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与犁
在近代国际关系及历史的框架下,余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上梳理了中日关系一百年来的恩怨情仇,并辨析了这种关系纠缠中的历史基因。语言酣畅淋漓,并有着深沉的历史问题意识和沉厚的民族文化关怀。余杰先后访问了十多个日本城市,采访了包括国会议员、政府官员、普通民众在内的近百位日本人。深入而广泛地接触了日本社会…… -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全书上起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下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浅近平易的语言叙述六十年间的中日外交关系(实际涉及东北亚、中俄、中美等更广泛的外交关系),其中包含大量故宫博物院(尤其是清季外交史编印处)和北平各图书馆的珍贵档案史料。作者还走访了历史界和外交界前辈,许多学者和当时在世的外交家、前清遗老也提供了很多资料。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内容,不仅涉及中日两国关系,而且以六十年来远东关系为经,以中日两国关系为纬,以原始记载和档案资料为依据,分析比较,探清真相,找出结论,展现中日关系的来龙去脉。 -
左手中国人右手日本人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方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瞩目的焦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民族性”这个话题曾引起了数次学术界及民间的激烈论战。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还将“民族性”作为 “七五”重点科研项目进行研究。 本书选材独特,从剖析民族性、劣根性、精神性的角度出发,精心选取中外大家的经典篇章,有些出自鲁迅、林语堂、钱钟书等大家之手,有些是李敖及柏杨等人狂傲尖锐又不失深刻之作,有些是现当代作家对民族社会的最新剖析和认识,还有早期来华的英美法等国传教士的观察记录,更有日本名家对日本民族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这些都是关于中国和日本民族性格最具有代表性的论述,百十年来,争鸣声赞同声不断,见仁见智,经久不衰。 随文还配以数百幅生动形象的老照片、漫画及日本浮世绘作品,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中日两国民族性的过去,更可以远瞻未来。 -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为止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总结,针对今后的两国关系,提出了关系理性化、首脑进行定期接触、针对双方存在问题进行多层次的交流、妥善解决历史问题、推进政府间的共同国家事业、建立东亚共同体等建议。中日两国有源远流长的交流历史,也有近代的战争与交恶。近年来,中日两国交往中出现的教科书事件、钓鱼岛之争、反日游行等引人注目的事件,引起了中日两国相关学者的关注。超越偏激和狭隘,正确认识对方,是建立健全中日关系的基础。
-
谁主东洋
本书是一部通俗史论,探讨的主题为世界文明史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之产生、发展和重塑辉煌的问题。学术依据来源于东西文明比较研究中的史料。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文明的新生;成为区域直至世界的文明中心,是一个民族崛起的最高标志。当一个民族曾经的辉煌化成历史,那么她的文明体系也一定先行衰落。在公元后的两千年里,中华汉唐帝国、罗马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共和国、日本国、美利坚合众国轮番扮演东西方世界历史舞台上文明的主角。然而,就像花朵最艳丽的时刻也就预示着它即将枯萎一样,文明之花似乎也遵循着某种神秘的季节开放、凋零。 追寻世界主体文明演变历程,可见“文明中心移动”的神秘轨迹。从“东洋史就是中国史”到“东洋成为日本代名词”,过去东方世界经历了怎样一番“文明中心”大挪移?今日被西方视为“无脊椎”东方,“经济崛起”的中国与“迈向正常化国家”的日本,谁能修成正果、重鼎“东方文明中心”?谁又能超越美国、使世界文明中心由西方移回东方? 本书以独特的视野,还原一段跌宕起伏的东洋变迁史,揭开东方文明起落谜团,在世界主体文明演进大势及东洋古之未有之大变局中,探寻东方文明的新生之路——以“汉魂、汉才、仁道”为核心的华夏文明能否再盛、重回东方乃至世界文明中心。 一段跌宕起伏的东洋变迁史,事关海权,事关日本,但贯穿始终的,却是“汉魂与汉才”的荣辱兴衰,中心思想是为华夏文明的新生找到正确答案……