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恨沒有未來
-
中日关系二十讲
进入21世纪短短几年间,中日关系经历了数重考验与变幻。为何日本前首相小泉一意孤行,导致中日几代人建立起来的友好大厦几近倾颓?为何继任者安倍晋三一反常态,大刀阔斧破冰示好?围绕中日之间敏感而脆弱的关系,作者在本书中从纵向梳理了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曲折道路、小泉内阁时期的中日“政令”关系,以及“后小泉时代“-新任安倍内阁的政策走向,从横向揭示了横亘在中日关系之间的政治障碍,以及伤害民族感情的历史认知问题,既准确地把握住了中日关系的脉象,诊断出了中日关系的症结所在,又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开出了极富创见的良方。 《三国志》有言:“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古人解释说:“如登,喻难;如崩,喻易。”用这句话来形容当前的中日关系,殊为恰当。中日两国虽为近邻,但由于历史问题现现实矛盾相互交织,两国关系改善难而恶化易。特别是在日本政治右倾化蔓延的情况下,两国关系更是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如何才能力挽狂澜,将纵横沟壑抹为一马平川,化皑皑冰雪为一江春水?作者在本书中给出了值得两国珍视的答案:从善如流,上善若水。 -
古代中日关系史话
编辑推荐:兀兀穷年,不知老之已至。今天回首看看自已走过的脚印,应该说不是件没有意义的事吧!当然,更希望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来从事这研究,使之更蓬勃、隆昌,不辜负这大好时代。这些文章能在帮助读者对古代中日两国关系的有所了解。本书从追朔中日两国关系的开始,其中也回答了众多人们关心的话题,诸如:中日两民族是同种吗?本书中还对似中文的日文进行了分析,以及中日关系的变化:中日间的第一次战争等等。 -
晚清驻日使团与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
《晚清驻日使团与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1876~1894)》以晚清对日外交重要机构驻日使团作为切入点,以甲午战前清政府对日政策的三大中心问题琉球问题、朝鲜问题和修改条约问题为基本框架,以这一时期中日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经,以历届使团的外交思想和外交交涉活动为纬,以清政府对日政策和日本对华政策为背景,深入考察了甲午战前历届驻日使团的日本研究、对日交涉、政策建议及其渊源,以及对清政府对日政策尤其是甲午战前中日关系的重大影响。 -
七七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
-
朝贡体系的建构与解构
值得一提的是,郝君的这本著作,是在公共选修课的讲义之上修改完成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的讲义能够成为一本著作的基础,足以说明这门课的讲授确实是别有心得而不是人云我云,这样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成果,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本书即是关于研究“朝贡体系的建构与解构”的专著,书中主要考察中原王朝“册封体制”的生成机制,考察日本对于“册封体制”态度的变化过程,关注日本在此过程中民族意识及情感的演化,并以此作为观照古代东亚国际秩序的脉络,通过揭示“嘲贡体系”在东亚拓展、维护和瓦解的过程,透视两千年间,中日双方围绕册封和朝贡、赐予与受封问题的不同态度和纠葛,从而演绎出一部生动的中日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