朝代更加偉大,但它們畢竟是朝代的產物,身上糾纏着朝代的氣息,揮之不去。在本書中,我們嘗試從面前的一幅書畫開始,一步步地倒推回去,就像逆光的旅行,去尋找它們原初的形跡。 -
散文叛徒
《散文叛徒》收录散文44篇,分“写给散文”、“写给作家”、“写给自己”三个栏目。散文的魅力,不在于万众归一,而恰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无法重复的独特性和永无休止的创造力。它不是人人皈依的教义,而是纷纭的言水,是趋向不一的行者。 -
十城记
《十城记》为祝勇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对上海、北京、成都、海口等城市的散文随笔,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喟叹,对城市未来的展望。“没有一个城市像中国这样急于改变自身的面貌,传统建筑被大量列入清洗名单,随之消失的,自然包括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符号、精神记忆和生活方式。” -
大师的伤口
本书作为“独立丛书”中的第一本书,共计九篇文章,在“没有一个人是重复的”的观念下,分别对鲁迅、沈从文、巴金、金庸、张中晓和舒芜,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名家进行全新的解读,呈现了他们在特定时代下的困惑,探索和挣扎,挖掘《野草》、《边城》等经典作品成型背后,大师们的憧憬和“伤口”。 在精神伤口中隔空对话 “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有不完美的伤口。”祝勇创作《大师的伤口》,正基于这样的理念,“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例,他们笔下的故乡,是非常有意思的对照。除了少数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对那片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的人有太多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比如祥林嫂、比如阿Q、比如闰土……一切的基调都是那么压抑、阴郁。相反,沈从文笔下的故乡,和故乡的那个翠翠,都辽远清新、唯美动人。我想,这或许因他们不同的时间观所致。鲁迅的时间观是线性时间观,是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的,是觉得今天一定比昨天好,明天一定比今天好的,所以,他眼中的故乡属于过去,自然是不好的。而沈从文是典型农业社会的圆形时间观,觉得四季轮回、一切循环往复,所以他笔下的空间,自然也是相对封闭凝滞的。” “我把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当作当代人来写的。我认为他们并没有死,而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活着,如果我们足够敏感,就能与他们对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这并不是什么错,而我,只是站在我的时空、我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精神世界,尽力说出他们想说未说的话,或他们自身很重要但仍有待挖掘的东西。余英时先生曾说:‘我们也早就知道历史世界已一去不返,没有人具此起死回生的神力了,然而这一重构的理想仍然诱惑着绝大多数的专业史学家,是他(她)们毕生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辛勤爬搜的一个最基本的动力。同一历史世界对于背景和时代不同的史学家必然会呈现出互异的图像,没有任何一个图像可以成为最后的定本。’我相信,只要怀宽容、公正之心,设身处地地关怀那些名人、凡人,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赞美、批判,或者人云亦云、不求甚解,那么,我们或许就能离历史的真相与故人的本心更近一些。” 在祝勇看来,与真正活着的当代作家反而较难对话:“这样很难深入,有些话说来难免尴尬,势必有‘为尊者讳’的限制。所以,创作分工不同,有些人可以记录当下,而我,只对历史感兴趣。” -
蓝印花布
蓝,越旧越美。对于许多颜色来说,时间的累积只能增加磨损,令它们显得衰败和不堪。旧蓝则别有味道,恍若陈酒,或老去的亲人。它条理清晰的纹脉里混合了山野的气脉和时光的表情,让人想起所有经历过的岁月,以及在岁月中积累着痛楚与快乐的吾土吾民。 -
我们对于饥饿的态度
《我们对于饥饿的态度》:如果一定需要一个定性式的说明,这本书是可以被归为思想随笔集之类别。按照刘小枫的说法,思想者大致有两类,一类可以称为思想的作奸犯科者,通过各种论说制造思想奇案。另一类可以称为思想的刑事侦,专破历史中沉积起来的思想悬案。在思想领域,发现因然可贵,然而在思想被误读之后,发掘和发现更是功不可没。无论该书的作者们采取何种叙述模式,无论他们的身份是发现者还是挖掘者,他们都服从于一个思想的冲动。——《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