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国的迷津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来,西潮涌入,新旧知识交汇,古老的中国正向近代转型。时代风云变幻,处在这一时代的知识分子,如林则徐、徐继畬、王韬、容闳、严复、康有为、杨度、李慈铭等人,无不面临政治、人性、知识和爱欲的煎迫与选择。 本书是“赵柏田知识分子系列”第三部。作者摒弃宏大、僵硬的教科书式历史叙事,而是贴近人物的内心世界,利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进不了大历史的边角废料,进行了作者所谓的“小历史”书写,为一个个历史人物重建了鲜明的形象,也为一个辉煌而又沉重的时代找到了它的侧影和轮廓。当代中国重温当日语境,或可不无镜鉴之处。 -
被遗忘的战争
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是一件被人们遗忘的重大历史事件。本书利用大量档案、官书和方志等资料,对这场斗祸作了详细的记述和评论。全书共分三遍,计十章。 上编讲述了这场斗祸的远因和近因;中编勾勒了基本情形;下编主要讲述清政府对这场斗祸采取的基本政策。 该项研究不仅讲述了一件被人遗忘的历史事件,而且由于涉及到近现代客家分布的由来,所以对历史学、客家学的研究都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
近代笔记过眼录
《近代笔记过眼录》介绍评述了近代十一位学者、名所著的笔记原著、版本、流变,这些笔记包括毓盈的《述德笔记》、卓从乾的《杏轩偶录》、高照煦的《闲谈笔记》、江庸的《趋庭随笔》、史念祖的《弢园随笔》等。《近代笔记过眼录》摘录了大量的原文精华,公之于世。其中许多笔记已不传世,幸而被徐一士所录入,得以保持至今。如,书中记载了江庸所著《趋庭随笔》,并选十七则,其中有“理学家李如松之卑劣”一则,揭露了晚清著名的理学家李如松的丑恶面孔。 本书主要内容有:中国现代警政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内幕,晚清教育制度和教官生涯的写实,学部留学生的考试,书吏的贪污腐败情况;慈禧太后深宫祷雨和内廷召对的细节,官府断案的谬误,史念祖、英果敏、僧格林沁的军事生涯;咸同年间江南战乱后的破败景象,厘税制度建立后的腐败现象,以及科举中的大挑以貌取人、八股与策论并考的趣谈,官场失态的笑料,等等。这些内容对是作者的亲闻亲历,是不易得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而徐一士在移录评述之时,经常加记与之相关的资料,更增加了此书的价值。 -
不确定的遗产
不确定的遗产:哈佛辛亥百年论坛演讲录,ISBN:9787510814785,作者:余英时 等 著 -
逝去的大学
蔡元培说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学之学府也”,斯乃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五四”新文化发展源地的北大。 竺可桢说大学就是“求是”之地,“办大学者不能不有哲学中心思想”,正德厚生利用,还要有“真理的蕲求”与“但知是非不计利害”的作人原则,“君子盖有兴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者,亦求其是而已矣,岂以一时毁誉而动其心哉,此为我校求是精神之精义”,斯乃有“东南民放堡垒”之誉的渐大。 张析苓说:“教育之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就人才,三育并进而不偏废”,这才有涌也周恩来的南开。 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才有水木清华大师如林的场面,这才有“通才教育”的有力支撑。 这些话,睽违已久了,大概是背时的迂腐话了,可怎的新世纪的今天听起来却沁人心脾,让人缅想不已?今天的大学,楞曾再有如是的磅礴大气? 本书分三辑,第一辑“大学与校长”选取当时名胜一时的大学中最著名的校长,或叙述他们创建学校之时的艰辛,或叙述他们在大学生存环境发生转变之际的境遇以及选择。不仅记“其迹”,而且记“所以迹”。蔡元培、竺可桢、梅贻琦、张伯苓、司徒雷登、唐文治……这一串名单,可以作为过去大学校长的一个缩影,从中当可窥探出过去大学的发展史。第二辑“大学往事”,选取了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云南大学等过去少为人提起的大学,这些大学至今多已不复存在,看看发生在过去这些校园里的故事,当知大学之以为大学的所在。第三辑“大学理念”是近年来时贤对于过去大学留下来的资源的一种梳理,可以看作是对当下教育的谏言。 -
多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