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不材斋史学丛稿
收入北京大学教授祝总斌先生最近五年的全部新作及一部分旧作。 -
治国安邦
作者从社会特质与统制体制之关系,官僚人才的来源与训练,官僚体制运作的特色,官僚士人的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论述秦汉时期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是如何出现及运作的,并力图说明,在那个“天地间之大变局”当中,某些不变或变动不那么剧烈的部分,却可能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更为根本的“底色”。 -
古罗马和秦汉中国
《法国汉学》自第4辑起一直在中华书局出版,每年一辑,此稿为第14辑,文章源于2008年举办的中法学术系列讲座,讨论的主题是秦汉与罗马宗教传统的比较。罗马和秦汉的对话,其实是法国学者和中国学者的对话。中法学者利用考古、文献等各方面的材料,试着揣摩古人的想法,代表他们进行对话。 -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大家小书: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的主旨在于说明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在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怎样运用阴阳五行的思想创立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来为秦汉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统治集团服务。“从第一章到第七章,说明在阴阳家和方士的气氛下成就的秦汉时代若干种制度;第八章到第十八章,说明博士和儒生怎样地由分而合,又怎样地接受了阴阳家和方士的套,成为汉代的经学,又怎地从他们的鼓吹里影响到两汉时代的若干种政治制度;从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说明汉代的经学如何转入谶纬,谶纬又发生了怎样的作用。”这是作者在序言中的解说。 -
秦漢称謂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秦汉称谓研究》内容包括:“皇帝”“名号”与皇帝制度、关于“陛下”、秦昭襄王“西帝”故事、秦始皇“除谥法”、“黔首”称谓、更名民日“黔首”、“黔首”名义、云梦龙岗出土文物实证、放马滩《日书》:“黔首”称谓的早期使用等。 -
秦汉官制史稿
在整个古代官制史中,秦汉的官制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 秦汉以前的官制,班固说是“夏、殷亡闻焉”。师古曰:“盲夏,殷置官事不见于书传也。《礼记?明堂位》曰:‘夏后氏官百,殷二百’,盖言其大数而无职号统属也。”①当然,事实上并不是毫无所闻,只不过无系统的记载罢了。而班固所说的 。周官则备矣”②,也不尽然,《周书》、《周礼》的记载也不是完全可靠的。总之,秦汉以前的官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秦汉以后在官制上有一个大的变化,《汉书?百官公卿表》说。“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一方面是“汉因循而不革”,即所谓的“汉承秦制”,另一方面同时又是“颇有所改”。改变的地方实际上很多,本书中随处可见。“因循”当是就主要方面或者说主要精神 而言,从这方面说,不但是“汉承秦制”,在某种意义上秦汉宫制又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这就是秦汉宫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秦汉官制的特殊地位又是和秦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致的。毛泽东同志在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时指出:“如果说,秦以前韵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末,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①作为一种国家政权形式,或者说是一种政治制度,放在世界史中去考察,这种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确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是秦朝开始,汉朝逐渐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